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讲堂1

关于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廖奔

今天的讲座讲五个方面问题。一、讲座前提;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的条件;三、为什么说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五、如何看待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讲座前提

先说说我为什么讲这个题目。首先是我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定了解。我长期研究民间戏曲文物、宗教戏剧、地方戏曲声腔剧种,在20世纪80年代初即经常到山西等地民间调研考察,“读万卷书”我不敢吹,“走万里路”我倒走了不少,接触并研究过众多的古代墓葬、庙宇、古戏台,以及属于民间文化范畴的民间雕刻、泥塑、绘画、年画、剪纸、刺绣等。后来2001年我在中央党校中青班学习,曾经考察过皖南古村落如西递、宏村等,写了一篇关于如何保护古村落文化生态的报告,提出古村落保护不仅要注意其房屋建筑,而且要关注其周围自然和人文环境,交上去后石沉大海。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第一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艺研院戏研所以昆曲申遗成功,我是舆论启蒙者和行动支持者。加之我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和民俗文化都有一定了解,因此写作此文有着前准备。

其次是我看到当下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里理论与实践的困惑。我碰到过几个例子,说明人们观念上的混乱。一个是前些年国人讨伐韩国以端午祭申遗,认为端午节是中国的东西,传到了韩国,我们申遗才是正宗,民族义愤汹汹。后来CCTV出来说明,韩国江陵端午祭其实与我国的端午节不是一回事。韩国的端午祭是由舞蹈、萨满祭祀、民间艺术展示等构成,与中国人吃粽子、划龙舟、纪念屈原是两回事。唯一的相同点都是在端午节期间举行。它之所以申遗成功,是因为保存了众多的民俗内容:先祭祀大关岭神,举行各种巫法和祭祀典礼,然后有众多的传统游戏和民俗表演,包括假面舞、农乐表演等。而我们的端午节仪式却只剩下划龙船、吃粽子了,许多民俗内容都丧失了。另外一个例子是前两年中国民协在江西搞傩文化节,文联党组书记疑惑地说:傩文化里面有许多封建迷信的东西,值得这么搞么?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值得继承。

人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和认识大约可以分为左右两个阵线,彼此观点不一致,互相打得不可开交。官员的认识一般偏“左”,例如说封建迷信算命看风水跳大神也都成了应该保护的遗产?一些“左派”学者的文章也继承五四精神,强调要批判传统文化的糟粕。认识显右的为一些专业学者和从业者,如刘魁立、刘锡诚先生等都连续发文,疾呼要痛责批判论和分层次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强调保存第一,指斥那些“左”论是在毁灭文化遗产——这些观点是比较客观的,但也有认识偏差。更右的观点是引用鲁迅一段话来说明过去被我们打倒的东西,今天都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成了好东西。鲁迅《华盖集·忽然想到》里说:“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苟有阻碍这前途者,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丸散,秘制膏丹,全都踏倒他。”你看,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宗教仪式、中医中药,现在不都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里牵涉到重新评价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功过,好像那次革命是无谓的,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后面回来讲。

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到底应该怎么看?这些困惑不解决,理论就无法前行,实践更是遇到大量的麻烦,甚至影响到政策制定的正确性与可行性。而时下许多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论文还停留在对其一般性的探究,如非物质性、口头性、传承性等,这些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性,但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须更深入一步研究中国现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的条件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凡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即是。它是人类文明的一半,是人类所创造文明中未能以物质形态固化的部分。如果综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历次确认并一再修改的定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表述出来就是:通过群体或个体口头表达的、来自传统而被同一文化社区所采用的、能够代表其文化与社会特性的形式,主要有口头传说、表演艺术、风俗礼仪、工艺技能等。以往我们所理解的人类文化遗产实际上指的是物质遗产,如长城、金字塔、卢浮宫等,它们是人类既往文明的固化生成物,而没有包括人类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如部落祭祀仪式、社区狂欢节、口头和身体相传的各种表演或手工技艺等,它们是人类以往文明的活体延续和发展。现在把物质形态与非物质形态一并囊括,人类文化遗产的范畴就更加完备而了无孓遗。中国因为文明程度和传统的原因,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国,我们因而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并实施这一概念抱有感激与强烈回应。

我们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占了人类文化遗产的一半,其实更多。它深入到我们的生活中,祖宗传下来的都是。老百姓经常会说:“俺爹说……俺娘说……”说的什么?说的都是前人经验,也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在民间可以接触到大量民谚,就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说:“萝卜快了不洗泥。”“与人方便,自己方便。”这些是什么?是前人经验总结,是生活哲理、处世哲学。过去说书里的话本词、戏曲里的下场词也多是这类东西:“月过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万事休。”“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与儿孙作远忧。”“有缘千里能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也有许多是有关农事的,如“瑞雪兆丰年”、“春打六九头”。还有有关社会、历史的,如说书都用这样的开头:“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说的是什么?说的是中华文明史的轮廓。……所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是。真有那么多?是!其实道理很简单,中国是生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国,下面会专门谈这个方面。

我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有下述认识:一是历史文明发达的国家就多,二是文明古老的国家就多,三是文明不间断的国家就多,四是文明注重精神建设的国家就多,五是文字记载不间断的国家就多。

历史文明发达、文明古老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丰厚很好理解,因为这是由其文明积累值大决定的。历史上曾经高度发展的文明,无论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古希腊、古印度、中国、印加、玛雅等,都有较大的文明积累值,这其中物质和非物质文化成分总是伴生而共存的。但是这些文明中能够显现给今天世人的大多为物质文明,即遗留下来的建筑、雕刻、绘画、文献等等,归入世界文化遗产的范畴,还不属于非物质遗产,因为它们“死”了。只有其中仍然存活的传统文明,才能够保留“活”的历史形态。

这就产生了第三个条件:只有历史文明未曾断绝的国家,才能保存最多的人类口头非物质遗产。人类文明史多因战争、宗教等原因造成中断,我们知道,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存在于至今仍在尝试彻底读解的楔形文字里,古埃及、印加、玛雅文明留给世人的是无穷无尽的考古猜测与索解,了解古希腊文明曾经不得不转道阿拉伯文献,而古印度的梵文与梵剧早已被雅利安人阻断。因此,唯有中国,历史从未间断——或者采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个概念来说:中国的“文化空间”基本未间断。

