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清热解毒

麻黄

《本草纲目》记载麻黄:“散赤目肿痛,水肿,风肿,产后血滞。”《神农本草经》记载麻黄:“主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坚积聚。”

别名龙沙、卑相、卑盐、狗骨。

性味归经

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传统功用

1.发汗解表:用于外感风寒、恶寒无汗、发热头痛、脉浮而紧的感冒重证。

2.宣肺平喘:用于肺气壅遏的喘咳实证。

3.利水消肿:用于水肿、小便不利兼有表证的风水证。

用量用法

煎服,2~9克。

注意事项

本品辛温发汗力强,凡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肺肾虚喘患者当慎用。

应用指南

治疗流感初起麻黄2份,甘草1份,共为细末。成人每次6克,小儿酌减,温开水送下。一服汗出热退,勿再服。

治疗小儿腹泻

麻黄2~4克,前胡4~8克,水煎后稍加白糖频服,每日一剂。

治疗冻疮

麻黄、附子、细辛各25克,大黄、生姜各15克,桂枝10克,制成酊剂,用棉签蘸药小心涂在患处。

薄荷

《本草纲目》记载薄荷:“利咽喉、口齿诸病。治瘰疬,疮疥,风瘙瘾疹。”

别名蕃荷菜、南薄荷、猫儿薄荷、升阳菜、薄苛、夜息花。

性味归经

辛,凉。归肺、肝经。

传统功用

1.疏散风热:用于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邪在卫分,头痛,发热,微恶风寒等。

2.清利头目,利咽:用于风热上攻之头痛目赤、咽喉肿痛。

3.透疹止痒:用于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4.疏肝解郁,芳香辟秽:用于肝郁气滞、胸闷胁痛及夏令感受暑湿秽浊、脘腹胀痛、呕吐泄泻等。

用量用法

煎服,3~6克,宜后下。

注意事项

本品芳香辛散,发汗耗气,故体虚多汗者不宜使用。

应用指南

治疗口疮

薄荷叶4.5克,黄柏3克,硼砂3克,冰片0.15克,共研末擦患处。

治疗口臭

丁香、厚朴各1克,薄荷0.5克,金银花1.5克,加水煎成50毫升药液,分数次漱口,每日2~3次。

Tips

药理作用

促进汗腺分泌;解热,镇痛;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消炎,止痛,止痒;解除肠道平滑肌痉挛;抗肝损伤,促进胆汁分泌;抗早孕;祛痰;抗病原微生物等。

决明子

《神农本草经》记载决明子:“主治青盲,目淫肤赤白膜,眼赤痛,泪出。”

别名草决明、羊明、羊角、还瞳子、假绿豆、马蹄子、羊角豆、野青豆、猪屎蓝豆、羊尾豆。

性味归经

甘、苦、咸,微寒。归肝、肾、大肠经。

传统功用

1.清肝明目:用于肝热目赤、风热目赤及肝肾阴虚、目暗不明等。

2.润肠通便:用于肠燥便秘。此外,本品常用于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

用量用法

煎服,9~15克。

注意事项

气虚便溏者不宜应用。

应用指南

治疗高脂血症用决明子50克,水煎服,每日2次。

治疗阴道炎

将决明子30克,加水煮沸后熏洗外阴及阴道,每日一次,每次15~20分钟,10天为一个疗程。

明目降压

用决明子30克,金银花15克,杭菊花15克,冲泡饮用,每日一次。

Tips

药理作用

降血压,泻下,降血脂,抗菌,抗血小板聚集,抗肝损伤,促进胃液分泌等。

栀子

《本草纲目》记载栀子:“治吐血衄血,血痢下血,血淋,损伤淤血,及伤寒劳复,热厥头痛,疝气,烫火伤。”

别名木丹、鲜支、卮子、越桃、山栀子、黄荑子、黄栀子。

性味归经

苦,寒。归心、肝、肺、胃、三焦经。

传统功用

1.泻火除烦:用于外感热病,邪郁上焦,心胸烦闷不眠,火毒炽盛,高热烦躁,神昏谵语。

2.清利湿热:用于肝经湿热郁火,心烦易怒,胁痛口苦,湿热黄疸及湿热下注、热淋涩痛。

用量用法

煎服,3~10克。外用生品适量,研末调敷。

注意事项

脾虚便溏者不宜用。

应用指南

防治尿血

鲜栀子60克,冰糖30克,水煎服。

治疗小便不通

栀子仁27枚,盐少许,独颗蒜1枚。上药捣烂,摊纸上贴脐,或涂阴囊上。

治疗急性胃肠炎

栀子9克,紫金皮15克,青木香6克。上药炒黑存性,加蜂蜜15克。水煎,分2次服。

治疗扭伤肿痛栀子、白面共捣,涂于患处。

黄连

《本草纲目》记载黄连:“去心窍恶血,解服药过剂烦闷及巴豆、轻粉毒。”《名医别录》记载黄连:“主五脏冷热,久下泄脓血,除水利骨,调胃厚肠,益胆,疗口疮。”

