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防治政策

第1章 制定艾滋病防治政策

2003年,针对中国艾滋病防治的严峻形势,国家对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开始实行“四免一关怀”政策。

2004年2月26日,为切实加强对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领导,动员和组织各方面力量进一步做好防治工作,国务院决定成立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

2006年2月12日,国务院公布了温家宝总理签署的《艾滋病防治条例》,新华社受权播发。

1984年9月17日,由卫生部、经贸部和海关总署联合下发的《关于限制进口血液制品防止AIDS病传入我国的联合通知》,这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与艾滋病有关的政策性文件,其目的是阻止艾滋病由境外传入。

“联合通知”要求:

在限制进口血液制品的同时,为解决国内临床血液制品使用问题,我国要加大中国血液制品生产的能力。另一方面,要严密、严格地观察那些使用国外血液制品的患者,发现可疑病例要及时报告,医学情报部门要密切注意该病在国外的动态,并及时加以宣传。

自此,在一段时期内,我国艾滋病政策的特点是以防止“传入”为主。

自1985年我国首次报告艾滋病病例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认真研究制订防治规划,明确相关政策,开展健康教育,落实防治措施,加强患者救治,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但从总体上看,我国艾滋病疫情仍呈快速上升趋势,其传播和蔓延的势头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与此同时,防治工作还存在宣传教育不够广泛、疫情监测不够落实、干预措施不够普及、法律法规不够健全、防治力量薄弱、技术手段欠缺、一些地区和部门对防治工作认识不够等问题。

为有效遏制艾滋病疫情快速上升的趋势,切实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国务院相继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使我国的“防艾”工作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下去。

艾滋病在世界上的第一例病例发生在1959年。当时,一名刚果籍男子死于一种不明原因的疾病。多年后对该男性的血液标本分析,才使其成为第一例被医学界确证的HIV感染者。

“HIV”是医学界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英文名字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的缩写,它是一种感染人类免疫系统细胞的慢病毒(Lentivirus),属反转录病毒的一种。

医学界普遍认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感染导致艾滋病(或译作“爱滋病”),艾滋病是后天性细胞免疫功能出现缺陷,从而导致严重机会感染,或者是继发肿瘤并致命的一种疾病。

1981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纽约的医师报告,卡氏肺孢子虫肺炎(PCP)和一种罕见的肿瘤“卡波济肉瘤”在男性同性恋人群中暴发。当时,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也报道了相关消息。

这是医务界对艾滋病(AIDS)广泛关注的开始。该综合征当时被命名为“男性同性恋相关性免疫缺陷症”。

不久,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报告,美国境内也经发现452例此类病例,涉及23个州。1981年8月,这种疾病被正式命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这种综合征被发现与血液相关。不止在男性同性恋人群中,在女性、男性异性恋、吸毒者、血友病患者、接受输血者和婴儿,也发现了这种综合征的病例。这种综合征被重新命名为“获得性免疫系统缺陷综合征”,即艾滋病(AIDS)。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将其定义为一种流行病。

截至1984年底,美国共发现7699例艾滋病患者,其中3665例患者死亡。另外,有14个国家的报告中也发现了艾滋病病例。欧洲报告发现了762例艾滋病患者,英国报告了共发现108例艾滋病患者,其中46例死亡。

1986年,世界卫生组织颁布了全球艾滋病战略。

为了遏制艾滋病的传入,1986年12月3日,中国政府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办法实施细则》;1989年3月6日,又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实施细则》。

在这两个“细则”中规定,禁止艾滋病、性病的外国人入境。

与此同时,严格限制血液制品进口,封存了1985年10月以前国外没有开展HIV抗体检测时进口的人血丙种球蛋白。

同时,卫生部着手对血液制品生产进行管理。为此,1988年4月在《关于整顿血液制品生产管理的通知》中,要求对血液制品的血源监测,必须对献血员进行艾滋病毒抗体检测,要求各血液制品生产单位努力创造条件,逐步开展献血员的艾滋病毒抗体检测工作。

1987年,我国颁发《全国预防艾滋病规划》的目标,就是防止艾滋病的传入、发生和蔓延。

“规划”对宣传教育和培训、监测、检疫、科研以及国际合作提出工作要求。“规划”还提出,由国家设立艾滋病防治经费,要求地方提供经费用于当地的艾滋病监测控制。

根据国务院批准发布的《艾滋病监测管理的若干规定》,从1988年开始,对外宾、归国人员、暗娼及性病患者、宾馆服务人员、边境居民等八类重点人群监测;要求不得歧视艾滋病病人、感染者及其家属,不得将艾滋病病人姓名、住址等有关情况公布或传播;开展了监测和检测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在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成立了艾滋病监测室和检测室。

国务院这一决策,就是想把艾滋病拒于国门之外。因为自从艾滋病在世界上出现以后,其传播速度是特别惊人的。

据当时统计,全世界约2200万人死于艾滋病,3610万人感染上艾滋病病毒,全世界每天有8500多人成为新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据最新统计表明,全世界每天感染人数已逾万人。艾滋病,已经成为现代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瘟疫。

艾滋病在全世界的传播过程中首先表现出来的就是蔓延的速度快、范围广,这是艾滋病传播中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

再就是艾滋病已从城镇蔓延到农村。由于贫穷、文盲、妇女地位低下、人员流动频繁、缺乏防治艾滋病的基本知识,以及无法得到与防治有关的医疗服务等因素,农村地区的艾滋病迅速蔓延。在印度,有73%的艾滋病感染者生活在农村,在全球不少地区,农村的传播速度明显高于城镇。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发展中国家艾滋病患病率最高。亚洲地区,特别是南亚地区的艾滋病感染率也呈上升趋势。亚洲地区的艾滋病流行情况在国与国之间和一国内部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别很大。在柬埔寨、缅甸和泰国,15岁至49岁的人中艾滋病感染率超过1%。印度是南亚和东南亚地区感染艾滋病病毒人数最多的国家,约占这一地区总数的三分之二。

