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提到潘石屹你会想到什么?思想前卫的商人?房地产界的娱乐明星?其实不管是哪种身份,潘石屹举手投足间似乎都透露出个性来,正如他自己所说:“永远不做大多数,如果是大多数,那我应该还在甘肃天水的土地上种地呢,哪来今天的潘石屹。”

潘石屹,甘肃天水人,SOHO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联席总裁。“石屹”即“石头屹立”之意,似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与房地产的不解之缘。

在中国人眼中,潘石屹是一位成功的房地产商,更是一个传奇:他从一贫如洗的小村里走出,一跃成为坐拥亿万资产的富翁。不管市场如何不景气,他总是能将楼盘在短时间内推出去,而且是将“蔬菜卖出水果价”。

细数潘石屹的成功,其实可以归结为两个字——独特。回顾潘石屹的经历,他的独特从机关单位辞职就已开始。机关待遇很不错,工作也十分清闲,可就在大家艳羡的目光里,他变卖了所有家当,怀揣着仅有的80元,南下广东。

后来他辗转来到北京,创办了北京红石实业有限公司(SOHO中国有限公司前身)。与其他公司不同,他在公司内部实行极为残酷也极为有效的“末位淘汰制”。此后,SOHO中国凭借着这一“一流的管理制度”,创下了令人瞩目的销售业绩。可就在刚开发的现代城准备开盘时,现代城的销售人员一夜之间被人挖空。这对一个公司来说,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一般企业面对这种事是能捂则捂,潘石屹却不然,他将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彻底地捅给了媒体。出乎不少人的意料,一夜之间,现代城成为京城名盘。

虽说现代城被销售一空,可自从建成之日起,就批评声不断。潘石屹的前卫,给他引来了不少的麻烦。在大家都习惯封闭的四合院似的建筑时,潘石屹却取消了围墙;在北京90厘米的阳台是个传统时,潘石屹却打破了规则,将阳台高度设为0;在不少开发商都强调房屋的私密性时,潘石屹却大面积采用落地窗户,使房间内更通透;在北京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建筑时,潘石屹却在他的项目上着上了色彩……当大家的批评声如潮水般涌来时,他的做法再一次让人大跌眼镜:他将大家的意见结集成册,出版了一本《SOHO现代城批判》。潘石屹对这些意见全部接受,可并未将它们放在心上。他认为“任何创新的产品都是有争议的”,因此,在开发下一个项目时,仍然我行我素。

潘石屹很忙,不过和一般企业家的忙不同,他是忙着写书、拍电影、接广告……他出版了《屹见:潘石屹聊聊我们这个时代》《既要成功也要成仁——潘石屹的八堂公开课》《我用一生去寻找》等10本书。不仅如此,他还参与了《语路》《阿司匹林》等电影的拍摄。你说他“不务正业”,他却一本正经地说“我只会盖房子”。确实,他虽然没有一头扎在公司,SOHO中国的业绩却从未落下。

说到公司,潘石屹坚持要做大型小公司,在他看来“小公司才是自然的形态。无论市场是方的还是圆的,公司都可以倒到里面去,充满每一个缝隙”。就在不少企业都在疯狂扩张时,潘石屹却“不思进取”(任志强语)。按照一般房地产商的做法,获得土地的使用权后,会拿土地到银行去抵押贷款。可潘石屹声称“我们不欠银行一分钱”,他情愿一期做完销售,将销售得来的资金用作下一轮开发,也不愿借贷。不仅如此,SOHO中国声名鹊起时,潘石屹还是只做房地产一项,很少涉足其他领域。

在公司的管理上,潘石屹也很特别。他几乎不过问公司的日常管理,他说SOHO中国实行的是弹性工作制,如果任何的管理达不到创造价值的效果,都是没必要的。就连项目的过程,他也不关心。员工只要不说假话,不说别人项目的坏话,其他任由员工自己发挥,他只要结果。

潘石屹的独特之处还有很多,比如他认为不赚钱的商人是不道德的,利用媒体营销大幅削减广告开支等。潘石屹还会有哪些独特表现呢?相信读者朋友也很好奇。

在本书中,我们纵览潘石屹的发家经营史,精选他创业以来在公司发展关键期的讲话,内容涉及创业法则、商业模式、管理之法、营销理念、企业文化等多个方面,旨在立体展现潘石屹从赤贫到创建商业帝国的全貌。本书通过对个性地产商的独特成功智慧进行解读,希望读者能从潘石屹的独特中,找寻到属于你自己的成功之路。

潘石屹内部讲话:关键时,潘石屹说了什么 - 前言
目录

阅读本书,两步就够了......

第一步:下载掌阅iReader客户端

扫一扫

第二步:用掌阅客户端扫描二维码

扫一扫

不知道如何扫描?

×

正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