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接受着良好教育的球童(1)

1.彼得-林奇的童年时光

1944年1月19日,一个男孩出生在了美国东北部马萨诸塞州首府波士顿。这个男孩就是以后被华尔街投资者称为“股圣”的彼得-林奇。

波士顿始建于1630年,它濒临大西洋,是一座美丽的海港城市,距今已有380年的历史了,被公认为“美国最古老的城市”,也是最有价值的城市之一。它是由一群受宗教迫害的英国清教徒建立的。由于这些人大部分都来自英国林肯郡的波士顿镇,所以为了表达他们对故乡的热爱,便把这个定居点叫做波士顿镇。

1632年,波士顿成为美国马萨诸塞州的首府。波士顿中心街道的设计,可以说完全没有任何规律。因为它是几个世纪以前,根据需要而自然形成的。2006年3月,自行车杂志将波士顿列为美国最不适合骑自行车的城市之一,并且称其为“广场之城”。

波士顿在美国的历史进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美国革命”以及美国革命早期的几次战役都发生在这个城市或者它的附近。19世纪中期,波士顿还成了废除黑奴制度的中心。20世纪起,肯尼迪家族就在波士顿崭露头角。21世纪初,波士顿成了技术与经济、政治的中心,吸引了大批的学生、研究人员到这里落脚。

波士顿的教育事业不仅在美国是首屈一指的,就是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波士顿建立不久,英国清教徒就在1635年创立了波士顿拉丁学校,在1636年又创立了美国第一所大学--哈佛大学。在波士顿有大专院校多达80多所,不仅有麻省理工学院、东北大学、波士顿音乐学院这些学校,还有从事特殊教育的马萨诸塞盲校、贺拉斯曼聋哑学校等特殊学校。政府每年都会拨出一大笔的资金来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样,学校每年也为当地吸引、创办了许多企业,为当地经济吸引了很多资金的注入。

在这样一个充满浓厚的文化积累,以及教育气氛和商业气息的城市里,彼得-林奇快乐地成长着。

彼得-林奇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的家庭,他和所有的中产阶级家庭中的孩子一样,受着良好的教育,过着悠闲、富足的生活。彼得-林奇的父亲曾经是波士顿学院的一名数学教授,所以彼得-林奇的生活从小就充满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后来他的父亲到一家公司做高级审计师,由于父亲的工作,彼得-林奇在很小的时候就接触到了股票和基金。从小受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说为他的成功打开了一扇大门。其母亲则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家庭主妇。尽管彼得-林奇的母亲在他的爱好和事业上并没有给出任何帮助,但是她把家里布置得温馨舒适,营造出了一种利于孩子成长的环境,同样对彼得-林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彼得-林奇三岁的时候,他的父亲患上了癌症,彼得家里的经济一下子陷入了危机。父亲的患病意味着家里唯一的经济支柱倒了。正因为这样,在彼得八岁的时候,家里的经济情况就已经非常困难了。在彼得-林奇十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因为癌症晚期去世了。那时候,彼得-林奇的家里已经十分贫困了。后来为了省钱,彼得-林奇不得已从私立学校转到公立学校读书。彼得-林奇的父亲在知道自己患病后,很想为自己的妻子和孩子留下一笔财产,于是就拼命地工作,结果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期,所以病情越来越重,很快就一病不起。

彼得-林奇的父亲去世后,留给彼得-林奇的除了父爱和一些高尔夫知识及一点点股票知识外,其余的就是贫穷。股票上的知识,对于十岁的彼得-林奇来讲,实在没什么兴趣,也没有吸引力。当时,他的兴趣只在高尔夫球场上。

这是因为,当初彼得-林奇的父亲还在世的时候,是一名高尔夫球的爱好者,并且经常和同事去郊外的布雷-伯雷高尔夫球俱乐部去打球,而在彼得-林奇刚会走路的时候,父亲就常常带他去高尔夫球场去玩。所以,彼得-林奇在很小的时候就对高尔夫球的规则了如指掌了。