别名王连、支连。

性味归经

苦,寒。归心、胃、肝、大肠经。

传统功用

1.泻火解毒:用于心火亢盛之烦躁、失眠及高热神昏谵语等,用于痈肿疔毒、口舌生疮、目赤肿痛等。

2.清热燥湿:用于湿热下痢、发热、胃热呕吐、反酸灼心等,外用治疗湿疹、湿疮等。

用量用法

煎服,2~5克。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

本品性苦寒,久服可伤胃。

应用指南

治疗胆石症

黄连3克,黄芩9克,枳壳9克,木香6克,大黄6克,每日一剂,分2~3次,温服。

治疗烫伤

将黄连研末,调茶油擦于患处。

治疗感冒发烧

黄连6~9克,水煎服。

Tips

药理作用

解热;抗炎,抗病原微生物,抗原虫;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进胆汁分泌;正性肌力作用;降血压,降血糖;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抗肿瘤;抗放射等。

龙胆

《本草纲目》记载龙胆:“疗咽喉痛,风热盗汗。”《神农本草经》记载龙胆:“主治骨间寒热,惊痫邪气,续绝伤,定五脏,杀蛊毒。”

别名陵游、草龙胆、龙胆草、苦龙胆草、地胆草、胆草、山龙胆、四叶胆。

性味归经

苦,寒。归肝、胆、膀胱经。

传统功用

1.清热燥湿:用于肝胆湿热郁火、胁痛口苦、目赤耳鸣及湿热黄疸,用于下焦湿热引起的热淋涩痛、湿热带下、阴部湿痒。

2.清肝泻火:用于肝经实火、热极动风、急惊抽搐等。

用量用法

煎服,3~6克。

注意事项

脾胃虚寒、阴虚津伤者慎用。

应用指南

治疗阴囊汗出

龙胆、杜仲、龙骨、牡蛎、生黄芪、五味子各等份,水煎服。

治疗肝炎

龙胆、丹参、川芎、大黄各等份,水煎服。

Tips

药理作用

抗肝损伤,促进胆汁分泌,抗炎,抗过敏,抗病原微生物,增强消化功能,降温,镇静,抗惊厥,降血压等。

金银花

《滇南本草》记载金银花:“清热,解诸疮,痈疽发背,无名肿毒,丹瘤瘰疬。”

别名忍冬花、银花、鹭鸶花、双花、二花、金藤花、双苞花、金花、二宝花。

性味归经

甘,寒。归肺、心、胃经。

传统功用

1.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用于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邪在卫分,热入气分、壮热烦渴或血分实热、高热发斑,热毒疮疖及肺痈、肠痈。

2.凉血止痢:用于热毒血痢等。

用量用法

煎服,6~15克;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注意事项

脾胃虚寒及气虚疮疡脓清者忌用。

应用指南

多发性疖肿金银花15克,蒲公英20克,菊花、地丁各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治疗乳腺炎

金银花45克,鹿角霜15克,王不留行12克,黄酒一杯为引,水煎服。

治疗感冒

将金银花、连翘混合磨成粗末,每服18克,清水煎服。

绿豆

《本草纲目》记载绿豆:“治痘毒,利肿胀。”“煮食,消肿下气,压热解毒。生研绞汁服,治丹毒烦热风疹,药石发动,热气奔豚。”

别名青小豆。

性味归经

甘,寒。归心、胃经。

传统功用

1.清热解毒:用于痈肿疮毒等,内服、外用均可。还可用于服巴豆、附子等辛热毒烈之剂中毒、烦躁闷乱、呕吐口渴者。

2.消暑利尿:用于暑热烦渴、汗多尿少、水肿、小便不利。

用量用法

煎服,15~30克。外用适量。

应用指南

治疗中暑

绿豆30~60克,煮烂后加大米30~60克,煮粥食用。

治疗慢性前列腺炎

绿豆50克,车前子60克,橘皮15克,通草10克,高粱米100克,将车前子、橘皮、通草用纱布包,煮汁去渣,再入绿豆和高粱米煮粥。空腹服,连服数日。

治疗高血压

绿豆、海蜇各50克,将两物加水熬成汤,内服可降血压。

Tips

药理作用

降脂,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肝损伤;增加尿量,促进肌酐排泄等。

生地黄

《本草纲目》记载地黄:“解诸热,通月水,利水道。捣贴心腹,能消淤血。”