第四个条件是文明注重精神建设的国家就多。我不能说哪些文明不注重精神建设,但我可以说传统中国尤为注重精神建设。你就看今天的中国政治有多么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就知道了。古代中国对于精神建设是十分重视的,主要体现为它繁琐的礼乐文化。古代用礼乐文化来确立有效的政治秩序与和谐民风,所谓“礼者,天地秩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记·乐记》)。夏商周三代形成完备的礼乐制度,例如周朝形成冠、婚、丧、祭、朝、聘、乡、射礼和六代之乐,经春秋战国的动乱遭到破坏,孔子因而“克己复礼”大力倡导和宣扬以挽其颓势,以后历代缜密修补严格执行,礼乐文化日益深入民间。长期指导中国传统精神生活的“十三经”中即有《周礼》、《仪礼》、《礼记》三部著作专门讲礼仪,总称“三礼”,规定了从宫廷到民间、从日常起居到红白喜事、从祭祀到禁忌的各项文明礼仪,无论处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无论是家国政治还是民事活动,都被完备而繁复的礼节笼罩着。礼仪有吉、凶、宾、军、嘉礼五大类,各有众多分支,与人生关联的如诞育、成人、婚配、丧葬等,都有繁冗严密的规定。礼要有乐来配合,所谓“礼节民心,乐和民声”(《礼记·乐记》),因此礼仪活动通常都和奏乐表演连在一起。而统治者尤其重视乐的敦化作用,《孝经》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礼乐进入民间生活,长久化生为民俗,就成为后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渊薮。当然,被礼乐文化笼罩的古代中国缺乏真正的精神宗教,这是它的一个缺陷。佛教的世俗性和功利性使它无法与基督教、伊斯兰教的精神性相比肩,佛祖也宽大为怀得可以,不专力禁锢佛徒们的日常秉性和操守,尽管平日不烧香,临时抱佛脚也能奏效,甚至放下屠刀就能够立地成佛,但这属于另外一个研究范畴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另行探讨。

最后,为什么还需要一个文字不间断的条件呢?因为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进入文字时代,它的文化和历史就很难为后人所认识并传承而极易消失,或者仅停滞在模糊的口头阶段。有了文字、文献对口头文化的记录,历史才有了清晰的延展脉络和节律。汉字五千多年的历史,从甲骨文、钟鼎文、石鼓文、简书、帛书、碑书固定到纸文献的经史子集,记载一脉相承、历代不绝,留下众多史实、神话、传说、诗歌、轶事、民间故事,不仅详细记录了中华各部族的历史文化足迹,还包括了周边国家如日本、朝鲜、越南和西亚、东南亚的史迹,甚至一些国家最初的史书也是用汉字写成的。一些民族则参照汉字结构法创造自己的文字,例如西夏,由此有了自己的历史和生活记录。这个特殊条件强有力地支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香火延续。例如一部二十四史,虽说只是帝王将相史,也还是绵延不绝记录了人类文明活动的伟大工程,历朝历代的政治制度、宫廷礼仪、祭祀典礼、宴乐活动等因而得以蹈袭有据。而过去日本、韩国、越南都用汉字撰写历史,后来韩国、越南都消除汉字,于是青少年对自己的史书也无法读懂了。现在他们开始重新重视汉字,否则会造成自己的历史断裂。

三、为什么说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认为,中国拥有迄今世界上最多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什么?你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事实上也承认并充分重视这一点,因为中国是列名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最多的国家。从2001年到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四批《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166个中,26个为中国项目,占16%。它们是:昆曲、古琴、新疆木卡姆、蒙古长调、蚕桑丝织技艺、福建南音、南京云锦、安徽宣纸、贵州侗族大歌、广东粤剧、《格萨尔》史诗、浙江龙泉青瓷、青海热贡艺术、藏戏、新疆玛纳斯、蒙古族呼麦、甘肃花儿、西安鼓乐、朝鲜族农乐舞、书法、篆刻、剪纸、雕版印刷、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端午节、妈祖信俗。

那么,为什么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总结了8种条件:一是历史悠久又未曾断绝;二是注重传承;三是古代的国家政体森严;四是礼乐文化统治;五是文化具有合和特征;六是具有统一而定型的文字史;七是历代重视采风;八是地域广阔民族众多。

一是上面说的,中国的历史悠久又未曾断绝,文明死了的不行,那只剩下物质遗产,没有非物质遗产。

二是中国注重传承。中国是最注重绍继古代传统的国家之一,日本当然也是其一。中国传统文化一个突出特征是敬天法祖、注重前人经验,以天为则、凛遵祖制,信奉法古主义,遵循文化守成。所谓“天命不可违”(《晋书·石季龙传》)、“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礼记·中庸》),一切以祖先和古人为圭臬,制度实行总要看古人是否做过,哲学思理总要看古人是否说过,行事做人总要从古人那里寻找成例,古已有之成为万事之法,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汉书·董仲舒传》)、“祖宗之法不可变”(《宋史·司马光传》)。历史上的政治变革常常招致保守观念挫败甚至阻断,因而“托古改制”往往成为变法的借口,“复古”成为改变现状的捷径。民间社会的演变与发展也按照既定之规而循规蹈矩,以不变应万变,我们从江南许多来自中原的移居村落今天仍然保存了众多中原古俗可以看出来。数千年来这种思维方式深入影响和控制着民族心理,保存和遵循古人制度、礼乐、仪俗、规则,恪守前人经验与规范,成为根植于心的文化传统,成为众量传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提。

三是中国古代的国家政体森严。秦以后形成统一中央集权制,便于在政体、法律和文化层面上维护制度体系。一部二十四史证明,无论朝代如何更迭,制度体系总能迅速重建并巩固,保持强劲的连续性与传承性。有的小国不行,没能建立起相对固定的朝纲政体,历史上周边的国家都向中国学。

四是中国的礼乐文化统治,上面讲过了,是中国特色。

五是中国文化具有合和特征。《论语·述而》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其特点是宗教排抑性弱,文化包容性强。在原始占卜巫术基础上形成的《易》文化,通过对自然与社会规律观察总结而孕育的太极、八卦思维和阴阳五行观念,都是讲矛盾统一辩证关系的,其阴阳调和、相辅相成的认识基础,长期支配了中国文化的走向,归纳为原理就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统治中国思想文化的儒学只停留在学术层面而未转化为真正的宗教形态,能够容纳其他思想体系,隐忍了历史上的儒释道三教合一,和谐交融,不消灭谁毁弃谁,中国因而未发生世界其他地区宗教事件中消灭异己文化的决绝行为。而西亚和欧洲接壤处的世界三大宗教发源地,发生了多少宗教倾轧和战争,历史上著名的十字军东征是基督教的事,新疆大量佛像被不信偶像的信徒毁掉是伊斯兰教的事。中国民间的合和二仙是大家熟悉的,它具有象征性,主婚姻、阴阳调和的,讲究的就是合和。

六是中国具有统一而定型的文字史。今天在山东发现了许多动物股骨上面的文字符号,四川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的金银青铜器上也有许多文字符号,一说这些为秦统一前的各国文字,如果那时不统一,发展至今就会成为欧洲各国语,今天闽、粤语和北方话的差别远大于欧洲各国语,而我们彼此仍然能够互相沟通,文字的功劳也。秦朝统一车轨、度量衡和文字,前者的现实意义强,后者则在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中有着绝对不可低估的重要性。

七是历代重视采风,把民间东西记录下来。这不是今天才开始提倡的,《诗经》就是史官从各国记录下来的民歌。记录很重要,记录下来后人才能传承,否则会讹传。开封有犹太人遗裔,是唐代来华的,改革开放后西方犹太人发现了他们,去看他们做礼拜,发现他们念的经文是古犹太语的(他们自己已经不明了这些语言的含义,因此语音多有念转了的),做的礼拜是古礼,于是都到这里来朝圣和做研究。因此不能一概排斥文字记录。