父亲的离世让彼得-林奇不得不背负起养家的重任,可是他这样的小孩子可以做什么呢?又有谁肯雇用一个11岁的孩子来工作呢?当时,全世界刚刚经过二战的洗礼,所以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美国,经济情况实在不能说是乐观--在那个时候,就是一个成年人想找到个工作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更何况是个孩子。于是,彼得-林奇就想到了去布雷-伯雷高尔夫球俱乐部做球童。因为他知道那里有很多和他年龄差不多的球童。

球童是指为那些打高尔夫球的球员携带球杆和保管球杆的孩子,并且按照高尔夫球规则帮助打球的人。当一个球童受雇于一个球员的时候,在与球有关的场合,这个球童就会被视为球员的人,而这个球童所携带的东西也会被视为该球员的携带品。因为小时候,彼得-林奇常常跟着父亲去高尔夫球场,因此彼得-林奇认识许多布雷-伯雷高尔夫俱乐部的员工。当他找到布雷-伯雷高尔夫球俱乐部的经理时,就向他说了自己的情况,希望能来这里做球童。经理听后,当下就同意了彼得-林奇的请求。在很短的时间里,凭借着自己以前对高尔夫球的认识以及学习,彼得-林奇很快便熟悉了高尔夫球场的工作。

彼得-林奇算过球童的收入,他一下午的收入就比那些在清晨挨家挨户送报纸的报童一周的薪水要多出很多,而且收益好的时候,他一下午的收入就比母亲辛辛苦苦工作一周赚的钱还要多。

在彼得-林奇读二年级的时候,他作了一个很大的决定--他把自己从私立学校转到了一家条件很好的公立学校。因为这样不仅可以少交一些学费,还能让自己吃得好一些。

2.不一样的球童

20世纪50年代,在高尔夫球场做球童工作的大多都是家里贫困而没能接受良好教育的孩子。因此,彼得-林奇在球童里就算是比较特别的一位。他毕竟有一位曾经做过数学教授的父亲,并且他的父亲还曾是一名高级财务审计师。彼得-林奇当时所接受的小学教育是在一家著名的私立学校,而且他的成绩也是名列前茅的。可以说,正是这些与众不同的条件为彼得-林奇以后的工作起了很重要的辅助作用。

1955年,彼得-林奇成了布雷-伯雷高尔夫球俱乐部的一名球童。他上午可以上半天课,下午再来俱乐部工作。显然,这个工作对于彼得-林奇来说简直是太理想了。何况,一个下午赚的钱比报童一周赚的钱还多。如此一来,家里的经济困难就有所缓解了。

在高尔夫球俱乐部,由于球童是整个俱乐部的颜面,所以一个俱乐部生意好坏,很大程度上与球童对待他们服务的客人的态度有关。在球场中,球童与客人相处的时间最长。可以说,球童的说话方式,以及服务的态度积极与否,用语的正确与否都影响着客人打球的心情。所以,一个俱乐部的球童的任务不仅仅是为客人服务那么简单。在球场上,球童不仅是俱乐部为客人提供的运送人员,还是俱乐部的颜面,是客人最佳的咨询者,同时球童还有促进客人击球过程顺利、尽兴的功能。因为球童往往能够给客人打球提出建议,因此他们与客人的关系就不仅仅是服务关系那么简单,还往往能够成为朋友。所以说,高尔夫球俱乐部的生意好坏与球童的表现很有关系。球童的表现好,顾客打球就可以尽兴,再加之球童总是笑脸迎人,那么客人肯定还会再来。但是,如果球童不和气并且对客人很唐突,那么客人是不会愿意再光顾这家俱乐部的。可是很多客人不可能天天都来俱乐部,一般都是一个月来那么一两次,这就需要球童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每天都保持着一样的态度来服务每一个到场的客人。

而彼得-林奇也认识到自己的工作不仅是管理球包、递球杆、捡球那么简单--在客人进行高尔夫球比赛时,他还是自己服务的客人的唯一战友。因而他意识到自己必须熟悉好球场的设计布局、距离、果岭状态及规则,还有打球礼仪等众多需要注意的事项,并且要看得出什么时候,用怎么样的方式来给球员提出适宜的建议以及提供帮助。最重要的是,要做个让自己的客人期待、信赖的球童。这样不仅自己可以多赚一些钱,还能听到他们在投资上的更多谈话。

