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本书,两步就够了......
第一步:下载掌阅iReader客户端
第二步:用掌阅客户端扫描二维码
1.追溯巴菲特家族的迁徙历史
1930年8月30日,已经是夏季的尾巴,美国的一个叫做奥马哈的小镇天气闷热异常,接着下起了倾盆大雨,这天气仿佛是在向人们昭示:这是不寻常的一天,因为在这天,奥马哈镇上一个姓巴菲特的家族里诞生了一个征服全世界的伟大投资人--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家族给了沃伦-巴菲特优越的成长环境,同时,巴菲特家族的优良传统对沃伦-巴菲特的成功起到了重要作用。伟大的巴菲特家族的人有不凡的气质和很多优秀的品质:坚韧不拔、性情温和、温文尔雅等,同时,他们很有生意头脑,也很勤俭节约。而巴菲特很好地继承了这个家族的精华,这为他日后开创自己的伟大事业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巴菲特家族是17世纪移民到美国的。第一代族人叫约翰-巴菲特,他住在法国格修地区,在一个纺织厂里当工人,后来到美国有了自己的农场,一直当着农场主。但他是一个十分吝啬的人,对工人很苛刻,给的工钱少于其他农场。他雇佣孙子西德尼-霍曼-巴菲特在农场里干活儿,西德尼做着和其他工人一样的活儿,没有丝毫的优待,可爷爷给他的工钱却比一个临时工的工钱还少。慢慢地,西德尼对爷爷给的待遇越来越不满,他在寻思着另谋一份工作。当时,西德尼的姥爷乔治在奥马哈经营一家很有规模的出租马车车行。在那个没有汽车的年代,乔治的马车生意相当红火。于是,西德尼-霍曼-巴菲特投奔了姥爷,来到了奥马哈,当时奥马哈非常贫穷,人们住的房子都是简陋的小木屋。他在姥爷的马车行里当了一名出租马车夫,类似于现在的出租货车司机。
西德尼-霍曼-巴菲特是巴菲特家族到内布拉斯加州的第一人。从此,这个家族在这片热土上繁衍生息。但是,西德尼怎么也不会想到多年后,他的后代中会出现一个“股神”,并且创造了属于这个家族的神话,使这个偏僻的地方尽人皆知,而他这个普通的巴菲特姓氏也随之遐迩闻名。
西德尼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他思维敏捷而且性格坚韧。他不甘于一直当马车夫,决心开创更好的事业。于是,西德尼借着给开杂货店的老板送货的时机,认识了很多老板。在这以后,西德尼便经常向他们讨教经商之道,慢慢地摸熟了经商的门路。
于是,在19世纪70年代,西德尼离开了姥爷的出租马车车行,在奥马哈地区一个小镇上开了一家杂货店,主要经营蔬菜、水果、野兔子还有山鸡,这时的小镇还很荒凉,到处都是泥泞的小土路。但是,这家小店的开张却有重大的意义,它意味着巴菲特家族告别了固定的生存模式,开始了经商的道路。同时,西德尼的经商头脑也很好地传给了巴菲特家族的后人。
但是,西德尼的祖父对西德尼的经商持有怀疑的态度,他曾经在信中对西德尼说:“但愿你的事业会有更大的发展,但我们并不强求你赚很多的钱。一旦生意不景气就及时收手,这是成功商人必须坚持的谨慎为本的原则;然后将偿还债务当做自己最重要的事情,因为商人最重要的是信誉。”虽然祖父是好意,但西德尼却很不服气,他认为自己一定能令杂货店的生意好起来。
但是,受到山地地形的限制,奥马哈一直都很落后,再加上小镇居民不多,无法形成大规模消费群体,所以,刚开始西德尼的生意并不是很好。但也许机遇偏爱有准备的人,西德尼的店开张时恰逢美国太平洋铁路建成,而奥马哈正是铁路东边的终点。于是,它很快成了交通枢纽。在响彻整个中西部平原隆隆的火车声里,奥马哈飞速发展起来。随之发展的还有西德尼的事业。
随着铁路的建成和城市的发展,很多定居者、投机者甚至流浪汉都涌向这片热土,这给西德尼-巴菲特的商店带来很大的客流,他的商店里经常爆满。虽然每天都忙得晕头转向,但西德尼非常开心。于是,极具经商天赋的他很快就开了一家分店。
到19世纪末的时候,奥马哈已经发展成一个繁荣的都市,很多摩天大楼在市里建起来,交通也变得特别便利,同时,奥马哈的人口也在增长,后来奥马哈发展成为内布拉斯加州的交通枢纽,也成为该州最大的工商业城市。随着奥马哈的发展,西德尼的生活也富足起来。
生活富足起来后,西德尼娶了妻子并生育了六个子女,但只有两个儿子存活下来--他们分别叫弗兰克和欧内斯特。在城市大好的发展形势下,西德尼很快就开了好几家很有规模的商店,并让两个已成年的儿子投身到家族的企业中。小儿子欧内斯特生于1877年,16岁时就在商店里当售货员,并在当地小有名气。