八是中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一般来说,不同民族因其生存环境与生活习俗的不同,形成相异的文化性征,构成不同的文化板块,也就产生不同的非物质文化形态。中华文明以黄河长江两河流域为主发祥地,逐渐覆盖江南漠北,扩布到周边山陬海隅,地域广袤而民族众多。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众多的共生民族。最初即有华夏和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之说,从生产方式可以划分为农耕、游牧、渔猎等不同经济生活类型。而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总体形成了以汉民族文化为主体、各民族文化相互渗透融合而成的华夏文化共同体。今天中国13亿人分布为56个民族、使用82种语言,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多民族国家,每一个民族都因其所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不同而保持特殊的生产、生活和感情表达方式,因而拥有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

由上述特殊条件决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具备非物质性、口传身授性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性以外,还有许多自己的独有特性。

一是由传统文明的高度发达决定它的包罗广泛性。和一些人口较少民族单一国家仅传承一部分或某几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中国文化中包含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概念的全部类别(从联合国已经颁布的4批166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类别看),而且多数类别都有着大量显现,且中国有着许多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

中华文化传承了众多的各民族口头传说、多民族史诗吟诵、宫廷和民间的各类祭仪典礼、广场性狂欢共娱的各种文化空间、样式繁杂的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游戏表演、民间美术和传统技艺的各样技能。仅从国家文化部颁布的两批10类1028项名录内容看,就有民间文学84项、音乐139项、舞蹈96项、戏剧138项、曲艺96项、体育游艺杂技55项、美术96项、技艺186项、传统医药17项、民俗121项,一般来说都具有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发布项目的同等价值。

此中此外,中国拥有许多深含东方经验把握与思维玄机的智慧结晶,诸如农历和二十四节气对自然规律的掌握、人体经络与针灸使用、中药与各民族草药的疗效与泡制、中餐厨艺烹调与众多地方菜系、中华武术、苏州园林的布局情趣与意境设计、古典诗词曲赋俳偶对联的语言使用方式、文房四宝制作运用及书法国画的创作等等,都是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如唐诗的律学、宋词的音韵学、元明清曲的曲律学是人类发展到极端的文学、语言学技巧,湖南江永县的女书则是起源或许十分悠久的世界上唯一一种女性文字。

二是由文化的包容性强决定它的多元杂糅性。例如民间宗教信仰的多元,构成信仰仪式的多元。原始信仰与巫教的长期存在,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文化环境,共育了民间信仰的普泛化,使之形成交混杂糅状态。民间礼敬的人神仙鬼众多而庞杂,天地君亲师,儒释道巫,甚至山精水怪、树魅狐妖都可以成为奉祀对象,普通小民的信仰心理是有病乱求医、见神即磕头,以功利和实用主义的灵验与否为信仰标准。

民间信仰的神系因而十分混杂,今天见诸史籍的中华民间诸神有200多种,分属不同神仙谱系,还有其他众多的杂神土神不计,尤其巫傩信仰的神系庞杂混乱之极,各种城乡聚处地则是儒厦、佛寺、道观、杂神淫祠共存。庞杂的民间信仰拥有综合混乱的仪式空间,似儒似佛似道似巫、非儒非佛非道非巫、亦儒亦佛亦道亦巫,时见如来、三清、财神、关帝共享香火,而和尚看守道观、道士主持杂庙的现象也常见。

例如民族文化的多元。各民族有不同的史诗传唱,汉族有《黑暗传》,藏族有《格萨尔》,蒙古族有《江格尔》,柯尔克孜族有《玛纳斯》。各民族有自己的特色服饰、房屋建筑式样、生产生活方式和音乐舞蹈样式。各民族更有自己的特色文化,如纳西族的东巴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象形文字和众多经典文献、独具一格的祭祀与舞乐仪式等。

同一个东西,不同民族又有不同的呈现方式,如同属傩仪,彝族有“撮泰吉”,苗族有“磨过”与“芒蒿”,仫佬族有“依饭节”,土家族有“毛古斯”,蒙古族有“呼图克沁”;同为萨满仪式,东北的满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赫哲族、鄂温克族各自不同之外,蒙古族有“博”,维吾尔族有“巴克西”,藏族有“本波”,侗族有师公,彝族有“苏尼”,羌族有“释比”。

三是由政体森严和民间社会完整决定它的朝野共享性。古代中国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例行举办级别不同内涵一致的祭典礼拜、年节仪俗活动。有由国家出面举行的大型祀典,如皇帝祭后土、祭太庙、祭社稷坛等。地方当局也奉皇帝命或按惯例祭祀当地的山川宗庙文苑先神,各个都邑学宫年年都在孔庙祭孔,而曲阜孔庙每年阴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诞辰时举行的祭孔大典“释奠礼”两千多年从未间断,成为世界祭祀史上的奇迹。乡间村落的宗庙祭祀也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地永续性进行,由宗庙家族制度维系运作。民间神庙也祭祀香火不断,多有持续千年的,见于各地碑刻与方志记载。

根据历法和节气组成完整的节日系统,而众多的民俗节日庆贺构成繁杂的节令文化。汉族一年中大小节日连缀不绝,正规的传统节日如正月初一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等,宫廷和民间庆贺都有一套完整的习俗。如岁末除夕皇宫驱傩赶祟演变为京城的岁时景观,而天下都邑也都于同日举行盛大仪式。元宵节看灯则在北宋末发展为京城的全民游乐活动,届时徽宗亲至街巷“与民同乐”。又有中元节礼佛、下元节瞻道,朝野共庆、天下为欢。

各少数民族在发展过程中更形成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节日,如藏族的雪顿节、穆斯林的古尔邦节、彝族的火把节、壮族的歌圩节、傣族的泼水节、白族的“绕三灵”狂欢节等,展现出不同的民风民俗、庆贺仪式、民族歌舞、民族服饰等等。由朝野共享的性质所决定,古代中国因而发展成为一个最大的文化空间,其气场延续几千年而绵延不绝。

四是由渗透力强决定它的流播迁转性。中华非物质文化的传播性很强,自古以来一直在不断流播迁转。最初在中华腹地和周边区域流播,例如浙江余姚河姆渡、陕西西安半坡、山东泰安大汶口、河南渑池仰韶、四川三星堆等不同文化类型中的玉文化、陶文化、青铜文化、金饰文化等,彼此都有相同与相异的成分。

随后朝向更加辽远的地方流播,最著名实例当然是丝绸之路上的播迁——丝织和养蚕技术的传播是古代中国对于人类文明的最大贡献,烧瓷技术的传播发展则使得今天的日本瓷、欧洲瓷得以较艺于中国,13世纪末马可·波罗热衷于向欧洲介绍中国的燃煤烧水做饭,茶艺则成为东方国家甚至世界的爱好,小到筷子的使用习惯也遍及中华文化圈,而当代针灸与中医、中餐厨艺、中式家具及园林设计等正在向西方扩散,至于造纸、印刷、火药和指南针技术的传播渠道则早已消失于历史的无意。