久而久之,很多人都注意到了这个很会为客人考虑的球童,并且惊讶于他在听他们交流投资观点时候的认真。虽然很多人都不相信他可以听得懂,但是偶尔也会逗弄一下彼得-林奇--要他发表一下自己在投资方面的想法。而彼得-林奇常常会说:“先生,很抱歉,我没有切实调查过,无法对这个问题发表我的看法。但是我认为一个公司的股票突然间暴涨,那里面肯定是有什么问题,这个公司不一定值得投资。”彼得-林奇进退得体的回话,让这些客人大感惊讶,所以他们再来俱乐部打球的时候,就更愿意叫彼得-林奇来做自己的球童了。

正是由于这些人的聊天,使得彼得-林奇开始对股票产生了兴趣。当时布雷-伯雷高尔夫球俱乐部的成员大多数是公司董事长、股东,要不就是投资高手,他们常常在打高尔夫球的时候交换着投资观点。彼得-林奇每次跟客人打完一轮球,就相当于免费听了一堂投资教育课。

因为1929年股市暴跌导致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的大萧条,导致很多购买了股票的人都因此倾家荡产,甚至有人因此自杀。这致使当时的人们对股票产生了不信任,所以即使那时候股市上涨了三倍之多,但是人们仍然把股票当做是赌博一样,唯恐避之不及。不过当球童的彼得-林奇却逐渐改变了看法,增强了他的投资知识。虽然当时他手中并没有钱让他去投资,但是他却依旧会在那些球手谈论投资观念的时候,在一旁安安静静地听着,默默地吸收着这些经验。

在整个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可以说美国人对股市始终都抱着一股不信任的态度。尽管在这期间,股市先上涨了三倍,后来又上涨了两倍,可很多人一想到1929年的股市灾难就又望而却步了。但是高尔夫球俱乐部中的客人,大多都是证券投资者。也就是说,他们都有一定的冒险精神。虽然他们面临着一定的风险,但是同时他们获得的利润也相对多很多。因而,这些人大多都是资产颇丰。而且他们当中大部分都会把自己的资金投入到股市当中去,并经常可以从中赚到不少的财富。而他们在打球的时候,也经常会和自己的客户、朋友、家人来交流和分享他们的投资经验。无疑,这种交流就成为了彼得-林奇学习股票投资的最好教材,而后来彼得-林奇也说他的股票知识、投资知识最初是从高尔夫球场上偷师学来的。

彼得-林奇认为自己会对股票这么感兴趣正是源自于高尔夫球场的客人的影响。在彼得-林奇看来股票是一门艺术,而不是一门科学,更不是一门逻辑学,用分析就可以分析出来。虽然股票里的世界是千变万化的,可彼得-林奇却觉得投资是一件令人激动和愉快的事情。于是,他立志长大以后从事股票投资,像这些商业大亨一样赚大钱。

这些大亨谁也没有想到,在这家俱乐部里,在这些球童里,这位替他们管理球包,替他们捡高尔夫球的孩子,是一个在股票投资上具有头脑的奇才--仅仅从他们的闲谈中,就懂得了那些即使受到多年专业的投资训练的人都无法学习到的投资经验。

遗憾的是,这个时候的彼得-林奇并没有多余的钱去进行投资,从而验证他脑子中的想法。他反复地想:自己以后长大了,也一定要进行股票投资,像他的顾客一样从股市中挣钱。这一年,彼得-林奇14岁。在这一年谁也不知道一个少年心中已经立下了成为一名股市投资者的愿望,并且还将这个愿望作为了自己人生中的最大目标。当然,他们也不知道这个少年将会带给人们多大的惊奇。

靠着在球场工作的稳定收入,彼得-林奇读完了小学和中学。中学毕业后,彼得-林奇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美国著名院校--波士顿学院。在波士顿学院学习期间,彼得-林奇也没有放弃球童这个收入颇为丰厚的工作,并且还获得了弗朗西斯-维梅特球童奖学金。依靠着球童的收入和那笔奖金,彼得-林奇在大二的时候开始了他的第一笔投资--拿出1250美元购买了飞虎航空公司的股票。随着股票的不断上涨,彼得-林奇依靠抛出手中的股票回收的资金,不仅读完了大学,还读完了研究生。