别名干地黄、生地、地黄。

性味归经

甘、苦,寒。归心、肝、肺经。

传统功用

1.清热凉血:用于热入营血、高热谵语、舌绛而干,血热动血、吐衄、尿血、崩漏,热病后期津伤发热、阴虚内热。

2.养阴生津:用于热病伤阴、口干口渴、舌红无苔,内热消渴、烦渴多饮,热伤阴液、肠燥便秘。

用量用法

煎服,生地黄9~15克,鲜地黄12~30克。

注意事项

本品性寒而滞,脾虚湿滞、腹满便溏者不宜使用。

应用指南

治疗胃癌

生地黄、北沙参各15克,麦冬、石斛、天花粉、玉竹、竹茹各9克,诃子肉4.5克,蜂蜜一食匙,水煎服。能养阴生津,宜于胃癌之伴有心烦口干、脘中灼热等阴津枯竭者。

治疗热毒斑疹

生地黄30克,赤芍药12克,牡丹皮9克,水牛角3克,水煎,每日一剂,分3次服。

治疗便秘

生地黄、天花粉、生石膏各15克,玄参12克,麦冬、知母各9克,黄连3克,水煎服。

玄参

《本草纲目》记载玄参:“滋阴降火,解斑毒,利咽喉,通小便血滞。”

别名重台、正马、玄台、鹿肠、鬼藏、黑参、野脂麻、元参。

性味归经

甘、苦、咸,寒。归肺、胃、肾经。

传统功用

1.凉血解毒:用于热入营血、舌绛而干,气血两燔、热毒发斑,热陷心包、高热神昏,风热上攻、咽喉肿痛,热毒疮疡、红肿热痛,瘰疬痰核。

2.滋阴降火:用于阴虚火旺、咽肿咯血、骨蒸劳热,热病伤阴、心烦不眠、口渴舌绛。

用量用法

煎服,9~15克。

注意事项

本品性寒而滞,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不宜服用。反藜芦。

应用指南

治疗白血病

玄参、生地黄各12克,水牛角30克,牡丹皮9克,当归、天冬、麦冬、大青叶各15克,黄精、蚤休各30克,水煎,分3次服。能使发热、出血、头昏、心慌等症状部分或完全缓解,肝脾软缩,延长生存期。

治疗便秘

玄参12克,泡水喝。

治疗咽喉肿痛

玄参、麦冬60~90克,冰糖适量,将两味药一次性煎好(冰糖在中药煎得快透时加入),每日分次服用。

地骨皮

《本草纲目》记载地骨皮:“去下焦肝肾虚热。”《日华子本草》记载地骨皮:“除烦益志,补五劳七伤,壮心气,去皮肤骨节间风,消热毒,散疮肿。”

别名杞根、地骨、地辅、枸杞根。

性味归经

甘、淡,寒。归肺、肝、肾经。

传统功用

1.凉血退蒸:用于阴虚发热及有汗骨蒸,血热妄行、吐血、衄血。

2.清泄肺热:用于肺热喘咳。此外,还可用于内热消渴及虚火牙痛。

用量用法

煎服,6~15克。

应用指南

治疗糖尿病

地骨皮30克,桑白皮15克,麦冬10克,面粉适量。取地骨皮、桑白皮、麦冬放入沙锅浸泡20分钟,煎20分钟,去渣取汁,面粉调成糊,共煮为稀粥。随意饮用或佐食。

治疗哮喘

地骨皮、南沙参、苦杏仁、玄参、女贞子、墨旱莲各10克,甘草3克,蜜炙麻黄5克,蜜炙紫菀12克,水煎服。

治疗鸡眼

地骨皮6克,红花3克,共研细末,加适量麻油和少许面粉,调和成糊状,密封备用。先将患处死皮去掉,再将药敷于患部,用纱布包好,每2日换药一次。

虎杖

《本草纲目》记载虎杖:“研末酒服,治产后淤血血痛,及坠扑昏闷有效。”“烧灰,贴诸恶疮,焙研炼蜜为丸,陈米饮服,治肠痔下血(苏颂)。”

别名苦杖、斑杖、酸桶笋、酸杆、黄地榆、土地榆、雄黄连、蛇总管。

性味归经

微苦,微寒。归肝、胆、肺经。

传统功用

1.利湿退黄,清热解毒:用于湿热黄疸、热淋、热结便秘等,外用治疗疮疡肿毒、毒蛇咬伤等。

2.祛痰止咳,活血化淤:用于肺热咳嗽、闭经、痛经等,外用治疗跌打损伤及火烧伤等。

3.泻热通便:用于热结便秘。

用量用法

煎服,9~15克。外用适量,制成煎液或油膏涂敷。

注意事项

孕妇慎用。

应用指南

治疗痛经

虎杖、香附各12克,乳香、没药各9克,水煎服。

治疗跌打淤肿虎杖30克,浓煎。以半量冲三七3克内服,半量外涂患处。

国医养生堂:保健必知的100种国药常识 - 第一章 清热解毒
目录

阅读本书,两步就够了......

第一步:下载掌阅iReader客户端

扫一扫

第二步:用掌阅客户端扫描二维码

扫一扫

不知道如何扫描?

×

正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