境内民俗文化呈地域性分布的特点突出,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彼此之间又有着承传迁转的明显痕迹。戏曲声腔在传播到全国各地过程中与当地语言、曲调结合而形成新的腔种或交叉腔种,据1959年统计,全国戏曲剧种共达360多种,成为世界一大文化奇观。其中如梆子剧种在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发展为多种风格的地方梆子,组成梆子腔系;花鼓、采茶、花灯系统的剧种各地都不同。民间歌舞技艺同样:民间鼓乐风格突出的有晋南威风锣鼓、陕西安塞腰鼓、京西太平锣鼓等;同为秧歌舞,安徽花鼓灯、东北大秧歌、海城高跷、济阳鼓子秧歌风格迥异;各地有各地的舞狮、舞龙、踩跷、抬阁绝技。民间年画有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杨家埠、四川绵竹、开封朱仙镇、河北武强等不同形式流派,民间剪纸有陇东、陕北、晋南、河北蔚县不同风格代表。

五是由大陆型文化特征决定它的中心发散性。文明总是中心发散的,由一个强势传播源向弱势承受区域发散,从宫廷传到民间,从都市传到农村,从大陆传到周边。宫廷礼仪散落到民间便成为民俗,例如晋东南民间保存的明万历二年(1574)抄本《迎神赛社礼节传簿四十曲宫调》以及与之配套的活的祭祀仪式系由宋代宫廷礼俗沿袭流变而来。汉文化扩布到少数民族地区又成为当地的民风,例如云南丽江纳西族却保存了远较一般汉族地区浓郁的中原文化氛围以及汉族地区久已散佚失传的唐宋道教洞经音乐。

中华大陆文化由于积累丰厚而具有很强的辐射力,历史上长期保持扩散的态势,在周边造成中华文化圈,例如周围的朝鲜、越南、日本等国家都使用汉字、推行儒学、接受华化佛教、承袭中国典章制度等,因而许多文化理念与习俗、宗教情感、祭祀礼仪、节庆风俗成为文化圈内共有的精神财产。在中心部位长久遗失的文明却可以在周边找到痕迹,孔子所谓“礼失而求诸野”,例如日本晚近宫廷舞乐里保存了中国隋唐宫廷乐舞的众多成分。

这些特性,共同结构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状貌,也结构成中国与周边国家非物质遗产之间的文化关系。

五、如何看待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前面说到五四运动打倒了许多传统和颠覆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看?当然有过激一面,革命总是过头的,中国人又习惯于过激。但也不能脱离大的历史背景与环境看。许多否定五四传统的人忘记了,新文化运动的起因是反对帝国主义的入侵。如果没有晚清以来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觊觎、欺辱、侵吞和瓜分,中国仍然保持她的自在发展状态,当然也可能会长期平稳而和熙,但她的社会发展早已停滞了。

康乾盛世时中国的生产力已经停止发展,日本经济史学家的结论是:“康乾盛世”人均GDP最高时仅为明朝末年的1/2。康乾盛世鼎盛时期的乾隆十五年(1750年),GDP占世界总量的32%,几乎是1/3,而当时欧洲最强大的英国、法国、普鲁士、俄罗斯和意大利五国之和仅占17%。但人均水平,俄罗斯和意大利与中国相近,英国、法国和普鲁士都已超过中国。清政府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人口压力过重。盛世时期,人口从1亿增至3亿,是明朝最多人口统计数的5倍。

我见到一些当时外国传教士的笔记,他们来中国,见到农民用粪养田,感到奇怪,专门记下一笔,这是由于欧洲地多,实行轮耕制,种一季,就让土地歇两季,不用上粪庄稼就能长得好,欧洲当时法律禁止连耕,违禁要惩罚。而中国当时人均土地很少了,不能轮耕,但连耕地力不足,只有上粪。

就是在这种国力衰竭的情况下,京城人还在玩鸟、听京戏、逛庙会、看社火、下窑子、进赌场,游手好闲,无所事事。但帝国主义不允许这种生活存在了,大炮把它轰灭了。这是历史的抉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五四新知识分子认识到:不彻底摒弃旧的制度体系,中国就无从彻底改变命运,因而对旧文化采取了决绝态度。然后才有了中国革命的成功和自立于世界之林,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国家复兴。封建制度不能使中国强大,甚至停留在那里中国就会亡国,这就是中国为什么摒弃了它的原因。

但是,反过来,制度文化消灭了,那封建时代的民俗文化是精华还是垃圾呢?是精华多还是垃圾多呢?需要辩证地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且糟粕也是有时限性的,一个时间段里是糟粕,超出时间段,解了毒,解了密,不具备腐蚀作用了,就不成其为糟粕了,而且其中还有许多内容可以成为营养成分。

例如村落宗族统治被社会主义村委会取代多年之后,宗族压迫早已不复存在了,而其中的许多民生观念、家族观念、邻里观念、自然观念、环境观念则都是有益于现代生活的。还有些东西被人为复杂化了。例如最近看到人们在争论风水究竟是遗产还是糟粕,其实风水理念里包含着许多我们祖先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客观观察、理解和经验总结,例如阴阳、八卦都富有启示性。但它被历代数士附加了许多迷信成分进去,人为地拔高其地位和价值,这部分就是糟粕。但它的核却值得研究,不能一提风水就反感,那还是固定思维的产物。

现在非物质遗产存在着保护和发展的矛盾,这从过去建生态村时就开始出现了。前几年从西方学习了一种对古村落的文化生态保护方式,这种方式对有形遗产连同形成这种遗产的人类生存方式一并保护,在保存一个古老村镇原貌的同时不打乱其传统的日常生活方式。我国已经在贵州、云南等省份尝试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行动,例如1995年建立的贵州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原生态苗族居住村寨的活性博物馆)。但遇到极大困难,当地人认为你不让他们进入现代生活、过上好日子,你们在城里吃香喝辣看电视用冰箱吹空调,让我们像原始人一样过日子,再给你们提供参观展览!我们的子孙难道就世世代代不能读书和出人头地,永远享受落后?

还有,保护中的破坏,我们见到的太多了,政绩主义、地方光彩论、广告目的使一些保护区染上太重的商业色彩,大家知道近年联合国给许多商业色彩浓厚遗产发了黄牌警告甚至摘牌。例如超载开发使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受到联合国的黄牌警告,然后拆了许多违建宾馆饭店等商业设施。

但是,如果一味不让开发,没有经济力量来保护,又会发生自然耗损,这个矛盾很尖锐。皖南许多古村落形成古今夹杂的房屋格局,天线、空调机穿插在古建筑的风景线里,无力保护。最近看到文化部提出“生产性保护”的概念,很有见地。

最近世界经济危机,又给非物质遗产保护增加了困难。前一阵看到俄国政治学狂人帕纳林预言说:“今秋美元崩盘,明夏美国消失。”骇人听闻!今秋美元没有崩盘,后面究竟如何?我们拭目以待。在这种大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新的课题。

(演讲者系中国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文学博士,教授,研究员)

