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每一个孩子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但随着与外界的接触越来越多,会或多或少感染些坏习惯。有些坏习惯可能看着很小,所以很容易被父母忽视,但这些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改正了,所以父母要多留意孩子的举止,及时矫正孩子的坏习惯。

孩子坏习惯的养成,一般都是有原因和动机的,父母应当正确引导和耐心教育,既不能听之任之、迁就姑息,也不能动辄训斥、强令改正。

父母在弄清孩子坏习惯养成的原因和动机后,要认真分析,并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措施。不要用威胁性的语言,如“以后再这样做,小心我收拾你!”“你没长耳朵吗?怎么屡教屡犯!”这种恫吓手段在短时间可能产生一些制约作用,但因孩子内心不服,难以长久保持下去,一有条件,就会“旧病复发”。

父母在矫正孩子的坏习惯时,要注意自己的态度,不能盛气凌人,甚至怒气冲冲。这样,孩子会在感情上惧而远之,不但不利于父母了解孩子坏习惯养成的原因与动机,也不利于教育措施的实施,以及保证实施后的效果。父母要与孩子用平静、爱护的口气对话,孩子才能在感情上与父母亲近,相互沟通。

对于孩子的一些小毛病,父母可以用宽容的眼光看待,毕竟人无完人,不要对孩子要求过高。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虽然矫正孩子的坏习惯迫在眉睫,但也要切合实际,要有耐心,不能指望孩子在短期内发生奇迹般的转变,只要孩子每次改进一点就可以了。当这些坏习惯再次出现时,也要宽容和理解孩子,不必操之过急,只要引导和教育方法得当,持之以恒,就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成效。

父母在矫正孩子坏习惯时,不要错过时机,如果只是每天有空了就上教育课,和孩子进行空洞严肃的谈话,严厉地要求要孩子做什么及不要做什么,孩子一定会乏味,认为父母罗唆讨厌,会有排斥心理。教育孩子,应该从日常生活中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比如孩子爱取笑他人,不尊重朋友,可以当孩子受到取笑和不尊重时,对孩子进行教育,让他养成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的良好行为方式。比如对尊长说话也要用最恭敬的词,如使用“请”“您”等。古人对长辈说话也多用敬辞,但如今,只有在大型宾馆或餐厅,才听得到“您请坐”“您请吃”,在其他场合里,这些敬辞几乎销声匿迹了。这些礼节在年轻人中消失,这是非常悲哀的。

父母在矫正孩子坏习惯时,要注意方式的多样性,讲故事说道理是一种方式;也可以指定一个简单的日历表,让孩子把想改正的坏习惯写上去,每天进行自我评价和总结。到了月底,父母和孩子一起聊感想和不足。也可以建立奖惩制度,如果改正了坏习惯有什么奖励,如果没做到,有什么样的惩罚,并让孩子提出自己的坏习惯,自己和孩子一同改正,相互监督。奖惩制度中,不要弄太多物质奖励,可以尝试代币奖惩。即制作一些小纸片,上面写着不同分值,孩子达到某种要求,就奖给一种分值的代币,比如每天收拾屋得1分,不吃零食得2分,按时完成作业得3分,当得到一定分值后可获取相应的奖励。例如,得10分奖给爱吃的食物,20分可买一本喜欢的书,50分可买一个玩具,100分可去游乐园……这是一种强调自我约束力,且培养平等观念的有效契约方式。

父母是教育和引导孩子改掉坏习惯的主要力量,也是孩子主要的模仿对象。父母一个小小的不良举动,都可能会被孩子模仿。所以,矫正孩子坏习惯的过程,也是家长矫正自己坏习惯的过程,是一个提升自我的过程。只要父母的榜样作用做好了,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习惯的家庭环境,相信孩子的坏习惯就不难改正过来。

有些父母会抱怨,自己用了不少办法,孩子却还是不听管教。除去教导孩子时的方式正确与否外,身为父母,自己也要找找和孩子日常相处时的问题。你是否一直对孩子有求必应?是否经常给孩子代劳大小事?是否爱给孩子作选择?是否当着外人面数落孩子,预言孩子将来一事无成?是否在孩子闯祸后,你不是批评教育,而是轻描淡写,一带而过?是否一直给孩子很高的期望并追求完美?是否不相信孩子,不认为孩子有自控能力?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教育方法。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一次提升自我的过程!

矫正孩子坏习惯的99个故事:好习惯的养成 (惠民小书屋丛书·小故事大道理系列) - 前言
目录

阅读本书,两步就够了......

第一步:下载掌阅iReader客户端

扫一扫

第二步:用掌阅客户端扫描二维码

扫一扫

不知道如何扫描?

×

正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