20世纪初,西德尼-巴菲特的小儿子--也就是股神沃伦-巴菲特的祖父--欧内斯特在城西自己开了一家商店,并在那里定居。欧内斯特很好地继承了他父亲的经商本领,甚至,比他父亲还要精明。他敏锐地察觉到人们向城西移动的趋势,并抓住这个机会开始推行一项新的销售业务,他提供免费送货上门和赊账业务,这给消费者带来很大的便利。慢慢地,很多富人都向欧内斯特下订单,这促使欧内斯特的这项新业务红红火火地发展起来。
但是,欧内斯特却是一个很吝啬的人--惜金如命。他商店里的员工工作时间很长,但工资却很低,而且他总是要求员工拼命干活儿,不能偷一点儿懒,所以,欧内斯特虽然很富有,但在当地的名声却不是很好。但他的儿子霍华德-巴菲特却是一个脾气温和的人,是一个不苟言笑但很有风度的人,而且经济上很大方,更有人情味,他对于父亲对工人的苛刻做法颇有微词。霍华德对经营商店并没有兴趣,也不想继承父亲的事业,他的理想是在新闻界任职。
后来,霍华德进入了内布拉斯加大学并任校委会主席,后来还是《内布拉斯加月报》的编辑。当时的霍华德虽然不算特别帅气,但长得很精神,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很有魅力,经常有长得漂亮而且家境殷实的女孩子主动追求他,但他一直没有对谁动过心,直到他邂逅一个家境贫寒的乡下女子--利拉-斯塔尔。利拉的家乡在内布拉斯加一个叫西点的偏远、荒凉的小镇上,镇上的居民以德国后裔居多,而利拉家却来自英语国家,因此一家人在小镇上就显得不怎么合群。她父亲在小镇上经营名叫《卡明县民主报》的周报,但利拉家里的生活境况并不好。利拉的母亲健康状况差,精神委靡,大部分时间都是卧病在床。同时,利拉还有一个哥哥和两个妹妹,她除了要照顾好自己还要承担起照顾妹妹的义务。懂事的利拉每周都帮着父亲做周报的活儿,很小的时候她就在比自己还高的机器上做印刷工作,很早就掌握了印刷技术。此外,她经常会在火车站拦住乘客,从他们那里为父亲的报纸获得一些素材。
小时候的贫苦也让利拉的身体透支,因此,利拉后来的身体状况一直不怎么好。因为长时间在印刷机前工作,她落下了剧烈的头痛病。在即将进入大学的时候,利拉只能外出打工挣自己的大学学费,但当时利拉既没有工作经验也没有特长,经常被拒之门外。后来,她来到《内布拉斯加月报》应聘,而面试者正是霍华德。
当霍华德问她的专业时,刚高中毕业的利拉根本就没学过什么专业,她想了想说:“我的专业就是结婚。”因为如果利拉不能顺利筹够学费,就只能回到西点小镇嫁人。霍华德幽默地回答道:“这可是一门不切实际的课程。”
初次见面,霍华德就迷上了这个很有个性和人格魅力的女子。她性格活泼,长得非常美丽,有着像邻家小妹一样玲珑的身材,而且语言辛辣风趣,有着迷人的脸庞和一头很有光泽的褐色鬈发。霍华德当即雇用了利拉,不久就热烈地向她表达了爱慕之情。在利拉看来,霍华德身上有着不可抗拒的魅力,他有风度,很儒雅,和那些她以前认识的一些粗俗的男孩子完全不同,他在利拉面前展开了崭新、美好的篇章。霍华德也被利拉深深吸引,这个女子有着天然的感染力,而且乐观、善解人意。由于双方都为对方身上特有的气质着迷,因此两个人很快就沐浴在了爱河里。
霍华德在即将毕业的时候,向利拉求婚了,而利拉也马上答应了婚事,两个年轻人从恋爱到结婚可谓水到渠成,他们从见到对方的那一刻起,就认定了彼此。可是,利拉的父亲是个读书人,不同意他们那么早就结婚,坚决要求利拉读完大学再考虑婚事。但两个人心意已决,没什么能阻挡他们踏上幸福生活的列车。于是,在1925年的冬天,两个还没毕业的年轻人举行了简单却很温暖的婚礼。他们的婚礼是在西点举行的,没有多么华丽的场景,利拉穿的婚纱也是最简单的款式,但婚纱非常合身,把她完美的身材恰到好处地衬托出来,她还化着淡雅、精致的妆。虽然利拉天生丽质,平时不好打扮,但是婚礼上的一番精心装扮,让她立刻光彩照人。在洁白婚纱的映衬下,利拉似一朵出水芙蓉般清纯,又像天使般的圣洁美丽。霍华德看呆了,周围的人都开心地起哄。当他目不转睛地盯着利拉看时,这个外向开朗的女子也娇羞地低下了头。
利拉开明的父亲也同意了他们的婚事。在婚礼上,这个慈爱的父亲牵着女儿的手把她交到了霍华德手上,并给这对情投意合的夫妻送去了最真挚的祝福。当时没有度蜜月的习俗,也迫于经济压力,婚礼结束后,他们没有去其他地方旅游,而是直接回到了奥马哈。