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颁布,将艾滋病列入乙类传染病管理,要求对艾滋病病人采取隔离措施,并送到卫生部门指定的医疗单位治疗。

这是因为,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在我国,这三种传播途径均有报告,其中70%左右的人是经静脉吸毒感染的,而性接触感染的比例逐年上升。

艾滋病的医学临床表现上,从感染艾滋病病毒到发病有一个过程,临床上将这个过程分为四个时期。

急性期:指从受感染到血清中出现艾滋病病毒抗体这段时期,即感染后2至8周。

一部分病人在感染初期,没有任何症状。但有一部分病人在感染数天至3个月后,发生很似流行性感冒样或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样症状,约1至2周后,病人症状消失。这时在血液中查不到艾滋病病毒抗体。

无症状感染期:艾滋病病毒在人体内呈潜伏状态,也称潜伏期。

在急性期后,表现为无症状的健康人,做一般临床检查与常人无异,但体内有艾滋病病毒抗体。因为隐蔽性强,其活动不受任何限制,造成传播艾滋病的机会比有症状的病人要多。

潜伏期的长短与感染病毒的类型、病毒量及免疫系统的个体差异有关,如儿童的潜伏期短;经输血感染的病毒量多,潜伏期短,一般6个月到2年;经性接触途径感染的病毒量少,潜伏期长,一般10年,最长可达15年。

艾滋病前期:无症状感染期以后,出现与艾滋病有关的症状和体征,有人称之为艾滋病相关综合征,也有人称为持续性全身性淋巴结病。

艾滋病前期主要表现为持续性的淋巴结肿大,除了腹股沟部位外,至少还有两个部位以上(腋下、颈部)有淋巴结肿大、无痛、不黏连,持续3个月以上并且原因不明。

艾滋病病期:由于人体免疫系统被破坏,发生各种机会性感染以及肿瘤。

病变可表现为全身症状或肺部、皮肤、口腔、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肾脏、眼睛等各个系统的2至3个症状,或在不同时期出现不同症状。

艾滋病病毒终身传染,破坏人的免疫系统,使人体丧失抵抗各种疾病的能力。

艾滋病毒比“非典”的冠状病毒要大一些,它的膜上有许多像蟾蜍背上肉瘤似的圆丘,这两个东西是艾滋病毒进入人体细胞的撬门工具,它们俩能在细胞膜上打洞钻孔,进入细胞内繁殖、发病。

通常艾滋病分为艾滋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前者是感染艾滋病毒还没有发病的人,一旦发病,即为艾滋病病人。这时其体内病毒大量繁殖,机体已无反抗能力,各种传染病相继发生。

感染艾滋病毒的人可以八九年不发病,虽是艾滋病毒的携带者,但没有明显症状,貌似正常人。科学家现在才了解,在人体近10年时间里,艾滋病毒并非在睡大觉,每天都与人体免疫细胞在作战。在体内每天都有几亿个艾滋病毒颗粒被杀灭,同时身体每天也损失数十亿个T淋巴细胞。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颁布,就是针对艾滋病病毒感染机理和传播途径制订的法规。

艾滋病病毒进入人后,就开始进行一场淋巴细胞与艾滋病毒的生死搏斗,成亿计的病毒被杀死,存活的病毒又大量繁殖,而人体的淋巴细胞也成千上万死亡,随后得到大量补偿。就这样日复一日的搏斗、死亡、重生、再搏斗。

然而,艾滋病毒会拿出“变”的战术,不断地变更自己。最初基因约有30%改变了,这一变就把免疫系统搞懵了,不知该不该杀死变化了的新病毒。就像在战场上一样,敌人老是变换军装和军旗,使得战士不敢放手杀敌。

艾滋病毒的狠毒在于它们专找人体中称为“勇敢斗士”的淋巴细胞为敌,尤其是诱杀具有CD4标记的T4淋巴细胞。

T4细胞每时每刻与艾滋病毒搏斗,每天约有数十亿个T细胞被杀死,然后再生,再战斗、再死亡,直到机体的T4细胞全部战死为止。

此时,艾滋病发生了,人逐日地消瘦下去,各种传染病并发,不久生命将会终止。

人体的免疫系统是保卫身心健康和杀灭细菌、病毒的防卫大军,一旦免疫系统出了问题,失去战斗力,那么人体犹如一杯培养剂,任由各种细菌、病毒生长,最终被侵蚀而死亡。

而且,艾滋病毒却狡猾躲避免疫杀伤。当艾滋病毒钻入T淋巴细胞之后,使人和病毒的DNA混淆在一起。因此,最具警惕性的免疫系统也难以觉察和杀死它们。再加上,HIV镶嵌于人体细胞的基因之中,随着每次细胞分裂,病毒的遗传物质也随复制进入每一个新细胞,不费吹灰之力,病毒就向全身扩展。

因为艾滋病毒与人体细胞融为一体了,医学家绞尽脑汁20年,也没法抓出这名“窃贼”。

根据艾滋病上述这些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颁布后,首先在组织机构上,针对我国部分地区重新出现性病流行及报告病例数大幅度上升:1986年,成立了全国性病防治中心,在监测性病的同时关注艾滋病的发病情况;1986年10月,又成立了国家艾滋病预防和控制工作组;1988年,建立了非政府组织“中国预防性病艾滋病基金会”。

这段时期,在艾滋病的宣传教育上方面,重点在旅游、开放城市,基本上是以防“传入为主”。

在1989年至1993年这个时期,我国局部地区出现艾滋病聚集流行,主要是集中在云南边境的静脉吸毒人群,同时,性病报告病例呈快速上升趋势。

1990年,卫生部与世界卫生组织共同制定了《中国预防和控制艾滋病中期规划》,即“1990年规划”,并要求部分省制定省级规划。

当时,依据“1990年规划”要求,全国开始规范监测、检测工作,建立了监测哨点和部分省级艾滋病确认实验室以及检测实验室,培训了部分监测、检测、健康教育和干预、临床治疗人员;开展与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国际组织和其它国家的合作。