全球化与中国新解

王鲁湘

今天非常高兴来到北方工业大学。这个学校其实我以前经常从这里路过,知道这个地方有一所大学,但是没有进过校门,今天我是第一次走进我们学校的校门,和大家也是第一次接触。今天我讲的题目大家已经知道了,是全球化与中国新解,那时候我打算到咱们学校做一次演讲,事先问我讲一个什么样的题目。当时我考虑到,如果演讲题目太专业,可能不大合适,因为作为一个面向全校各专业同学的演讲,题目还是要有一些共同性。于是找了这样一个既和我的文化研究能够结合起来,同时又和大家今天所关注的全球化问题能够结合起来的一个话题,作为演讲的题目。那么在讲这个题目之前,我想向大家问一个问题,请同学们勇敢地回答。我们所说的全球化到现在多少年了?哪位同学回答我?全球化?20年,我们很多同学认为全球化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有些人认为我们的全球化从中国加入WTO开始,那可能就20年不到,甚至连10年都不到。但是事实上我告诉大家,全球化已经500多年了,世界上对于全球化的一个大概的公认的历史分水岭是公元1500年。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这个数字好记,是一个整数。事实上应该是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开始,那也就是说比1500年还要早8年,就是公元1492年,大家看过一个电影叫做《1492》,就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故事。但是1492这个日子、这个时间不太好记,事实上可能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本身是一个偶然事件,是一个极其偶然的事件,是一个错误导致了全球化,新的全球化就是新的航海,大航海,大发现。但是这是由一个常识错误导致的,我想学过世界史的都应该知道这一点。

所以我们说从它开始发生真正影响开始,大概从公元1500年开始,所以世界史的专家一般都把公元1500年当做全球化的开始,公元1500年以前的世界,我们叫做“old world”,旧世界,老世界,公元1500年以后的世界叫做“new world ”,新世界。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公元1500年以前,我们并没有一个全球的概念,地球当然是圆的,多少亿年都是圆的,地球上的大陆,多少年都在那个地方,但是在公元1500年以前或者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前,旧世界的人并不知道地球是个圆的,也不知道自己大陆之外还有别的大陆。那些大陆还有别的人类,别的文化,他们不知道。当时的世界的概念可以说在跨洲之间的洲际关系中间,其实只存在三个洲,一个是亚洲,一个是欧洲,因为欧亚是一个板块,历史上从来就有联系,包括像我们的丝绸之路,这就是连接欧亚大陆的。另外还有非洲,非洲也是很早的,因为在非洲曾经诞生过非常灿烂的古代文明——古埃及文明。然后古埃及文明最后又影响到了地中海文明,然后在亚细亚文明和古埃及文明的相互作用下,最后诞生了灿烂的古希腊罗马文明。所以,非洲的文明,非洲和欧亚大陆过去一直都有接触的,但是在1500以前的所有的人都知道只有这三个洲。当时的澳洲在人类的视野中间不存在,美洲大陆包括南美洲、北美洲,在旧大陆人们的视野中,它不存在,根本没有。但是我们知道在美洲大陆也有灿烂的古代文明,大家知道的玛雅文明,大家看到恐怖电影《2012》,《2012》就是因为玛雅的天文历到2012年终止。所以那里有古代的灿烂文明,印加文明,印第安文明,都是存在的,但是人类不知道它们的存在。

然后在澳洲我们也知道,有澳洲的土人,然后在整个的南太平洋的岛上,有波利尼西亚人,跨岛居住的人,这种岛上的群居,他们都是存在的,但是对于当时的旧大陆的亚洲人、欧洲人、非洲人来说,他们不存在,因为不知道。只有1500年以后,我们现在所有的五大洲的概念才被知道。也就是说公元1500年以后我们才有了真正的全球的概念,因此我们讲全球化,首先一个前提就是在人类的视野中,地球是圆的,五大洲是完整存在的。必须确立了这个基本常识之后,我们才可能谈全球化,在连这个知识都没有的情况之下,是没有全球化的,我们只有区域化,地域化。所以1500年是一个分水岭,区分为旧世界和新世界。旧世界不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新世界就是我们今天知道的完整的世界,这就是一个概念。

好,我再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们现在在座的凡是吃辣椒的人请举手。好了,那么我随便问一位同学:这位女同学,你是从小吃辣椒还是上大学以后到了这个地方才开始吃辣椒的?(答:从小吃辣椒。)好,还有从小不吃辣椒的吗?后面的女同学,你从小吃辣椒,告诉我你是哪里人?(答:湖南人。)后面的那位从小不吃辣椒,到现在也不吃辣椒的,哪里人?(答:山西人。)好。湖南人吃辣椒,那么再问你一个问题,湖南人吃辣椒从什么时候开始?祖祖辈辈都吃,是吧?好,那么你知道马王堆吗?去过马王堆吗?没有去过,有谁去看过马王堆的老太太?马王堆的那个老太太,马王堆的发现,一个最重要的具有科学和文化意义的东西就是这个老太太。她是刚刚吃完一顿饭去世的,因此,她临死前的那一顿饭,连她的餐具、食具都完整陪葬了。所以我们清楚地知道,2000多年以前,在西汉初年的时候,一个王侯之家,一个丰盛的宴会,到底包括一些什么样的食品?其中特别让我们感到惊讶的是,有一个这么大的棋盘,盘里头有一只完整的天鹅,就是说他们还吃天鹅。那么,其中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湖南人什么时候开始吃辣椒?因此就在她的食谱里头去寻找辣椒,但是很遗憾没有发现辣椒。其实不可能在2000多年以前任何一个中国人的食谱里头装着辣椒,没有,我们中国饮食讲五味,五味中间有辛,但是没有辣,辣这个词是后来造的新的汉字。我们在过去代替辣的,是辛,所以我们叫做辛辣,这个人说话语言非常辛辣。之所以叫辛辣,是因为辛和辣具有某种相通性,但它们不是一个东西。真正的辣是在我刚才说的,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前或者是1500年以前,只有一个地方吃,就是美洲大陆。旧世界的人根本不知道辣椒为何物?所以,我们中国人现在吃辣椒,吃得这么凶,过去是局部的某些区域某些省吃辣椒,现在吃辣椒变成一个全国性现象,因为我也是湖南人,我的一个同学,现在是湖南省政协的秘书长,湖南省政协为了帮助湘菜的推广,对北京大大小小的湘菜馆做了一个统计,想了解到底湘菜馆在北京有多少家。说起来也是四五年以前的事了,当时统计了在北京大大小小的湘菜馆一共是4000多家,接近5000家,那么湘菜现在已经可以说是成为了中国第一大菜。你到任何一个从来不吃辣椒的地方,现在那个地方就有湘菜馆,而且就在前几年,居然有一个温州人举办了一个中国吃辣椒比赛,然后湖南人非常遗憾地得了个亚军,冠军是温州人,而温州这个地方过去根本不吃辣椒。