毕业后,有位朋友给霍华德找到了一份报社的工作,这正是他梦寐以求的,他甚至迫不及待地想去报社上班。霍华德有很好的文字功底,而且在《内布拉斯加月报》的工作经历让他在报纸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但他父亲欧内斯特强烈反对霍华德在报社工作,认为那没有什么前途。于是,霍华德只好放弃自己的理想遵从欧内斯特的意愿,进了欧内斯特的朋友给他介绍的一家保险公司任职,在这里他的待遇是每周25美元。但一段时间后,霍华德发现自己越来越厌倦这份工作,于是他辞去了保险公司的工作去了一家证券公司当经纪人。虽然这让欧内斯特非常生气,但霍华德这次没有妥协。
婚后,这对新人在巴克大街找了一个简陋的住所,那是一个带有壁炉的平板房,有两个卧室。虽然环境并不是很好,但细心的利拉还是把家里布置得很温馨。利拉有很好的数学天赋,于是装修、买家具和家用物品都是利拉一手操办的,而且是物美价廉,甚至很多都是以批发价买回来的。由于当时并不富裕,于是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住在这里。虽然条件艰苦,但是他们有信心创建一个美好的未来,相信两颗相爱的心能战胜一切困难。霍华德开玩笑说,和利拉结婚是他一生中做过的最好的交易。
2.出生在最贫穷的美国经济大萧条时代
尽管霍华德和利拉对未来要面对的困难作好了心理准备,但对于刚毕业的年轻夫妇来说,生活还是过得紧张和拮据。
为了节省开支,她把汽车给霍华德用,自己上下班都挤公共汽车,到站后还得走一段路才到家,而回到家里还要处理很多家务。每天她都很忙碌,有时候还做着兼职秘书,在他们成亲最初的几年里,利拉挣的钱甚至比霍华德还要多。下班回家后,她得马上做饭,饭后洗碗、洗衣服,做其他家务,再把霍华德第二天要穿的衣服熨好。
利拉结婚不久,眼睛出现了病变做了手术,以前落下的头痛也经常折磨着她。后来,在1928年,利拉生下他们第一个爱情的结晶--女儿多丽丝,小家伙长得很漂亮、可爱。但利拉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当时她发起严重的高烧,几乎生命垂危。当利拉成功逃离危险时,霍华德拥着妻子和女儿热泪盈眶。1930年,这位伟大的母亲生育了一个伟大的投资者--沃伦-巴菲特。当时利拉又出现严重高烧,最后脱离了危险。
在利拉怀着巴菲特的时候,霍华德在一家金融机构任股票经纪人。由于这时正赶上美国股市崩溃,所以在巴菲特诞生的时候,美国的经济衰退正使他的家庭处在困难时期。或许是由于这个特殊环境的影响,巴菲特从小就对股票有一种说不清的熟悉感。
欧内斯特对儿子霍华德离开保险公司一直不满,也对他从事的证券工作十分不满。他在给霍华德的弟弟克拉伦斯的信中也明确表示了对霍华德职业的评价。他说自己对股票有清晰的认识:如果一个人很努力地赚钱,节衣缩食地把钱攒起来,最后却把这些钱投到像赌场一样的证券交易所里,作些莫名其妙的投资,那么他一定是个地地道道的傻瓜。并且欧内斯特还认为这是一个很不值得信赖的职业,一点没有确定性,也就是说霍华德很有可能失业。霍华德对父亲的评价并没有在意,并且很不屑地说:这是对我工作最大的鼓励。但不幸的是,他父亲的话很快就应验了--1929年股市遭遇了巨大的灾难。
1929年,股灾发生前的股市看起来一片生机勃勃。在公园里、马路边、地铁口甚至家门口都有大批的股票推销员在推销,他们声情并茂地讲述着股票的好处,唆使人们疯狂地往证券交易所里涌,因此炒股成了全民性的投机行为。
1928年,民众的热情把股市推到了疯狂的境地。很多牧场上,高音喇叭不停地播放着电台的股市行情频道;很多工厂在每个车间都放着大黑板以公布股票行情,并且每隔一小时就会有人更新最新讯息;每个出租车司机都会和乘客热情洋溢地讨论股票行情,甚至连街旁擦皮鞋的小鞋童也会热情地向顾客介绍当天的热门股票。有一次,地铁公司遭到投诉,原因是地铁公司没有在车厢上安装信息传输设备,以致人们在地铁途中无法炒股……
在这样的刺激下,纽约股市一路疯涨。1929年9月10日,股价开始下降,10月24日,开始了抛售狂潮,这也是美国股市大崩盘的开始。一个个上市公司的股票都像得了传染病一样频频下跌,紧接着迎来了大崩盘:昔日让人疯狂的股票瞬间成为一堆废纸,那些成堆的数字已完全没有意义;一个老板在他经纪人的办公室里看着正在狂跌的指示板,休克而死;一些开着豪艇出海游玩的富人回来后发现自己已经倾家荡产;无数富翁一觉醒来变成了“负翁”。一些很权威睿智的经济学家也没有逃脱这场噩梦,当时最为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被这场危机打个措手不及,他在这次大崩盘中几乎破产。后来,他虽然凭借敏锐的判断力和专业的经济知识使资本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复原,但这次大崩盘给他造成的心理阴影直到他去世都没有抹掉。