这一时期,部分地方政府根据中央政府的要求,开始制定针对当地特点的艾滋病防治政策。在打击卖淫嫖娼的同时,要求对卖淫嫖娼者强制进行性病检测、治疗;在打击贩毒吸毒同时,对吸毒人员进行强制性戒毒。

但是,当时对这两类高危人群开展干预的政策制定和实施有一定的阻力,所以干预工作直到1996年才得以展开。

由于我国限制了血液制品的进口,各地的血液制品生产单位增加,生产量增加。

据“1990年规划”分析,1990年,全国有95家血液制品生产单位向卫生部报告情况,当时我国每年全血总采集量达208万人次,总采血浆约7万人次。与美国4家血液制品生产企业控制全美的血桨及血液制品的生产相比,中国当时的血液制品生产单位数量不少。

每次献血前,献血员均进行包括乙肝表面抗原在内的实验室检查,仅有少数的献血员进行了HIV抗体检测,一直未发现阳性者。同时,由于血液制品生产单位数量大,原料血需求市场大,出现了非法地下血站。

1990年9月,在1986年成立的工作组的基础上,成立了国家艾滋病预防和控制专家委员会,增加了专家对政策制定建议作用和对全国的技术指导和审评;1993年,建立了另一个“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NGO)。

这一时期,我国艾滋病防治核心策略,已经从防止传入转为控制艾滋病在中国蔓延,以及减少艾滋病和HIV感染相关的发病和死亡,减少艾滋病和HIV感染的社会影响,并且已经认识到多部门参与和全社会动员对防治艾滋病的重要性。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部门间政策不协调,如干预政策;也有政策的执行力等问题,如对献血员进行HIV检测政策。

1995年后,全国报告HIV感染者人数迅速上升,云南省吸毒人群中HIV感染流行地区已经明显扩大至全省各州,并且迅速传入新疆、广西及四川等地。

1995年,我国颁布了《关于加强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工作的意见》;2001年,又制定了预防和控制艾滋病行动计划。

特别是2004年,我国对高危人群干预政策有了很大的改善,包括对吸毒人员开展清洁针具交换、针具市场营销、美沙酮替代治疗等政策。

1995年,我国中部一些地区的有偿供血员中,发现为数不少的HIV感染者,经性传播的感染者人数亦在不断增加。

国务院成立防治性病艾滋病协调会议制度,1997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血液制品生产管理条例》等系列血液安全管理法律和法规,使得血液及血制品安全状况大大改善,无偿献血占临床用血的比例,由1998年的22%上升到2004年的88%。

1998年和2002年制定和下发的《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2010年)》和《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1—2005)》,成为我国防治艾滋病的主要法规,确定了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目标、策略和工作措施。

1998年10月28日,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对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管理办法》等法律和规定中,修改了原来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不科学的规定,如取消了隔离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禁止结婚等条款,法律和伦理的协调更趋理性。

这一时期,我国开始全民参与,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对高危人群干预有了很好的政策支持环境。同时,防治经费投入大幅度增加。

2003年,中国已经进入了艾滋病快速蔓延的时期,每年在以30%的速度增长。据专家预测,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控制,到了2010年,中国的艾滋病感染人数将会突破1000万。

针对中国艾滋病防治的严峻形势,对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国家在2003年开始实行“四免一关怀”政策。

“四免一关怀”中的“四免”即:

一、农村居民和城镇未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等医疗保障制度的经济困难人员中的艾滋病病人,可到当地卫生部门指定的传染病医院或设有传染病区(科)的综合医院服用免费的抗病毒药物,接受抗病毒治疗;二、所有自愿接受艾滋病咨询和病毒检测的人员,都可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等机构,得到免费咨询和艾滋病病毒抗体初筛检测;三、对已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妇,由当地承担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任务的医院提供健康咨询、产前指导和分娩服务,及时免费提供母婴阻断药物和婴儿检测试剂;四、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通过多种途径筹集经费,开展艾滋病遗孤的心理康复,为其提供免费义务教育。

“一关怀”指的是:

国家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提供救治关怀,各级政府将经济困难的艾滋病患者及其家属,纳入政府补助范围,按有关社会救济政策的规定给予生活补助;扶助有生产能力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从事力所能及的生产活动,增加其收入。

“四免一关怀”成为我国艾滋病防治最有力的政策措施。

2003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国建立起政府领导、多部门合作和全社会参与的艾滋病性病预防和控制体系,并在全社会发起普及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的运动,积极控制艾滋病的流行与传播。

第2章 推出大型公益行动计划

2003年12月1日上午,人民大会堂河南厅鲜花簇簇,歌声悠扬,中国规模最大的援助艾滋病的社会公益活动——“与艾滋病作斗争121联合行动计划捐赠表彰大会”,正在这里举行。

在一群中国少年合唱团天使般咏唱的“让世界充满爱”的歌声中,全国政协副主席周铁农,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两院院士吴阶平,中国预防性病艾滋病基金会创始人、名誉会长钱信忠等,从65家中外工商企业、医院、大学等单位以及爱心人士代表手中接过了459.8万多元捐款和价值491万元的药品物资的捐赠牌。

这标志着在政府和121联合行动组委会及其他公益组织的大力动员下,中国正有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加入对抗艾滋病的队伍中。

在此前的本年10月29日,何祚庥、曾毅、钟南山等22位两院院士联名发出呼吁,吁请工商业界关注中国艾滋病防治事业,为艾滋病防治、科研事业捐助善款,支持艾滋病防治的“121联合行动计划”。