我之所以提出吃辣椒这个事情,就是想告诉大家一个事实,全球化的影响。在1999年的春节,美国大使馆有一帮美国佬请我到毛家菜馆吃湘菜,当然他们其实要问我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毛泽东说不吃辣椒的人不革命?他们不理解这句话。因为这句话在西方非常有名,是毛泽东在延安跟斯诺说的,这句话其实毛泽东半认真、半开玩笑,但是他写到文章里头,而且这篇文章这本书现在在西方非常流行,凡是想要对毛泽东有所了解的人,一定都知道这句话。他们很认真地对待毛泽东的这句话,就是想寻找出革命和辣椒之间的关系。所以他们就让我来解读这个话题,然后我说你们来到中国,用红颜色把中国凡是传统上吃辣椒的地区(不是现在,现在已经没有办法弄了,现在到处都吃辣椒)用红色的颜料涂上去。他们一涂,结果在中国地图上出现了一条红色的辣带,包括什么呢?从广东的粤北山区开始,江西、湖南、贵州、云南、湖北、四川,过秦岭,然后关中到陕北,这是在中国地图上的一条火红的中国辣带,这就是传统上吃辣椒的地区。然后就问我,这个辣带是什么意义?我说我先问你们一个最简单的常识,中国共产党建立的革命根据地都在哪个地方?中国共产党的建立的所有的革命根据地都在这条火红的辣带上。好了,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必须在这条火红的辣带上才能成立,才能存在?即使在江西被赶出来了,转来转去也是在这条辣带上转,他不敢转出这条辣带去,他不敢走到不吃辣椒的地方去,他一定在吃辣椒的里头转,而且最后转来转去,从长江流域转到黄河流域,最后还找到了黄河流域唯一的一个吃辣椒的地方——陕北,在那个地方,毛泽东、中国工农红军、中国共产党停下来了,然后在那里一住就是11年,最后夺得了中国的根据地。为什么一定在辣椒带上转来转去,就不敢出这个辣带?因为凡是吃辣椒的地方都是中国的贫困地区,凡是吃辣椒的地方都是中国汉族和少数民族接壤地区,凡是吃辣椒的地方基本上都是山区。好了,这里出来一个问题了,为什么只有这些地方吃辣椒,别的地方不吃辣椒?为什么?然后我又问他们一个问题,我说这些,这条红色的辣带除了是山区,除了是中国的贫困地区还有一个什么特点?都远离海洋。远离海洋的一个最大的特点是没有盐,我沿着中国的沿海给你找,看能不能找到一个吃辣椒的地方,凡是中国的沿海都不吃辣椒。那么辣椒和盐之间就肯定有某种内在的联系,我们知道盐是什么?盐在人类文明的意义上是什么?盐是人类第一商品,盐是人类第一硬通货,从远古的时代开始,部族与部族之间那时候没有人民币,没有美元,那时候也不以贵金属作为硬通货,那个时候的硬通货就是盐巴。你这个部族的人到那个部族去,如果要发生这种物质的交换,你只要带盐巴就可以了,盐巴就可以成为硬通货。在中国原始时期,几乎所有重要的战争都是围绕争取盐矿而发生的战争。山西的西南地区有一个盐池,这个是在我们内部地区一个维系人类生命存在的极其重要的物质,所以夏商周三代建都都环绕盐池,不可离它太远,因为谁控制了盐池,谁就控制了至少方圆数百公里的所有的部族的生意线,在森林中间也是一样,森林中间有经验的猎人狩猎其实是不费劲的,他没有必要追着野兽跑,人总是追不上野兽的,他只要森林中间,哪一片水池中间含一点点盐就可以了,森林中间总有某些水要比其他地方水要咸一点的,找着那咸一点的水,你就在那候着就是了,所有森林中的动物都要到这里来喝水,要取这里的水中的盐,人也是一样,人离开盐是不能生存的。在中国历史上,我们刚才说的这条辣带是中国西南、西北的少数民族和汉族的一个碰撞带,这些少数民族几千年来一直没有同化于汉族,汉族人为主体的中原政权总是不能彻底地征服他,他们或者独立,权利很多,比如古滇国、夜郎国,这样的小国家。要么就是半独立,比如过去的吐司制,它半独立,总而言之它和中原的政权是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而且经常和当地的汉族人发生小规模的,不是大规模的、局部性的,但是连续不断的各种各样的争斗和战争。因此那时候中原政权、汉族政权控制这些少数民族有两件武器,一件是铁和官银,就是我们现在的由中央直接垄断。所以,这些地方的人要得到一把刀子,要得到一个铁锅,要得到一把真正的金属的铁的锄头、笼具,都很困难,他们为什么长期停留在刀耕火种?也是跟这个有关系,要控制住他们的铁,他们得到铁非常困难。

第二是控制他们的盐,读过中国古代经济学史的都知道,汉武帝时期有一个叫做桑弘羊的人,当时,汉代中央政权发生一次激烈的经济的大讨论,就是盐和铁要不要官营的问题,所以中国经济学史上一篇著名的著作就是西汉的《盐铁论》,盐和铁自古以来就是中央政权对下面特别是汉族和少数民族接壤地区的那些少数民族进行控制的一个有力的经济战略手段。好了,由于控制他们的盐,所以盐巴就会走私,任何一种必需的物质而由官方垄断,这种物质就必然存在走私,这是自古以来,凡是人类而皆准的。走私就必然和官府发生强烈的冲击,因此官府就要用尽一切的强力手段、暴力手段来遏制这种走私,因此在所有这些地方就会设立各种各样的关卡,这个关卡就叫做盐卡。大家知道,我们中国十大元帅中间有一个元帅叫做贺龙,是我们湖南湘西人,他就是一个走私盐的“土匪”,大家知道贺龙两把菜刀起家吗?两把菜刀闹革命,他的两把菜刀劈的是什么?劈的是一个盐卡。当时在他们家乡,政府设立一个盐卡,拿两把菜刀把盐税官给劈了,然后拿了个烟枪出来,然后就闹革命。

所以,盐这么重要,如此稀缺,即使走私也不能满足大家的日常需求,因此盐总是高度匮乏的一种物质。经常你会没有盐吃,没有盐吃你就没有力气,大家知道,你冒汗的时候,如果汗很咸,这个时候你还是有力气的。那么,为了得到盐,将组织各种形式的反抗集团来对付官府,因此在中国缺盐的这些地区世世代代就具有一种传统,一种什么传统呢?就是反政府的传统。这个反政府的传统在一定的时代,羽翼一转就成了革命的传统。但是,人总是需要盐的,在盐十分匮乏的情况之下,我们怎么办?当地的老百姓和人们在常年的生活中,由生计激发出一种生存的智慧,选择自然界中某种辛辣的植物来作为自己的副食。因此,历史上这些缺盐的地区的人的饮食习惯就趋于辛辣。没有辣了的时候就是辛,辛这一类的植物就是嚼在嘴巴里头,舌头发麻、发辣的这个东西。比如说,四川吃的花椒,花椒不叫辣,它叫做辛。花椒是我们土生土长的植物。那么到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他发现南美人吃一个很奇怪的,灯笼状的一种植物,欧洲人一吃,简直就受不了,但是发现南美人对这个东西嗜之如命。因此后来,这些去美洲的欧洲人就逐渐地接受了这种植物,然后把它作为一个新的品种,连同在南美发现的其他的一些植物,带到旧大陆,就放在欧洲、欧亚大陆。其中包括烟,中国人抽烟也不到500年的历史,这都是从印第安人那里带过来的。辣椒带过来以后,由最早的殖民者沿着新的航线,从非洲的西海岸一路南下,绕过好望角,再到印度洋,再过马六甲海洋,进入南中部海,再北上,从我们的福建进入中国。