股市的崩盘使所有投资者一贫如洗,也出现了严重的金融动荡。美国的众多银行宣告破产,成千上万的企业倒闭,1933年,约1300万人失业,平均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失业者。后来这次危害深远的经济事件波及整个世界,全球的经济大萧条因此持续了近十年。
当时霍华德是证券公司的经纪人,他不敢给那些客户打电话告诉他们遭受的巨大损失。他也很不幸成了这场噩梦的受害者。1931年8月13日,巴菲特还没有满一周岁,霍华德像平时一样正常去上班,却得到一个不幸的消息--他工作的单位也没经受住美国大萧条的冲击,在这天宣布倒闭。霍华德失业了,家里失去了可靠的生活保障,经济状况极速下滑。他曾提出去欧内斯特店里打工赚点钱,但欧内斯特店里的生意也不好。巴菲特家族的人一向都鄙视借钱行为,虽然欧内斯特借给霍华德一些钱,但也提醒他要尽快偿还这些债务,这对霍华德来讲是一个双重打击。
霍华德在这样的打击下丧失了很大的信心,觉得生活的出路越来越渺茫。他很快就消瘦下来,而且不修边幅,他炯炯有神的双眼里流露出对未来的迷茫和失望,甚至考虑过搬到利拉的故乡西点去生活,因为这样可以减少开支。
但霍华德有着巴菲特家族坚韧不拔的精神,他是一个好丈夫、一个好父亲,为了家庭也为了自己的事业,他没有完全消沉下去,决定在法纳姆大街开始自己新的事业。霍华德和自己的朋友合伙在联邦州里银行开了一家名为巴菲特-斯克莱尼卡的公司。公司的主要业务是销售投资债券、股票等。当时开这样的公司需要极大的勇气,因为人们对股市的信任度被1929年的股灾摧毁殆尽。正当人们在大萧条里有了喘息的机会时,奥马哈遭遇了最恶劣天气的侵袭:沙尘暴滚滚而来,漫天的蝗虫向奥马哈飞来,在它们经过的地方,农作物被一扫而光,这对以农业为主的奥马哈来说,是巨大的打击。人们只有把房门紧闭起来,用破报纸把窗户上的小缝隙全都塞好以躲避沙尘和蝗虫。这场天灾导致粮食的价格暴涨,这对于刚被股灾洗劫一空的人们来说,更加艰难,当时很多人都排着长队靠领政府的救济生活。
在这样的情况下,霍华德公司的业务很难开展起来,他在很久以后才成交第一笔业务,而且收益很低,这使公司的发展举步维艰。霍华德想让父亲支援自己渡过难关,但父亲却拒绝了他的要求,而当时存在银行的钱由于银行破产根本不能取出,一家人没有了收入,没有了存款,还不能从父亲那里借到款,于是霍华德一家人的生活陷入了极大的困境。巴菲特的童年时期正是这段家庭最困难的时期。
在这样捉襟见肘的情况下,利拉只能尽量地保证家里的正常生活。为了让丈夫和孩子吃得饱一些,她经常偷偷地饿着肚子。霍华德很心疼妻子,他甚至还劝说妻子回西点生活一段时间,至少在西点的家里利拉还可以填饱肚子。但利拉拒绝了,这个贤妻良母竭尽所能地扮演着她的角色,照顾着她的丈夫、她的孩子。为了省钱,她甚至连去教堂聚会的习惯也改掉了,因为这样可以省下十几美分以贴家用。多丽丝和巴菲特姐弟俩在炎热的夏天只有躲在家里不出去,他们唯一的希望就是卖冰的人免费给他们几块冰块降降暑;冬天纷扬的雪花下起来了,但这时他们没有心情去欣赏外面美丽的雪景,当时霍华德一家还住在平板房里,屋子里冰冷刺骨,多丽丝和巴菲特尽量不往外跑,而是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以抵御严寒。
苦难是一笔财富,虽然有人在苦难面前一蹶不振,而意志坚定的人则能在苦难里变得更坚韧、更坚强。在巴菲特六岁的时候,家里的经济条件逐渐好起来了,父亲的公司业绩渐入佳境。后来,全家搬到了新家,这是一个都铎王朝样式的房子,比以前的房子好得多,巴菲特一家渐渐远离了艰难困苦。诞生在特殊年代里的巴菲特对股市产生了特殊的感情,小时候的股市灾难给家里带来的艰难生活给巴菲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他起到了很大的激励作用,可以说这艰苦的条件给巴菲特灿烂的人生道路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童年时的巴菲特看到,父母每日锁着眉头为生计发愁时,他最大的理想就是拥有很多很多的钱,甚至看到街上来来往往的车辆,他都忽然冒出要从那些人身上赚钱的想法。梦想的种子在他小小的心里不断生长,并且伴随着巴菲特的一生。
3.一个极具经商天赋的孩子
巴菲特不是天才,但他身上有着异于常人的特质:天生的谨慎。他在学走路的时候常常把膝盖弯曲着,这样在摔倒的时候能把伤害降到最低。在与父母逛街的时候,巴菲特的姐姐多丽丝喜欢东奔西跑,因此经常出现走丢的情况。巴菲特却总是尽可能地靠近大人,温顺得像个小绵羊,避免了在嘈杂的人群中和父母走散。因此,大家都称赞他是一个很少带来麻烦的好孩子。