面对严峻的艾滋病传播态势,科学家们指出,截至2002年底,全国艾滋病毒感染者已经超过100万,而且正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递增。如果目前还不能采取很好的预防措施,到2010年,艾滋病毒感染人数将超过1000万。

以“相互关爱·共享生命”为主题的“121联合行动计划”,是2003年3月由中国性病艾滋病基金会发起。全国100多个部委、社会团体、新闻单位及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等国际组织,参与和支持这一大型的社会公益活动。

到10月底,中国预防性病艾滋病基金会已设立“121”艾滋病专项基金,在艾滋病严重地区与卫生机构合作,紧急救助那些生活贫困、缺医少药的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病人及艾滋病孤儿,给他们必要的治疗和关怀。

同时,通过灵活多样的公益活动,在农村高危人群地区、流动人口和青少年中普及预防艾滋病知识,以遏制艾滋病流行和蔓延势头。

在捐赠表彰大会上,国内大型企业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建行、中国航空集团、国家电网、华源集团,著名医药企业东北制药、华北制药、利君制药、青岛双蝶,国内医疗系统中解放军301医院、解放军302医院、佑安医院以及北京大学、武汉大学、深圳海关等56家单位和包括何祚庥院士、曾毅院士在内的个人,将捐助牌赠给中国预防性病艾滋病基金会。

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出席了捐助仪式并发表讲话。他说:

我们很高兴看到“121”联合行动计划正在逐步形成一种在政府领导下,多部门、多组织、多团体和社会力量共同协作和参与,充分利用现在的社会资源,共同对抗艾滋病的力量。特别是我们著名的科学家、两院院士和工商企业界的积极参与,对于动员全社会与艾滋病作斗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向大会发来贺电,他说:

我们必须公开谈论艾滋病,我们应该是保证、用希望和支持代替歧视和恐惧。我们每个人都能创造这样的希望,提供这样的支持。

联合国驻华代表马和励在大会发言时说:

联合国期待中国每一个公民都被调动起来,加入到对抗艾滋病的斗争中。

在“与艾滋病作斗争的121联合行动计划捐助表彰大会”上,联合通过了《迎战艾滋病的121行动联合宣言》。

“宣言”说:

从1981年首次发现艾滋病至今,全世界已经有7000万人感染了艾滋病毒,其中2800万已死去,仅2002年全球因艾滋病而死亡的人数就达310万。每天全球有8000人因艾滋病死亡。

在中国,艾滋病已进入迅速增长期。截止2003年6月,我国现有存活的艾滋病毒感染者84万,疫情遍及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扩展到社会各个阶层。如果不采取有力的对策,2010年,中国艾滋病感染人数将超过1000万,我国将成为世界上感染艾滋病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艾滋病的流行将成为国家灾难。

艾滋病所引起的影响,已渗透到了社会各个阶层,正威胁着我们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家庭。伴随而来的,是对科学、经济、道德、伦理和文明的考验,是对人的生命和尊严的挑战。

严峻的艾滋病传播态势和强烈的社会反响在告诉我们,中国已经到了动员全社会参与艾滋病作斗争的紧要关头,中国人民除了团结起来共同抗争之外,别无选择!

为此,我们深感责任重大。

2003年12月1日,第15个“世界艾滋病日”之际,在北京,我们56个单位和团体郑重的发出联合宣言:

我们积极支持中国政府的艾滋病防治事业、支持“121”联合行动、支持一切与艾滋病作斗争的人们;我们将最大限度利用团队现有资源在单位内部和外部,深入持久地宣传推广普及艾滋病的预防知识;我们将积极倡导社会各界团结一致,奉献爱心,营造一个关心、帮助和不歧视艾滋病人和病毒感染者的宽松的社会环境;我们将倡导全社会努力救助那些生活贫困、缺医少药的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病人及其孤儿,给予他们人道的治疗和关怀;我们将呼吁更多的团队、集团和各种社会力量加入到对抗艾滋病的斗争中来,动员更多的有效资源迎战艾滋病,为遏制我国艾滋病的流行作出贡献;让我们携起手来,加入这场与艾滋病的斗争中来,为改变艾滋病的流行进程,减少艾滋病的蔓延,拯救成千上万的生命,作出我们最大的努力。

“宣言”呼吁更多的团队、集团和各种社会力量,加入对抗艾滋病的斗争中来,动员更多的有效资源迎战艾滋病,为遏制我国艾滋病的流行作出贡献。

“联合宣言”发布单位有: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东北制药集团、华北制药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空集团公司、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市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等121家单位。

参加“宣言”的个人有:黄廷伟、山西五台山佛教功德慈善总会根通法师、曾毅院士、刘新垣院士。

121联合行动的意义在于,政府领导,多部门,多组织、多团体和社会各种力量共同协作和参与,最大限度整合和利用现有的社会各种资源和力量,共同对抗艾滋病。

第3章 启动青少年预防项目

2003年11月17日,由中国青少年基金会组织的预防艾滋病大型公益项目“红丝带行动”启动仪式暨“红丝带预防艾滋病公益读本”首发式,在广西桂林启动。

此举目的是,呼吁全社会积极参与向青少年捐赠有关预防资料,以及面向农村开展预防宣传及资助活动的“红丝带爱心岛”项目,借以提高青少年对预防措施的知晓率。

“红丝带”是关注艾滋病防治问题的国际性标志,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

1988年1月,世界卫生组织在伦敦召开了一个有100多个国家参加的“全球预防艾滋病”部长级高级会议。在会上,宣布每年的12月1日为“世界艾滋病日”(WorldAidsDay)。