这里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辣椒都是从沿海登陆的,但是它在沿海就停不下来,沿海人不要这个东西,沿海人不吃这个东西,为什么?沿海人不缺盐,沿海人对盐有点害怕,汗多,所以沿海人的食品都比较清淡,甚至还要甜,以甜来抵盐。它就掠过沿海,进入山区,结果被中国过去古代就有吃辛的传统的地域的这些人所接受,所以这就是辣椒和革命的关系。

我绕这么大的一个圈,就是考证辣椒和革命到底是怎么回事?有这么一回事。这就要绕到关于全球化的问题上来了。辣椒是我们中国和全球化第一次接触的一个成果,就是我们中国人吃辣椒以至于现在中国人吃辣椒,尤其是湖南人吃辣椒,已经成为一个文化品牌,成为我们的文化,甚至成为我们的区域的性格。比如说湖南、四川这些地方吃辣椒的人,和那些不吃辣椒地方的人性格都不一样。像这样的,发生这样的新的影响的事件,是第一次和全球化的接触过程,是第一次全球化对中国产生的一个影响,这只是一个小例子。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我要告诉大家,我们知道,中国现在已经是10多亿人口了,官方数字是13亿多,实际上是远不止这个数字。我们说是14个亿吧,14亿人口是地球上的最大的一个民族公共体,但是大家回过头去看中国历史上的人口,长期徘徊在六七千万,我们所说的几大盛世,所谓文景之治、贞观之治,或者是康乾盛世,康乾盛世是另外一回事了,我们说前面的,康乾盛世已经进入全球化过程了,我们在全球化之前的历次的所谓的盛世,它的人口都没有突破几千万,中国历史上官方户部组织的人口,最多的就是到七千万,明代万历年间七千万人口,长期徘徊在这个数字左右,改朝换代的时候,往往就只剩下一千来万,因为改朝换代的时候有大量的人口会因为战争、饥荒、瘟疫而死亡。为什么我们中国这么辽阔的土地始终使我们的人口不能有一个飞跃式的发展。即使再好的皇帝、再好的政治、再好的气魄,这些条件合到一起也不过才能使我们的人口维持在六七千万的数字,这就说明了什么?我们所有的条件合在一起,我们这片土地只能承载这么多的人口,再多了就会出现什么问题?农民起义。为什么中国过去老有一个叫做300年的这么一个周期率?就是任何一个王朝过不了300年,都是200多年。过不了300年,为什么?就是这个,很多人没有从这个人口和土地的承载量的比例关系上去分析这个问题。我刚才说了,一次改朝换代消灭大量的人口,余下一千来万人口,仗就可以不打。进行战争或农民起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消灭多余的人口。这个农民起义、改朝换代的起因也是因为人的数量和资源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个不可调和的矛盾表现为什么呢?表现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的出现,他们脱离开土地,他们没有土地了,就是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脱离了,变成什么?变成流民。人口数量少的时候,这个社会可以消化掉。比如说,政府可以征兵,把他们放到边疆去,可以让他们修长城,进行国家集体建设,或者这里活不下来,举家或者是举村的人移民到另外一个地方去,重新开发。在这个地区之内,在这个制度之内,在这个土地范围之内,它可以内部自己消化掉。但是到了一定的数量的时候,就是一切的手段都不可以消化掉的时候,一批游民就形成了,他们会组织起来,当然都是一批没有文化的农民的时候,他们可能组织不起来,关键就是我们这个国家还有另外一种多余人,就是考不上状元的人,有很多的读书人,并不见得都能够挤过科举考试这条独木桥,他只要挤不过去,他就不能成为国家公务员,国家就养活不了他,他就流落在民间,但是他这时候又不能种地,因为讲求斯文,读书人哪能去做这种事呢?不能做,他也做不了,因为从小家里头就让他读四书五经,皓首穷经,他从来就没有摸过锄头把子,他也做不了这个事,他就变成在中国底层社会一个无所事事的人,其实也是一个游民,但是是一个读了书的游民,他也知道治国平天下。这种人就是《水浒传》里的谁啊?吴用。平时是个无用的人,所以名字叫做吴用,但是有用的用,有大用,一旦和晁盖、阮小二、阮小七这些人结合在一起,他就是什么?他就是参谋了。当时叫做军师,我们现在叫做参谋长。这就是利用组织化力量,这种组织化的力量,小股的时候,可以扑灭它,一旦蔓延成势,那改朝换代就来了。一次改朝换代的周期,也是战争周期,基本要30年到50年,这30年到50年的结果就是中国三分之二的人口被消灭掉了。然后,千里无人烟,所以你看史书上动不动就说千里无人烟,我们现在的人都不敢想象,你走出北京去,华北大平原千里无人烟你能够想象吗?但是在古时候是周期性发生的现象,千里无人烟。千里无人烟有一个好处,就是土地、生产资料和人口的矛盾缓解了,然后活下来的人重新开始圈地,变成新的地主。然后新上的皇帝,新的晁盖吸取前朝的教训,采取的政策是什么?叫做无为之治,与民休息,就是不再征那么多的税,不再搞那么多的苛捐杂税、搞衙役,然后老百姓自己种了地,粮食你自己留着吃,吃粮食干什么呢?给我生孩子,使劲生,用各种政策鼓励你生,然后一百年左右的时间,几代人出生了,四代人到五代人出生了,然后人口迅速由一千来万人增加到多少呢?增加到四五千万人,这个时候就进入什么?就进入朝代的盛世。所谓的盛世就是人口和生产资料相对来说一个优化平衡。然后统治者开始骄奢淫逸,然后人民中间、老百姓中间出现亿万富翁,出现特别有钱的人,他们有了钱干什么呢?古时候有钱,钱没有地方花,只有一条路,买地,不像咱们现在还可以买宝马。这种买地的冲动是一种原始的冲动,然后这样就把别人的土地给兼并了,然后就出现很多大的地主,几个县的地都属于他。长工、雇农成为实施土地的人。种地它其实不需要这么多人,就有相当一部分人从土地上离开了,就变成了游民。然后就开始走江湖,在江湖中间就开始桃园三结义,刘关张;然后再开始碰上一点风吹草动,如果再碰上一个吴用这样的人,然后就开始组织起小股的武装团伙,开始打家劫舍;到了一定的规模的时候,打家劫舍不行了,因为打家劫舍犯罪;最后会出现了一个像李岩这样的有点政治理想的儒生告诉他,要替天行道,要打出一个革命的口号;然后就进入军情部,打口号,分田地,他就变成农民起义了,就变成我们历史上说的农民革命了。这里进入一个王朝与王朝之间的一次分歧,大概再走30到50年,又消灭三分之二的人口。就是这么一个周期,周而复始,就是六千万到七千万的人口,始终是这样的一个极限。但是,这个循环在我们过去是封闭的,是我们过去的历史境遇中间的这个循环,由于全球化这个周期被打破了,打破的第一个指标就是在康熙年间中国的人口首次突破了1亿,到乾隆年间突破了2亿,到乾隆五十五年,正好是乾隆皇帝80岁,乾隆皇帝80岁全国做寿,地方做寿,所有的地方都给皇帝送礼品,在所有的各种各样想得出来的礼品中间,我们北京从西山搭了一个棚子一直搭到西直门,隔几十米一个戏台子,隔几十米一个戏棚子,全国各地的戏班子都来到这里来(徽班进京就是这个时候,这才有了京剧),替乾隆皇帝做寿,在所有的各种各样的、花样翻新的寿礼中间,乾隆皇帝最最喜欢的一份寿礼,是户部给他的一份人口新的统计数字报告,户部告诉乾隆,皇上英明伟大,了不起,在您的英明领导下,我们中国人口突破了3亿。