巴菲特皮肤很白,从小就长得很乖巧,而且他谨慎的性情也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他从来不会逛一个他完全陌生的街道,也从不和小伙伴们闹起很大的矛盾。由于他的乖巧本性,家里的人都有要尽力保护他的想法。母亲利拉对巴菲特当然也是加倍关爱,甚至他妹妹都不自觉充当起了保护巴菲特的角色,以免他被其他孩子欺负。霍华德想培养巴菲特的自我防备力,还买过一双拳击手套,并且找来一个小男孩跟巴菲特挑战,但巴菲特对这些事情并不感兴趣,因此那双拳击手套一次也没用过。
不过这个懂事的孩子却对数字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四五岁的时候,巴菲特最好的伙伴叫拉塞尔,他们在一起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伏在走廊上观察来来往往的车辆并速迅地记录下车牌号码;或者拉塞尔快速读每个城市的名字,而巴菲特则井井有条地报出这个城市的人口数量。晚上两个人就在屋里研究数字,并统计这些数字在《奥马哈世界先驱报》中出现的频率。巴菲特很喜欢做数学题,还很擅长于用极快的速度计算出复利利息,这对他来说是最有意思的娱乐方式。每逢周日,母亲利拉会把巴菲特打扮得干净、整洁,把他带到教堂让他听布道,可是他却扳着指头算起那些神职作曲家的年龄来。正是这些看似幼稚的游戏表现出巴菲特对数字的浓厚兴趣,也为他以后的计算和数学能力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巴菲特的父亲对数字也很敏感,但不沉迷赚钱。对他来讲,努力赚钱完全是为了使家里人过得更好。为了让孩子们不再经历和自己同样的痛苦,他尽量尽到一个父亲的责任,甚至同时兼几份职来维持家里的开支。但他并不热衷于金钱,却醉心于政治和宗教。他是一个很有道德的人,喜欢给孩子们灌输一些宗教道德的理念。他总是提醒孩子们要记住他们背负的责任--对上帝和对社会的责任。孩子们都怕辜负父亲的教育,多丽丝甚至不和喝酒的朋友坐在一起,怕父亲误会她惹上这样的恶习。
但霍华德是一个开明的父亲,不苛求孩子们。他一直充满信心地鼓励巴菲特,注重培养巴菲特独立思考的方式,他认为这在一个人的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经常把孩子们叫到身边,给他们背诵爱默生的名言:最伟大的人,是在嘈杂人群中完美地保持独立人格的人。
孩子们都很崇拜他们的父亲,特别是巴菲特,他和父亲的关系很密切,父子的相处很轻松快乐。慈爱的霍华德有时候会问孩子们希望他下班回家带什么礼物,姐姐多丽丝和妹妹罗贝塔都会抢着要漂亮的丝带或者可爱的毛绒娃娃,而问到巴菲特的时候,他认真地回答道:“爸爸,你帮我带一些股票行情机的纸带吧。”霍华德答应了这个要求,他经常为儿子带回股票行情机纸带,这上面记录了各种股票价格变动的情况。巴菲特很喜欢研究这些纸带,他想从这上面探求出股票价格的变化规律。后来,巴菲特能无师自通地熟练运用标准普尔指数解释报价符号,这令霍华德十分惊讶。
后来,巴菲特在七岁的时候发起了很严重的高烧。利拉想起当初自己生多丽丝的时候发起高烧时的严重情况,焦急地把巴菲特送到医院,医生为巴菲特进行了盲肠切除手术。手术虽然不大,但由于巴菲特原本体质较弱,手术后巴菲特的身体就显得更加虚弱。
巴菲特很喜欢喝面汤,由于家里一直都不宽裕,所以巴菲特很少能喝到。但当霍华德心疼儿子特意为他做了面汤时,巴菲特却没有什么胃口,因为连医生对他的恢复都没有足够的信心。而在这段时期,他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在纸上不停地写满不同的阿拉伯数字。大家都没有在意,认为这只是一个孩子气的动作而已。有一天,他却悄悄地告诉照顾他的护士:“这些数字象征我以后赚钱的数目。虽然我现在没有很多的钱,但总有一天我会变得非常富有,并且因此出名,到时候报纸和电视台都会抢着对我报道。”这个未来股神在病中都不忘他的财富梦想,并且像一个先知一样地预知自己未来的财富。当时,护士们为了安慰他都说相信他是一个未来的大富翁,可是谁也没有想到他日后果真会有如此的成功。
巴菲特总能做出完全出人意料的事。姑姑爱丽丝曾送他一个指纹识别玩具。他在住院期间,会让那些来他病房里看他的修女用手蘸上印泥在一张纸上按手印儿,修女们都像闹着玩似的答应巴菲特的要求。出院后,他在家里仔细研究那些指纹,家里人感到好奇,问他在做什么,巴菲特回答说:这些修女以后说不定会有人犯罪,而只有他有修女们的指纹,能帮助警察破案。