把12月1日定为世界艾滋病日,是因为第一个艾滋病病例是在1981年此月此日诊断出来的。其目的也在提高公众对HIV病毒引起的艾滋病在全球传播的意识。

从此,这个概念被全球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慈善机构采纳。

“世界艾滋病日”确定的目的,一是让人们都知道艾滋病在全球范围内是能够加以控制和预防的;二是让大家都知道,防止艾滋病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三是通过艾滋病日的宣传,唤起人们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同情和理解,因为他们的身心已饱受疾病的折磨,况且有一些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可能是被动的、无辜的;四是希望大家支持各自国家制定的防治艾滋病的规划,以唤起全球人民共同行动起来支持这方面的工作。

在这次世界艾滋病大会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齐声呼吁人们的理解。当时,一条长长的红丝带被抛在会场的上空,支持者们将红丝带剪成小段,并用别针将折叠好的红丝带别在胸前。

后来,许多关注艾滋病的爱心组织、医疗机构、咨询电话等,纷纷以“红丝带”命名。“红丝带”逐渐成为呼唤全社会关注艾滋病的防治问题,理解、关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的国际性标志。

红丝带就像一条纽带,将世界人民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共同抗击艾滋病。红丝带象征着人们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关心与支持;象征着人们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和平等的渴望;象征着人们用“心”来参与预防艾滋病的工作。

世界艾滋病日自设立以来,每年都有一个明确的宣传主题。围绕主题,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及其成员国都要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

1988年,世界艾滋病日的主题是“全球共讨,征服有期”。主题目的是要求世界各国广泛开展预防艾滋病的教育活动,使人人都了解艾滋病的严重危害和掌握预防艾滋病的知识。最大限度地动员社会公众人人参与预防艾滋病活动,以争取最后终止艾滋病流行。

1988年12月1日,是第一个“世界艾滋病日”。这一天,世界各国的政党领袖、精神领袖、医生、摇滚乐歌星、足球运动员和普通男女,纷纷表明了自己的看法。并且在世界各国,都有行动来支持这项伟大的事业。

在罗马,教皇约翰·保罗二世严肃地告诫人们说,艾滋病不仅损害个别人的躯体,而且损害着整个人类。他要求把艾滋病患者视作兄弟姐妹,因为他们的不幸需要人们的同情和支持。

在法国,卫生部长埃文宣布,政府将把第二年预防艾滋病的宣传费用增加3倍。法国总统密特朗的夫人说,同艾滋病作斗争需要“全世界的共同努力”才能奏效。

在伦敦,政府宣布拨出250万英镑用来做广告和在电视上进行宣传。

在澳大利亚,当局向人们展示了一床特大的被子,上面绣着这个国家501名艾滋病患者的名字。

在非洲,南非的卫生部长说,大约有2万南非人是艾滋病病毒携带者。科特迪瓦的卫生部长劝告国民“在性生活方面要检点”,并宣布拨出专款用于防治艾滋病。卢旺达当局开设了一个艾滋病信息和咨询中心。

在亚洲,印度尼西亚机场向将要飞离雅加达的公民发放小册子,告诫他们到国外要注意艾滋病的危险。韩国当局则直截了当地告诉人们:“如果你患上艾滋病,这是自己的过错。”

在日内瓦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总部,24小时不停地举办电视、广播、展览、报告、讨论等一系列宣传活动。总干事中岛宏发表专题讲话,呼吁全人类采取统一行动与艾滋病作斗争。

在联合国,连任的秘书长德奎利亚尔说,联合国正致力于防治艾滋病的斗争,“在现阶段,预防艾滋病的办法是通过教育,让人们了解这种疾病”。

1989年,世界艾滋病日的主题是“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世界——让我们相互关照”。

1990年,世界艾滋病日的主题是“妇女和艾滋病”。这个主题要求从国家这个高度,引起全世界对妇女这些特殊问题的重视,同时也突出了妇女参与全球与艾滋病作斗活动的必要性。

1991年,世界艾滋病日的主题是“共同迎接艾滋病的挑战”。这个主题的目的在于呼吁各国政府都要行动起来承担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责任。

1992年,世界艾滋病日的主题是“预防艾滋病,全社会的责任”。这个主题要求以社区为中心做好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工作,人人都要参与预防艾滋病活动,而不应将此看作仅仅是卫生部门和医务人员的任务。

1993年,世界艾滋病日的主题是“时不我待,行动起来”。全世界艾滋病蔓延在加速,人类再不能麻痹大意,掉以轻心了。特别是那些艾滋病疫情还不是很严重的国家更要分秒必争,立即行动起来投入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工作。

1994年,世界艾滋病日的主题是“家庭与艾滋病”。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要是每个家庭都能做好预防工作,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限制艾滋病的流行。

1995年,世界艾滋病日的主题是“共享权益,同担责任”。在防治艾滋病的斗争中,提出这个口号是为了要使每一个国家和每一个人都能分享防治艾滋病的物质和信息资源,有权获取防治艾滋病的知识,有权得到物质帮助;同时,也有责任承担相关的义务,把本国的、本机构的物资和信息资源提供给其它国家和机构分享。

1996年,世界艾滋病日的主题是“一个世界,一个希望”。这一主题的意思是共同努力防止艾滋病的传播,建立一个全球性的、向所有其生命受到艾滋病流行侵害的人提供关怀和支持的社会。

1996年1月,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在日内瓦成立。为了更深入、更持久地在全球开展与艾滋病的斗争,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决定,从1997年开始,将每年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改为世界艾滋病防治宣传运动,使艾滋病防治宣传贯穿全年。

此举的目的在于,在推广和规划两个方面取得更实际的成果,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确保成本的效益,并扩大在全世界动员工作的范围和影响。

1997年,世界艾滋病日的主题是“艾滋病与儿童”。此主题的中心是,年龄在18岁以下的人正生活在一个有艾滋病存在的世界中,他们正在对付的不仅是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题和正在暴露于艾滋病流行的问题,他们还要对付由这次流行所导致的问题和直到现在还是成人所面临的问题。