历史学家对在这么短的时期里爆发性的人口增长,是有疑问的,这可能中间有一些统计手段和统计工具的差异,你比如说,为什么说康熙年间以后人口会突然突破1亿呢?除了自然人口确实有增长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统计手段,这个统计手段中间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因为过去国家收税是按人口收税,按丁口收税,按男孩子收税,你家有多少个男人,按这个收税。但是康熙年间为了鼓励生育,为了滋养国家的人口,让人口有一个快速的增长,从康熙开始,最后由雍正颁布圣旨执行,就是摊丁入亩制度。从此以后,不仅仅按人口收税,还按土地收税,按土地占有收税,要不的话,按照过去吃亏的总是穷人,总是生孩子多的穷人给国家赋税多,那些阡陌连疆的大地主,他很可能就没有生孩子,他是绝户,他没有什么税要交。所以这个是不合理的,这显然是照顾富人的利益而剥夺穷人的利益,但是这个政策从秦始皇开始就一直是这样的,一千多年没有变过,但是到康熙的时候,觉得这个是一个问题了,然后康熙的时候开始试行,到了雍正的时候正式颁布圣旨,废除单从丁口收税的这样的一个延续了一千多年的国家税收政策,而且康熙为了鼓励各个地方的人把正式人口报上来,还下了一个圣旨,从颁布这一道圣旨那天开始,分成前后两段,在此圣旨之后出生的人,你统计上来,我永不加赋,因此从这个时候开始就有很多瞒报的人口的数字被统计上来了。因此,他们从过去始终没有突破六千万到七千万,这中间可能有一个统计手段和国家税收政策的调节问题。但是我们把这个因素排除掉,在中国的历次盛世中间,突破1亿的可能性不大。

那么,无论如何到了乾隆年间,中国人口由户部调查统计,开始突破3亿,这是一个历史性事件,一个历史性的进步,它意味着什么?你想想,一次那么血腥的改朝换代、延续半个世纪的战争,它消灭的人口也就是一二千万,我们也知道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厉害的瘟疫就是欧洲的黑死病,它消灭的人口是多少?也是两千多万。那么对于几千万人口作为底数来说,这个数字是极其大的,但是对于一个3亿人口的国家来说,这个数字就不算大了。我们从59年到61年因为饥荒饿死的人,也达到4000万。但是那个时候我们的人口基数是多少?我们那个时候的人口基数是6亿多。也就是说这个数字保证了中华民族在这个地球上,除非发生《2012》那样的大灾难,否则没有任何一种力量,无论是战争还是瘟疫,都没有办法消灭我们这个民族。那么这个人口数字的到达,除了我刚才说的康熙、雍正、乾隆的农业政策、经济政策、税收政策以外,包括延续上百年的所谓的康乾盛世,没有大规模的内乱,除了这些因素以外,人们,包括历史学家一直呼吁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全球化。他们总是在中国的古代史的研究中间忽略中国以外的因素的影响,把这个影响估计得严重不足。我在这举一个例子来说明第一次全球化对我们中国人口到乾隆五十五年突破3亿的一个极大的一个影响:就是全球化给我们带来了在中国、在欧亚旧大陆从来没有过的一系列的美洲的农作物。

我们知道在明末清初中国有几次大规模的移民,叫做经济移民,我们现在经常讲的,闯关东、填四川、走西口、下南洋,这种大规模的人口的迁徙之所以能够发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中国农业的概念的内涵发生了很重要的变化,就是我们出现了新的物种,这些新的物种具有的特性使得过去大量的不能成为农耕区的地区成了农耕区。也就是说,我们过去传统叫做五谷,这个五谷中间其他的那些不说了,最主要的是南北两大体系,一个是南方地方的稻作文明,一个北方地区的麦作文明,就是以小麦为主,就是这两大体系。稻谷和小麦都是对水肥条件要求比较高的农业物种,水稻不用说了,小麦也需要大量的水,但是中国有很多地区不能满足这种条件,因此这些地方是既不能种稻米,也不能种小麦,这些地方就成了什么地方了?就成了非农业地区或者是游牧民族区,或者是游牧经济,或者就变成了树林子,成为山林经济。大家知道,现在重庆是一个单独的直辖市,这么狭小的一个地方,全部是高山峻岭,连一块像样的平地都找不出来。但是就是在这么一个地方,重庆市的人口现在是多少?将近四千万。这个地方过去在李白的诗中是猿猴住的地方,不是人住的地方,“两岸猿声啼不住,青舟已过万重山”,都过了万重山了,还没有听见人声,都是猿声,为什么?因为我们传统的农作物在坡度超过15度的地方就没有办法种植和成活,可是整个三峡、重庆地区的很多的山地,坡度都是超过15度,这个地方种什么可以呢?种红薯,种玉米,好了,一直到清兵入关,我们的整个东北这么辽阔的土地历史上养活多少人呢?清兵入关,连军队带老百姓30万人口,这么辽阔的土地就只能养活几十万人口,为什么?没有农业。为什么没有农业?没有适宜这个土地的农作物。那为什么拖家带口的要闯到关东去呢?就是因为有了适宜种植的新的农作物:玉米、土豆。再看我们西北地区,比较干旱,现在我们知道在垄上,就是从现在的甘肃天水一直往西去,过去赵紫阳当总理的时候,中央和国务院就已经决定把这个地方的老百姓全部迁出来,因为这个地方完全不适宜人类生存了,因为它每年的雨水的蒸发量是降雨量的10倍,连喝的水都没有。我1997年从那个上头走过,所有的村子是既不养狗,也不养鸡,中国农业社会的一个美好的景象叫做鸡犬相闻,当鸡犬都没有了,你想想还是个农村吗?但是现在你看,不一样,老百姓在那个地方还挺好,你们吃不吃麦当劳?吃不吃肯德基?吃麦当劳、肯德基时你们吃不吃薯条?这个薯条就是从那来的。土豆解决了当地人的生存问题,当地人就没有再往东部地区进行移民了,因此第一次全球化由欧洲人带到东方来的相当多的农作物的新品种,改变了我们中国传统的农业结构,改变了我们传统的农业的内容,改变了我们传统的农业的许多耕作方式,也改变了我们的食品结构,这才使得大量的非农地区成为农业地区,那些过去千里无人烟,只有鸟兽出没的地方,一个一个的村庄建立起来,一个一个的屯子建立起来,然后一代一代的人在那里繁衍,然后我们中国的人口迅速地就扩出来,这就是第一次全球化对中国的巨大的贡献,这个贡献我们过去很多人是忽略的。

大学生GE阅读(第5辑) - 大学讲堂1
目录

阅读本书,两步就够了......

第一步:下载掌阅iReader客户端

扫一扫

第二步:用掌阅客户端扫描二维码

扫一扫

不知道如何扫描?

×

正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