文学
文学类别圈
成员 29w+ 帖子 26230 + 加入 退出
扫一扫

下载掌阅iReader客户端

三公子

三公子

LV7 2016-11-23

【论执行权】

作者:三公子

作品简介:在本书中,曼斯菲尔德系统地梳理了从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直到《联邦党人文集》的西方政治思想,考察了执行权学说的兴起及其发展演变,认为尽管有各种各样的“原始执行官”,现代意义上的执行官却是首次出现在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中。但马基雅维里的过于强大、残忍的执行官削弱了共和理论。因此,后来的政治哲学家如洛克和孟德斯鸠等人就致力于“驯化”嗜血的“君主”,将其纳入宪政的框架,最终形成了今天的美国总统一职。

0 票
  • 三公子

    三公子

    楼主 LV7 2016-11-23
    这本书的最初议题在于提出马基雅维利和自由主义的关联关系,其实在这里也基本可以知道作者已经尝试证明,今天的自由主义并非拥有一个纯洁无暇的起点,而是诞生于马基雅维利的思想改造,带有着马基雅维利对古典政治哲学思想的反叛和巅峰基督教教义的原罪。"自由主义是像今天的自由主义乐于相信的那样,拥有自己的起点,与马基雅维利无关,还是经过了马基雅维利的过滤,在得出自己的相反的结论的过程中,从政治必然性中学到了教训。自由主义是有着纯洁无暇的起点,还是诞生于原罪或反叛,从而使其良心染上了洗不清的污点"
    曼斯菲尔德在“隐秘性”此小结的分析深深地震撼了我,这种震撼来源某种被事实真相的恐怖。一直以来对于“阴谋”这个词语我不屑一顾,认为只是个人达成其不可告人目的的卑鄙手段,必然可以找到更光明正大的方式。然而曼斯菲尔德从“执行权”的角度切入,深入地分析马基雅维利心中的“执行”,发现在马基雅维利那里 执行跟阴谋强烈地关联在一块,甚至可以说对于关系共同福祉的最重要事务,执行就是阴谋。因此,曼斯菲尔德总结到,在马基雅维利那里执行的行为绝不温和、驯服,而是隐秘的险恶。“执行的行为是何等险恶,可以从一个事实中看出,在《论李维》艺术中,‘执行’一词出现最密集的地方,是篇幅甚长的讨论阴谋的一章,即第三卷第六章(全书出现了六十次,其中有四十次出现在这一章里)”,因此马基雅维利的执行是一件险恶的事情。
    而接下去曼斯菲尔德分析《君主论》和《李维史论》,道出了马基雅维利隐而不发的一个观念,那就是政治与阴谋乃是天生的双生子。“阴谋不仅用来对付君主,也被君主用来对付祖国”,而君主用来对付祖国的意思,真真正正地形成 了一种恐怖,初次阅读震撼到了我,对于马基雅维利那里发现的“执行”确实是如此面目狰狞、丑陋不堪,让人可怖的存在,难道这真的是自由主义宪政思想的原罪与发源?“不受统治的欲望造成了不愿面对事实、不愿面对必然性。政府承担着一项暧昧的任务,为了人民的生存,要让他们了解必然性;为了他们保持愉快和天真,又要向他们隐瞒必然性。我们知道,马基雅维利的“药方”是使政府看上去来自于人民,这使他们受到的“伤害”仿佛是自己造成的。为此就需要行骗和搞阴谋,它们不仅是一种只有在最严重的紧急状态下才可以由可靠的人加以运用的不可告人的险恶手段,而且是一种即使不合常规也普遍可用的手段,要毫不迟疑或毫无顾虑地加以运用。”
    根据这样的思路,大部分的人民既不愿被统治,又不愿面对必然性,那么“阴谋”只能成为执行的必然选择,阴谋也绝不是在最严重、特例出现的统治技艺,而是在常规状态也必须施用对人民必要的“安定剂”“强心针”,为了共同福祉,马基雅维利的执行必须要用阴谋的办法实现,因此曼斯菲尔德做了如下的总结: "马基雅维利认为阴谋是一切政治的基础,就此而言,我们再次看到了他和亚里士多德的一个根本差别,后者认为友情决定着正义和一切政治。"
    马基雅维里说,搞阴谋的要么是一人,要么是多人。他接下来又说,如果只是一个人,那就算不上阴谋,它不过是一种“杀死君主的坚定意图”。正确地说,阴谋涉及不止一个人,他们共同分享一种秘密或知识。阴谋家之间的关系绝不是朋友关系,因为人们在判断别人对自己的友爱时,通常会自欺欺人。你切不相信这种友情,除非你验证过它,而这种验证是最险恶的事情。职是之故,至少一般而言,阴谋家之间的关系必然是君主与执行人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平等的人之间的关系。执行人或秘书可能比君主更有本领,所以到底是谁在利用谁,并不那么清楚。但是,这种关系中的不平等依然如故。
    回复