1998年,世界艾滋病日的主题是“青少年——迎战艾滋病的生力军”。这次运动的目的是动员青少年努力减少艾滋病的传播,并加强对那些受到艾滋病传染和影响的青少年的支持,促进和保护他们的人权。

1999年,世界艾滋病日的主题是“倾听、学习、尊重”。在艾滋病预防与控制活动中,应倾听儿童和青少年的心声并尊重他们的想法,共同讨论涉及他们的各种问题,包括性与艾滋病。提倡相互学习,开展成人与儿童、青少年、青少年间、成人之间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与非感染者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通过相互学习和交流,消除对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的歧视,并懂得如何避免感染艾滋病毒和珍爱生命,动员青少年参与到支持艾滋病预防和控制的活动中去。

2000年,世界艾滋病日的主题是“男士责无旁贷”。主题旨在动员男性在艾滋病防治运动中承担更大的责任和发挥更大的作用,目的是提高男性的警醒意识和突出他们在控制艾滋病传播中的作用,鼓励男性与艾滋病作斗争将成为最可靠的控制艾滋病流行的方法之一。

2001年的主题是“你我同参与”;2002年的主题是“相互关爱,共享生命”;2003年的主题是“相互关爱,共享生命”;2004年的主题是“关注妇女,抗击艾滋”;2005年的主题是“遏制艾滋履行承诺”,世界艾滋病运动(WAC)选择“遏制艾滋、信守承诺”为其2005到2010年的主题。

2006年12月1日是第十九个世界艾滋病日。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确定世界艾滋病的宣传主题仍然是“遏制艾滋,履行承诺”。主题强调了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承诺、共同参与,号召社会的各个方面都要行动起来,恪尽职守、履行承诺。2007年的宣传主题仍然是“遏制艾滋,履行承诺”。

人们将艾滋病的英文全称简写成人们所熟悉的“Aids”,其字面意义就是“援助”的意思。2008年的世界艾滋病日主题为“领导作用、增强力量和履行承诺”。这一主题将继续通过世界艾滋病日运动的口号“遏制艾滋,履行承诺”加以推广。

在2003年11月17日举行的仪式上,中国青少年基金会负责人徐永光说,作为“红丝带行动”的另一基本项目,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将在国家卫生部确定的100个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开展捐建“红丝带爱心岛”项目,动员社会各界捐建布置有标准展板的艾滋病知识宣传场所,培训基层艾滋病宣传员,使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达到国家卫生部确定的70%的目标。

在仪式上,国家卫生部特聘艾滋病宣传员、著名演员濮存昕在现场说:

捐5元钱向青少年赠送一册有关预防艾滋病知识的《读本》,就可能使这名青少年终生远离艾滋病厄运,捐两万元在一个乡镇建一个“红丝带爱心岛”,就可以使这个乡镇建起艾滋病的屏蔽墙,这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项目。

此后不久,中国与联合国人口基金会艾滋病合作项目“在农村中学开展艾滋病预防健康教育”分项目,也在中国人民大学宣布启动。

此项目将通过5个试验性的项目活动,重点探索如何有效地在中国农村地区开展以学校为基础的青少年艾滋病预防健康教育。教育部将在本项目基础上,为在全国学校系统更好的开展艾滋病预防健康教育探索经验、提供示范。

中国教育部相关负责人阎国华表示:

教育部已经对在中学开展艾滋病预防专题健康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艾滋病预防健康教育已经正式纳入学校的教学课程,此次项目的目的是要通过对规范化读本的开发和对适宜教学方法的实践,从施教者和受教者两个方面促进中国农村地区以学校为基础的青少年艾滋病预防健康教育。

中国商务部相关负责人赛国华介绍说:

此次项目以中国5个省人口相对集中的农村区县的10所中学为基础,选择项目点,项目的要求是到2005年项目结束时,至少90%的项目试点学校的学生和教师要掌握艾滋病传播的3种途径,预防艾滋病感染的3种保护措施,对待艾滋病患者的3种正确态度,以及正确理解艾滋病阳性对身体的影响。项目还对试点学校的教师、课程、教材提出了要求。

据中国疾控中心艾滋病项目负责人郭伟介绍说:

国家目前已经建立了由30多个部委组成的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协调会议制度,今年国家防治艾滋病工作重点之一是推行中国综合防治艾滋病100个示范区的项目,包括对目标人群开展艾滋病防治教育,青少年是重中之重。

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专家许文青介绍:

目前中国70%的人口在农村,80%的青少年在农村地区。此次项目的启动对中国农村地区青少年预防艾滋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谈到对青少年预防艾滋病教育时,中国健康教育所教授、国内最早研究艾滋病的专家朱琪也告诫人们,20年来,美国的数百万年轻人,相信对于性行为最重要的是“你采取保护措施了吗?”但是,正是这种“抵御艾滋病”的策略,使美国艾滋病的感染率飞速地增长,在美国,有些州青少年的感染率年年翻番。美国近年的研究证明,保险套的失败率高达31%。朱琪教授警告:

我们正在犯美国人犯过的同样错误,即高估了保险套的安全作用,而没有告诉青少年:人格教育和健康家庭教育是唯一的选择。

他说:

世界各国的社会调查研究者们得出了共同的结论:凡是性自由盛行,家庭震荡解体越严重的地方,青少年问题和各种社会弊端就越严重,艾滋病流行也越难于遏制;健康的家庭和健康的社会才是抵御艾滋病最坚固的堡垒。

从1993年起,美国开始重建家庭运动:美国国会通过设立作为重建家庭象征的父母节;纽约市政府废止在公立学校实施多年的避孕套教育,规定进行性纯洁教育;美国国会决定增加拨款,支持青少年性纯洁教育;举行性纯洁教育会议,配合国会通过为性纯洁教育巨额拨款的法案,讨论学校的课程设置。