此外,巴菲特对经商也表现出浓厚的天赋和兴趣,他六七岁时曾经在家门口推销口香糖,后来又在街上推销可口可乐等一些饮料。在十岁的时候,巴菲特发现了一个问题,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两个品牌的饮料价格是一样的,但百事可乐的容量却比可口可乐的容量多得多,于是巴菲特只推销百事可乐,他认为,比较下来,百事可乐会更受顾客的欢迎。这就是说,小小年纪的巴菲特就会比较商品的内在价值了。
巴菲特的经商天赋在他八岁时表现得更加明显,此时他已经开始大量阅读有关股票的书,这些让其他孩子头晕的书却令巴菲特十分着迷。随着年龄的增长,巴菲特从书里汲取了丰富的营养,也让他的股票知识越来越丰富,渐渐地他开始根据股市行情绘制股价的升降图表。
当时,其他孩子都喜欢在自动售饮料机那买饮料喝,而巴菲特却不一样。在九岁的时候他常常喜欢待在饮料机器旁捡起人们丢弃的瓶盖并把它们分类,以此研究哪种饮料更受欢迎,哪种饮料卖得更快。别人毫不关心的事情,巴菲特却乐在其中。而他这种行为,无疑是一个市场调查。
小学时候的巴菲特也充分利用他的经商头脑,聪明的巴菲特去过乡下当高尔夫球童,他和同学们经常去高尔夫球场捡球,然后严格按照球的品牌和质量把它们归类出售,如果自己没有时间就让邻居拿去卖,但巴菲特会从里面拿提成。
巴菲特小时候经常去赛马场寻找那些虽然中奖、但被人们无意中扔掉的奖券。聪明的巴菲特经常去赛马场,后来经过他的分析研究出了应该怎么样在赛马道上设置障碍,人们应该怎么样根据这些来下赌注。巴菲特把自己的研究结果写成了一篇分析,并命题为《马童选集》,在家里简单地印刷出来,然后把它标价0.25美分卖给那些玩赛马的人。虽然后来由于没有营业执照,被有关部门以“非法出版物”名义查封了,但却丰富了巴菲特的生意经。
在巴菲特10岁那年,霍华德答应了巴菲特想去纽约旅游的要求。当父亲问巴菲特最想去的地方是哪时,巴菲特毫不犹豫地回答:“华尔街。”这让霍华德很惊讶,因为他的安排是先去看一场橄榄球赛,然后去游乐园玩,他认为这会符合儿子兴趣。虽然霍华德对巴菲特的要求很不解,但他还是带着巴菲特直奔华尔街这个世界金融中心的股票交易所。
一踏进交易所,巴菲特被这里的气势震惊了。人山人海的交易所里,不同肤色、不同年龄的人神情亢奋地挥舞着手里的一沓沓报单,他们操着不同的口音,报着不同的数字。巴菲特一边看着激动的人群,一边紧紧盯着他们手上拿的债券和股票单据。它们仿佛有魔力,深深吸引着巴菲特。这时候他就知道自己以后一定会从事这样的工作,并认定了在这样的领域里才能找到自己的生命和灵魂。
巴菲特对股票的兴趣越来越浓。霍华德当时正在一家证券交易所上班,是一名出色的股票经纪人,他的工作是分析股票的走势,然后根据这些为公司和客户提出投资建议。这家证券交易所经常有很多当地知名的金融人士出入,也是奥马哈股票报价的根源地。出于对股票的痴迷,巴菲特经常跟父亲来到交易所。在巴菲特眼里,这个地方有神奇的诱惑,他常常废寝忘食地沉迷在这里。后来,巴菲特会做一些简单的工作了,比如在木板上做一些标记。老板哈里斯-厄珀姆经常让巴菲特把股票的价格写在黑板上,他对巴菲特完全放心,而巴菲特也很乐于做这样的事。
霍华德鼓励巴菲特保持独立思考的方式,当他发现巴菲特对股票很痴迷时,认为儿子做的事是对的,而且是一个优秀的少年才能做的事,于是耐心地引导他,并且经常把巴菲特带到自己的办公室,让儿子徜徉在股票的海洋里汲取营养。这样,巴菲特从父亲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
后来,巴菲特对股票大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经常一个人在电子显示屏前站好几个小时,然后把股票价格的走势图画在一张纸上,认真研究这些图,并且养成了每天观察股票走势的习惯。当时,巴菲特就很想解释股票有各种走势的原因。
后来巴菲特的工作范围慢慢地扩大,甚至绘制相关的资料图标的工作都由他完成。而好学的巴菲特在按规定做完所有的工作后,就利用剩余的时间来阅读关于投资股票的书籍。有一天,当他无意间读到格雷厄姆写的《证券分析》时,他觉得“好像是在茫茫黑夜里看到了来自远处的灯光”。这时的小巴菲特哪里知道自己以后会成为这个伟大的投资理论泰斗的学生,并且正是这位伟大的导师成就了伟大的巴菲特。
巴菲特在小时候表现出的特质就是他日后成功的基础,他在投资方面的天赋、对投资的热情以及他孜孜不倦博览投资类书籍等等都是他成为“股神”的有利的先决条件。