热门参赛作品

  • 1
    太多太少

    舒璃莫言丶珊

    我们之所以会心累,就是常常徘徊在坚持和放弃之间,举棋不定;我们之所以会烦恼,就是记性太好,该记的,不该记的,都会留在记忆里;我们之所以会痛苦,就是追求的太多;我们之所以不快乐,就是奢望的太多。不是我们拥有的太少,而是我们计较的太多。但作者还是要更新哟!!^o^

  • 2
    净土

    第陆天

    短篇小说,乡土气息,感谢各位的支持!

  • 3
    盖茨比与黛西

    常态

    用了三个晚上读了这本书。也许只有在夜深才有心无杂念的时候,才能舍弃那些让时间美妙流去而后慨叹良久的娱乐,而后禁得住思想的拷问。 小说其反映社会为根本是我一直都无法反驳的言论,就想是现实中的道理让你憋在心里,说出来多此一举。然而我们始终在剖彻社会,却忘了人性左右着社会,而社会创造且发展着人性。说这句话并不是为了兜圈子,而是让我们明白人性的重要。我们看书是是让我们暂且隔离此刻的社会,在以往的被岁月尘封的社会中寻找或迷失或消却的东西,在书中那一个个鲜明各异的人物中以旁观者的清醒审视那些已忘乎自己的丑态,进行不屑的嗤鼻的批判,而后与自己对话,仿佛在警告自己千万不要如此糊涂。如此,我们寻到了那或迷失或消却的东西。 一个故事的精彩不是那绚丽的文字,而是不参杂任何一点虚幻的东西硬塞到里面,显示出它的尴尬。真实的故事,真实的人物,真实的无奈与愤怒,真实人性是发展的。 黛西是书中最聪明的人也是最悲哀的人。她的聪明在于她始终看得清自己的利益,永远向着自己有利的一方前行。让我们从头说起,盖茨比早期与她确实是相爱的,然而这中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她认为盖茨比是个富豪的认识上;认识了汤姆,两人都不幸福,这一部分情节很有趣,他们尽力摆出一副仿佛让人看出他们很辛福的样子,达成一种微妙的平衡,即使在她知道汤姆另有女人之后,她都不想让这种平衡打破,以维护她最大的利益;与盖茨比再次相遇,了解到盖茨比是个极度富裕的人 表现出很大欢喜,于是下了决心翻脸,但是后来汤姆讲到盖茨比不过是个走私贩酒贩子,心有动摇,途中遇险,与汤姆合好;盖茨比死后,再无去信。她是聪明的,然而她的聪明造就她的悲哀,她失去了一个人最基本的原则与坚持,于是她失去了快乐。 她总是想要得到圆满,得到利益最大化,殊不知,有时失去是为了更长远的获得,是为了保存一个人身上本该体现的完整。有些东西不能失去,有些东西是为了让不能失去的而失去别的,这是一个选择,这个选择在黛西身上没有失去了价值,而那失去的是人性。

放大

确定删除该条回复么?

取消 删除

获取掌阅iReader

京ICP备11008516号(署)网出证(京)字第143号京ICP证090653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452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掌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良信息举报:jubao@zhangyue.com 举报电话:010-59845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