在西方,尤其是美国,人们与艾滋病作了20年痛苦的斗争,终于有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艾滋病决不是单纯的医学问题,它还是一个由吸毒、性自由和家庭解体派生出来的社会问题。人们不能够靠医学知识来制止艾滋病的流行,要从社会教育上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第4章 国务院成立防治委员会

2004年2月26日,为切实加强对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领导,动员和组织各方面力量进一步做好防治工作,国务院决定成立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仪任主任,中央国家机关23个部门、单位和7个省、自治区有关负责人为成员。

在26日召开的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吴仪说:

要认真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对农民和城镇经济困难人群中的艾滋病患者实行免费抗病毒治疗;在艾滋病流行的重点地区实施免费、匿名血液检测,准确掌握疫情;对艾滋病患者的孤儿实行免费上学,地方政府负责有关费用;对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的孕妇实施免费艾滋病咨询、筛查和抗病毒药物治疗,减少母婴传播;将生活困难的艾滋病患者纳入政府救助范围,按国家有关规定给予必要的生活救济,并积极扶持有生产能力的艾滋病患者参加生产活动。

全面做好艾滋病防治工作,一要加大健康教育力度,通过在公共场所发放宣传品等多种形式,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使群众了解艾滋病传播途径,减少不必要的恐慌,努力消除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的歧视。

二要加强采供血机构管理,依法严厉打击非法采供血行为和“血头”、“血霸”,依法推进无偿献血。

三要进一步打击卖淫嫖娼、吸食注射毒品等违法犯罪行为,积极采取有效防范艾滋病传播的干预措施。

四要扎实搞好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积极推行以治疗和关怀为主要内容的社区综合防治工作。

五要进一步加大科研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力度,不断提高防治技术水平,争取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六要继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利用国债资金加强中西部地区疾病控制能力建设,实行集中采购提供抗病毒药物和部分检测试剂,加强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的监督检查,确保专款专用。

吴仪明确要求:各有关部门和各地区一定充分认识艾滋病防治工作的严峻形势和加强防治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对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加强领导,密切协作,明确任务,落实责任,扎扎实实地做好艾滋病防治工作,坚决遏制艾滋病在我国的传播和蔓延。

卫生部表示,我国将对所有自愿咨询检测艾滋病者实行免费,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

卫生部、财政部规定,所有参与自愿咨询检测服务的工作人员必须接受相应的培训。对于自愿接受检测的人员,咨询员要在检测前后为他们提供检测、预防和治疗等咨询服务,做好咨询和检测服务的保密工作,不得向无关人员泄露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呈阳性人员的任何个人资料。

4月16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又发布了《关于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管理工作的意见》,保证各地有效开展艾滋病病人的抗病毒治疗。

新华社受权播发的《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通知》中规定,要强制推广使用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做好一次性医疗、卫生用品用后毁形和有关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的消毒工作,以有效地防止艾滋病医源性传播。

“通知”还要求:

卫生部门动员会同红十字会等社会团体,动员全社会健康适龄人员积极参加无偿献血,提高无偿献血率;切实加强对采供血机构的管理,加大对非法采供血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依法严惩违法犯罪分子,坚决杜绝艾滋病经血液途径传播。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表示:

中国将为15个省、区的3万多名艾滋病病人提供艾滋病相关疾病免费诊治,首批将投入人民币900万元,对河北、安徽、河南、湖北和广东5省的2300名艾滋病病人进行中药治疗。

自2003至2007年,中央财政已累计拨付艾滋病防治专项资金38.1亿元,用于各地开展艾滋病宣传教育、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推广高危人群干预措施、加强中医中药治疗和实施血液安全管理等工作。

在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各级政府在防治艾滋病方面都有了积极的做法。全国各地以科学教育、立法保障、文化宣传多方面结合,引导人民全力抵抗艾滋侵略,追求健康生活。

2004年8月10日,“阳光下我们一起成长”首届关怀艾滋病致孤儿童夏令营于在北京开营。72名夏令营成员来自吉林、河南、四川、山西、云南五省的12个县市区,他们年龄最小的9岁,最大的16岁,都是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因为艾滋病死亡致孤、本人身体健康的儿童。

受吴仪的委托,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还看望了来北京参加首届关怀艾滋病致孤儿童夏令营的孤儿。

马晓伟代表吴仪向孩子们致以亲切的问候,并向他们赠送了书包文具等礼品。

马晓伟说,你们是祖国的花朵,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党和政府时刻关心着你们,全社会都在关心你们的生活、你们的成长。尽管你们每个人的家庭条件不一样,生活经历也不一样,但相信你们一定都同样体会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第5章 全国各地开展防治工作

2003年12月17日,河南省委召开常委会议,研究进一步做好艾滋病防治救助工作。

会议强调:

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从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出发,把艾滋病防治、救助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借鉴“非典”防治工作经验,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大对艾滋病防治、救助力度,不断取得防治、救助工作新成效。

会议要求加大对艾滋病发病人群的救治力度;要求进一步加强对艾滋病患者家庭的社会救助。同时,要大力改善疫情高发村的生活环境。有关地方党委、政府要负起责任,规划好、建设好艾滋病疫情高发村的供水、道路、学校、卫生室等公共设施,抓好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工作,为艾滋病人和艾滋病毒感染者提供医疗服务和关怀。

会议强调全省各有关部门要共同参与、密切协作,严厉打击非法采供血和吸毒、卖淫嫖娼等违法行为;巩固和完善无偿献血制度,加强医疗感染管理与控制;积极开展母婴阻断工作,有效预防二代传播,通过综合防治,从源头上控制艾滋病传播。

会议指出,做好艾滋病防治救助工作还须加强宣传、正确引导。反对歧视艾滋病人,支持社会力量参与艾滋病防治和救助工作,形成全社会关怀、理解和共同参与防治工作的良好氛围。