3.彼得-林奇一生的贵人

在布雷-伯雷高尔夫球俱乐部工作期间,彼得-林奇遇到了他一生中对他影响很深的贵人。可以说,彼得-林奇有现在这种成就是与其分不开的。他就是对彼得-林奇而言亦父亦师的乔治-沙利文。可以说,如果没有乔治-沙利文对彼得-林奇的支持与指导,也许现在彼得-林奇还是华尔街一个默默无闻的投资理财者,而不是创造了让人难以望其项背的成绩的“股圣”。

乔治-沙利文是富达麦哲伦基金公司的总裁。富达麦哲伦基金公司创立于1930年,创立时期公司规模很小,总资产只有44万美元。由于一开始公司的经营很稳健,所以到1933年时,该公司的规模就已经达到了350万美元。但是,在此后该公司的经营就一度陷入了困境--到1939年时公司的资产就只剩下了53万美元。不过这时候富达基金的救世主出现了,他就是爱德华-约翰逊。虽然他是一名律师,但是他出生在一个富裕的零售业业主的家里,从小就耳濡目染股票投资等事情。不仅如此,在大学期间他还被股票市场所吸引。

约翰逊毕业于1924年,获得了法律学位,此后就职于一家律师事务所,专门负责证券投资的法律咨询工作。正是这份工作,让他注意到了富达基金公司。当时富达基金持有很多铁路债券,由于铁路公司经营不善,这些债券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垃圾债券。可是,在这种情况下约翰逊却大胆地预测,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的铁路运输一定会恢复元气,并且发展得更好,于是他在1943年就以极低的价格买下了损失惨重的富达基金。

事实证明,约翰逊的预测是对的,就在他买下富达基金后不到一年,铁路运输业就开始进入复苏阶段,仅仅在1944年这一年的时间里,富达基金依靠持有的铁路债券得到的补付利息就高达100万美元。如此一来,约翰逊的这次投资可以说是早期垃圾债券投资成功的经典之作。

随着富达基金的发展逐渐步入轨道,约翰逊于1946年在已有的富达基金之外创立了一家管理和研究公司--富达投资公司,并且由富达麦哲伦基金来承担公司的证券投资。从1946年起,富达麦哲伦基金完成了奠基阶段,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1949年富达公司的资产规模接近2000万美元,成为了美国投资界比较大的一只基金。1958年,富达基金成为美国第五大基金,旗下资产规模达到4.16亿美元。1965年,富达投资的基金高达90只,资产规模接近40亿美元,一跃成为全美第一大投资公司。富达基金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其实是与约翰逊的经营理念分不开的。约翰逊一直把客户满意度列在第一位。因此,当公司赢利过多时,他就会怀疑自己是不是侵占了客户的利益。而乔治-沙利文就是这家公司的总裁,他与约翰逊一起经营着富达基金公司。

乔治-沙利文也是布雷-伯雷高尔夫球俱乐部的会员,他经常和自己的朋友去那里打高尔夫球。在彼得-林奇于高尔夫球俱乐部工作的时候,有一次正好遇到了和吉尔公司、宝丽来公司的老总来打球的乔治-沙利文。与一般美国人的随性不同,乔治-沙利文就像是个英国绅士一样,总是保持一种风度翩翩的风采。

乔治-沙利文在第一次见到彼得-林奇于这里工作的时候感到非常惊讶,于是他把彼得-林奇叫来问道:“小朋友,我们以前见过面吗?”

由于彼得-林奇以前跟着父亲来打球的时候,多次见到过这个风度翩翩的男士,于是他就非常友好地回答道:“是的,先生,我们以前见过面。”

“你叫什么名字?小朋友。”

传记袖珍馆1:彼得·林奇传 - 第一章 接受着良好教育的球童(1)
目录

阅读本书,两步就够了......

第一步:下载掌阅iReader客户端

扫一扫

第二步:用掌阅客户端扫描二维码

扫一扫

不知道如何扫描?

×

正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