4.逃离压抑,寻找新的生活环境
霍华德是一个思想传统、却知足常乐的人。他认为,应该让孩子体验一下农场生活,因为这会让他们意识到相对农场的生活而言,自己的生活是很幸福的,同时,他还认为让孩子体验农场生活对于他们的成长以及对人生的正确认识都是很有益的。于是,在巴菲特11岁那年的夏天,父亲把姐弟两个寄宿在一个叫埃默尔-贝恩的农场主家里,让他们好好体验一下农场的生活。
开始的时候,巴菲特并不愿意待在农场,因为这里没有他迷恋的交易所,而他却习惯每天一醒来就能嗅到股市的气息,可是这个偏远的地方没有他最爱的股票。后来,巴菲特渐渐地喜欢上了这里,也在田园生活里找到了乐趣。他习惯了每天早上起来都闻到青草的香气,也爱上了早上一层薄雾里那些欢快嬉戏的奶牛,这里的碧海云天和纯净的草场都让人心旷神怡……
农场的每一户人家对这对来自城里的小姐弟都很友好,他们的皮肤被太阳晒得油光发亮,闪着自然的颜色。大家性格都很粗犷,笑声爽朗、豪爽大方。巴菲特经常到这些农户家里串门儿,并与他们愉快地交谈,大家都热情地对待这个乖巧、懂事的孩子,并盛情地留他吃饭。埃默尔-贝恩性格温和,从不对姐弟俩有什么限制,也只是象征性地让他们干一些农活儿。而且他烙的饼味道鲜美,姐弟俩总是在厨房里等着饼出锅。姐姐多丽丝和巴菲特有时候也试着在埃默尔-贝恩烙饼的时候帮忙,结果他们什么也不会弄,总是帮倒忙,不是把水弄倒了就是把面粉弄撒了,还把自己弄得浑身是面粉。埃默尔-贝恩也不生气,只得无奈地摇摇头,然后把他们轰出厨房,让他们去别的地方玩。
后来,巴菲特每周都会去农场几次,不仅因为他慢慢喜欢上了农场,最主要的原因是母亲利拉。
在大家看来,巴菲特家庭非常幸福,父亲温文尔雅,家境很富裕,而母亲开朗活泼。实际上利拉的性格渐渐地极端起来,脾气变得很坏而且没有耐心。这一方面是由于利拉对霍华德深深的爱,一方面则是由于她的家庭发生了不幸。
利拉很爱霍华德。在她的心里霍华德就是自己的上帝,她为了丈夫甘愿牺牲自己的一切。同时,为了丈夫她总想把一切都做到最好。她的头痛会经常发作,这个时候她非常需要霍华德的安慰。很多时候她都想从丈夫那里找到慰藉,却经常看到霍华德还在看书,于是她只能尽量不去打扰他,一个人默默忍受。利拉希望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到完美,不管是在经济困难的时候还是条件渐渐宽裕的时候,利拉一直像一个忠实的侍者一样尽心尽力照顾自己的丈夫和家庭。而这样的生活却让利拉渐渐产生压抑感。
利拉性格变得狂躁的另一个重大原因就是西点的家里传来不幸的消息。利拉刚生完巴菲特不久,就接到了姐姐自杀身亡的消息,这对利拉是一个很沉重的打击,并且对她的生活产生了深深的影响。从小利拉和姐姐感情就非常亲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的创伤已慢慢被抚平,但利拉却始终放不下这份感情。有时候她会梦见和姐姐在一起快乐生活的情景,而有时候又经常梦到姐姐自杀的情景,这使她经常在睡梦中惊醒,并使她承受很大的折磨。
她的心情越来越压抑,性格越来越敏感易怒,而她又不能把不好的情绪向深爱着的丈夫发泄,于是理所当然把心中的怨气和压抑发泄在孩子的身上。很长一段时间,利拉经常没有任何预兆地狂怒起来,莫名地严厉批评多丽丝和巴菲特。她语气很尖锐,经常狠狠地责备孩子们从来就没有做过什么对的事情,而且批评起来会持续很久。即使利拉把怒气在对孩子的责骂中发泄出来后也不会善罢甘休。她会紧紧盯着巴菲特姐弟的一举一动,如果发现孩子们有怨言或者做错一丁点儿事情,她会变本加厉地责骂。但当利拉的怒气发泄完之后,就又恢复以往的和蔼和开朗。
喜怒无常的利拉使家庭气氛变得很恐怖,而且没有人知道她什么时候又会发作。但孩子们都很爱自己的母亲,所以巴菲特姐弟在家里行事都小心翼翼,以免激怒她。
虽然利拉的脾气越来越不好,总是无缘无故地把气都撒在孩子们身上,但她从来不会对霍华德发火。霍华德也处于两难的境地,一边是自己深爱的妻子在遭受折磨,一边却是无辜的孩子在受委屈,而且他们都还小,不能完全理解他们狂躁的母亲。霍华德只有尽最大的努力来协调利拉和孩子们的关系。每当利拉在楼上莫名其妙地大发雷霆的时候,霍华德就下楼警告孩子们:“妈妈又在发火了。”于是大家都知趣地走开,尽量不惹利拉。但让霍华德欣慰的是,巴菲特一直像一个勇敢的成年男子一样忍受母亲的坏脾气,虽然他越来越不喜欢在家里,但他对母亲的尊敬和爱却丝毫未减。巴菲特曾说过:“我的母亲利拉,是我心里最伟大的女性,她为我和我们的家庭作了很大的牺牲……我非常爱我的母亲。”
