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无声

一去不返,似乎在一瞬间便点醒了所有人的悲伤。来不及挥手向纷纷扰扰的世间作别,来不及将混乱的思绪梳理,来不及向爱着的人说一声“珍重”或“我爱你”。

那些一刻未停的赞美声和争议声,她生前不曾理会,身后也无须在意。她用短暂的一生,神圣而庄严地诠释了对自由、爱与美的向往与追求,淡雅却不冷艳,知人情却不世故,竭尽所能却不急功近利。

亦静,可婉约;亦动,可欢悦。

世间凡人百态,皆不是她。时钟的指针一圈圈走了这么久,昼夜交替,春秋变换,却再未能有一个她出现,用智慧的眸子审视大地万物,用哲人的思维盘点风云变幻,用热情的文字赞美生命,思索万物。

也再没有人,能如她这般,惊艳这世界,温柔这岁月。

世人仰望她的才情,将诗人、作家的名号赠予她,捧起她的诗歌、散文细细品味。一字一句,一段一章,费尽心思、绞尽脑汁去琢磨她的情感,去描述她的世界。

自以为愈是接近她的文字,就愈是接近她的灵魂。殊不知,她正如浩渺无边的宇宙,既神秘又复杂。

浙江杭州,江南水乡之地,秀水绕着青山而来,款款深情,绵绵情意。自古人杰地灵,才子佳人层出不穷。

林徽因便出生在这里,呼吸着温润的空气,感受着雨露的滋养。

她的父亲林长民,是民国初年闻名士林的大才子,又是倡言宪政、推进民主政治的革命先行者,声名显赫,在风云乍起的年代,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灵活的头脑和开放的思想,使其能够走在时代的前沿,抓住隐藏在动乱之下的契机,扬起新时代的风帆。

1904年6月10日,她呱呱落地,发出清脆而响亮的啼哭声。开始了她的执拗与倔强,她的优雅与精致,也开始了她波澜美丽的一生。

她原名林徽音,出自《诗·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承载着父辈对女儿的殷切期望,或许也未曾预料到,她的名字将成为一种信仰,成为一个无可取代的符号,成为几位男子的蜜糖或砒霜。

她璀璨的未来由他的父亲为其开启了第一道大门,少年时,父亲带着她出国游历,扩展胸襟,为她的生命里注入了独立、平等、自由的意识源泉,成为她一生奉行的准则。

她属于那个时代,却又独立于那个时代,她不甘心只是洗手作羹汤,只做相夫教子的家庭主妇,正如她的诗:“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莲花,正中擎出一支点亮的蜡,荧荧虽则单是那一剪光,我也要它骄傲的捧出辉煌。”

16岁的她就已经明确了人生的方向,比起30岁还左摇右摆,不知所终的女人来说,她实在令人钦佩,她不只是说说而已,更不是三分钟的热度,为了自己的目标,她追寻着自己的意义。

人生的玄机在此刻彰显无遗,冥冥之中,命运指引她走向预定的轨道,却又驶向不同的道路,欣赏另一种风景。

她是建筑学家,她也是诗人,是作家,她的灵动与锐气是不可多得的宝藏,引得无数精英为之倾倒。

她读过的书,成为她攀爬的阶梯,使得她站在比寻常人更高的位置,去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审视这个社会。在无数次的冥思之后,她终于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该为何而奋斗,又该如何去奋斗。

脑海里活跃的因子,教她打破常规,冲出四面八方的束缚和羁绊。她成功了,得到了梦寐以求的东西,一些人为她喝彩欢呼,一些人对她议论纷纷。

我们不去评断她的是与非、对与错,只是将她视为我们的姐妹或是朋友,一个有着七情六欲的普通人。抛开近百年的隔阂,将时间缩短,再缩短,毫无偏见地走近她。

读一读她的文字,听一听她的故事。她不再是神坛之上,不食人间烟火、不可触碰的神。她和她的过往就在我们的眼前,她的感性与理性,她的明朗与消沉,就在此刻,尽显眼前。

斯人已逝,黑白无声。

在安静中,不慌不忙地坚强:做林徽因一样完美的女人 - 序
目录

阅读本书,两步就够了......

第一步:下载掌阅iReader客户端

扫一扫

第二步:用掌阅客户端扫描二维码

扫一扫

不知道如何扫描?

×

正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