巴菲特还有一个年幼的妹妹叫罗贝塔,她虽然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但也经常受到利拉无端的责骂。她说每次看到哥哥被母亲骂后,他总是很平静地低着头离开家。虽然母亲对巴菲特特别苛刻,但他从来不在姐妹面前诉说痛苦,也不会告诉任何人妈妈是怎样发火的。巴非特把所有的痛苦和压抑都深深地放在心里,偶尔不小心流露出来也尽可能掩饰起来。
利拉的这种状态直到巴菲特有了儿子后仍然没有好转。有一次,巴菲特的儿子彼德打电话问候奶奶,却遭到了利拉长达一个多小时的数落,利拉说他没有做过正确的事,或者是说他别的什么地方做得不好,就像一个废物。当彼德放下电话后,眼眶里噙满了泪水。巴菲特安慰他,并告诉彼德:我小时候经常过着这样的生活。
巴菲特经常和小伙伴们玩,当母亲利拉脾气不好的时候,他会在伙伴家里待很长时间,对伙伴们家里心肠好而又温和的母亲总是很依赖。
由于想逃避家里的压抑气氛,也出于对股票的热爱,巴菲特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阅读里,成了镇子上有名的书虫。但与同龄人不同的是,巴菲特读的不是童话故事,而是经济类的书籍。有一天,书架上一本封面闪着银光的书吸引了巴菲特的视线,它仿佛就是一袋钱币,在向巴菲特招手。巴菲特一翻开这本书,马上就着迷了,书的名字是《赚到1000美元的1000招》。也就是说教人如何赚到100万美元!封面有一个小小的插画,一个矮个子的男人在凝视着身旁一座钱币堆起来的小山。书上这样写道:“对于创业者来说,昨天再好也过去了,而最好的机会就是‘现在’!……除非你把想法付诸行动,不然永远不会取得成功。在美国,每天每个人都想发财致富,但只有小部分人能把想法变成行动,而大部分人选择等待,等待发生致富的情形发生,所以成功的也只有那小部分人……”巴菲特也从书中得到了重要的启示:想做就要马上行动;不论选择什么,千万不要选择等待。
接着巴菲特还读了很多教人致富的书,像《10美元成为大富翁的故事》等。书里除了教人致富的方法外,还讲了很多从几十美元变成大富翁的人的故事,这对巴菲特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鼓励和诱惑,他眼睛被这些财富故事激起了闪闪的光芒,他想自己终有一天也会成为这些人里面的一个。巴菲特完全被书中的成功人士所折服,他甚至做起了美梦:幻想自己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富翁,有堆着像小山一样的钱,电视、报纸竞相采访,他自己也被写进了书里,他的财富传奇被很多人歌颂……
因为巴菲特和姐姐多丽丝关系很亲密,所以私下里他经常向姐姐描绘自己的宏伟蓝图,并说自己一定会成为一个人人尊敬的大富翁。聪明的多丽丝已慢慢地了解了巴菲特的想法,她会认真倾听巴菲特对理想的描绘,并且适时地给出一些建议和鼓励。
巴菲特的个子比同龄人高,尽管他不排斥体育运动,但他在运动时却显得很笨拙、滑稽,惹人发笑。巴菲特身体瘦弱,不擅长球类等有身体撞击的运动。同时他戴着眼镜,也不方便做一些激烈的运动。因此相对而言,最让他自信的,就是侃侃而谈自己的财务业绩。他的描述充满了激情,有很强的感染力。周围的人很容易被他的演讲吸引,一旦他开始像演讲似的讲述他的故事时,他周围的人气立刻被他吸引过来,大家都竖着耳朵认真倾听,沉浸在他的描述里。一个叫比尔-普理查德的小伙伴说:“即使在上课的时候,我也从未这样认真地听过。”这个时候巴菲特特别有成就感,非常自豪。
家庭的压抑让巴菲特早熟,也让巴菲特有了很好的人际关系,走到哪里都很受欢迎。巴菲特学习很刻苦,这使他从小就积累了很多知识,这让他思维比一般人都敏捷。他在奥马哈的露黑丝小学读书时,曾因为学习特别优秀跳过级。
读小学时巴菲特被老师们公认为一个学习用功而且听话的好学生,他的一位老师说过:他从来都不是一个难管教的学生,而是一个非常懂事而且成绩优异的好学生。巴菲特的聪明勤奋让他很受老师们的喜爱。当时,巴菲特成绩最棒的是英语,还经常在课堂上指出老师的错误,虽然这让老师们一时处于尴尬,甚至有时候会觉得很没有面子而生巴菲特的气,但过后都承认巴菲特是对的。
巴菲特继承了霍华德独立思考的天性,而且思考的时候特别投入。有一次,巴菲特在座位上紧着眉头,嘴里念念有词并不时地摇摇头,很显然,他碰到难题了。英语老师走过去想帮助他,但他却一边摇着头最后点点头走开了,完全没有理睬老师。后来老师找到巴菲特问他遇到了什么难题的时候,他很困惑--因为他一点儿也不知道英语老师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