在会议后,河南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把解决好艾滋病患者及其家庭的救治救助问题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河南省成立了省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和省艾滋病防治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各级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履行职责,从各个角度开展防治工作。各市、县艾滋病防治工作领导机构积极开展工作,形成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密切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

在2003年的“世界艾滋病日”到来前夕,山西全省启动“红丝带行动”。

组织实施“红丝带行动”的山西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作为山西第一家防治艾滋病的公益机构,呼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向青少年,特别是农村贫困青少年捐赠预防艾滋病《读本》,同时,面向农村开展艾滋病防治宣传和资助“红丝带爱心岛”项目,保卫家园,建立起防艾屏蔽墙。

2004年4月,浙江经过7年努力,在全省建成了覆盖省、市、县的艾滋病三级检测网络。为浙江省防控艾滋病构筑了一道可靠的防线。

这三级检测网络包括:省确诊实验室、市筛查中心实验室和各县疾控部门及医院初筛实验室,总计162家筛查实验室。

这三级网络完成了艾滋病从初筛到确诊的严密而完整的网络,不仅覆盖了省、市两级,还将对高危人群、临床可疑病例的检测服务覆盖到县城。

浙江省是中国较早开展艾滋病实验室诊断工作的省份之一,早在1988年,就作为全国8个重点人群监测点,对艾滋病高危人群开展流行病学监测。

1995年,浙江省疾控中心设立了艾滋病抗体检测确诊实验室。1997年,浙江省开始开展艾滋病检测初筛实验室的评审验收。并每年举办检验人员的艾滋病检测专业知识的培训班,强化艾滋病检测意识和学习更新最新检测手段,为有效防控艾滋病在浙江的蔓延起到了积极作用。

与此同时,我国各地依据国务院的规定,还先后出台了各项艾滋病防治措施,举办各项活动,向公众宣传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普遍在人们心中筑起一道防卫艾滋病的长城。

第6章 实施国务院防治条例

2006年2月12日,国务院公布了温家宝总理签署的《艾滋病防治条例》,新华社受权播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57号《艾滋病防治条例》已经2006年1月18日国务院第122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6年3月1日起施行。

总理温家宝

二00六年一月二十九日

《艾滋病防治条例》是经有关部门组织专家用两年多的时间制定的。

“条例”规定了各级政府防治艾滋病的责任,并明确了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权利和义务。分为“总则”、“宣传教育”、“预防与控制”、“治疗与救助”、“保障措施”、“法律责任”、“附则”7章。

“条例”规定:

国家鼓励支持有关组织和个人参与艾滋病防治,政府部门不宣传防治艾滋病知识违反条例将受处罚,艾滋病防治知识将纳入大中学校有关课程,医疗单位不得因病人是艾滋病感染者或病人推诿治疗,本人不同意任何单位不可公开艾滋病感染者信息,艾滋病感染者、病人及家属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在《艾滋病防治条例》中,强调了鼓励和支持社会基层组织和公民团体在艾滋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

“条例”明确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在医疗机构的就医权利。指出医疗机构不得因就诊的病人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病人,推诿或者拒绝对其其他疾病进行治疗。

“条例”规定:

未经本人或者其监护人同意,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公开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的姓名、住址、工作单位、肖像、病史资料及其他可能推断出其具体身份的信息。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享有的婚姻、就业、就医、入学等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艾滋病性病组组长魏瓦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条例”的出台,表明中国政府充分认识到艾滋病防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体现了政府在这一问题上的重大承诺。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驻华办事处代表雷若舟也给了“条例”积极评价。

2006年,国务院还制定《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年)》,完成了“三个一”框架的建立,即制定了一个国家的防治规划,建立了国家统一的协调机制,建立了统一的艾滋病防治监督与评估体系;并全面落实各项防治措施,使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第7章 各级政府关怀艾滋儿童

2007年9月5日至8日,由国家防治艾滋病办公室、民政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河南省政府共同举办的“同在阳光下——受艾滋病影响儿童救助安置政策国际研讨会”在郑州召开。

这次研讨会,是为了响应联合国关于受艾滋病影响儿童问题进行多领域合作的倡议,介绍推广河南省救助安置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政策经验。

来自河南上蔡县的14岁的远亮,生活在“阳光家庭”中已经一年多了。三年前,父母因感染艾滋病双双去世带来的阴影如今正在悄悄淡去。现在,他有了一个可以谈心里话的新妈妈。

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专职副主任郝阳,在受艾滋病影响儿童救助安置政策国际研讨会上表示,目前中国政府正在采取多种措施救助包括艾滋孤儿在内的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

中国民政部部长李学举说:

目前在中国90%以上的艾滋孤儿得到家庭支持和上学支持,一些大龄儿童得到职业培训。为了解决艾滋病致孤儿童的生活、教育和医疗问题,民政部投入专项资金5000万元,重点资助河南、云南等受艾滋病影响儿童较多的省份。

在河南省,2800多名艾滋病致孤儿童有85%选择了由亲属家庭寄养,11%选择了入住专门养育艾滋病致孤儿童的机构“阳光家园”,还有4%生活在模拟家庭“阳光家庭”中。他们每人每月可以领到200元钱补助,看病不需要花一分钱。

在“阳光家庭”里,政府聘请有爱心的合法夫妻做艾滋孤儿的新妈妈、新爸爸。美国半边天基金会负责人珍妮·博文认为,这种养育模式更有利于孩子们的身心健康。

河南的28家“阳光家庭”中,“阳光妈妈”每月500元的津贴都是由半边天基金会提供的。据介绍,河南省将在民政部将和香港华懋集团的帮助下,新建117所这样的“阳光家庭”。

根据国家规定“所有艾滋病感染者家庭的儿童都免费入学,并鼓励亲属和社会收养艾滋病致孤儿童”,各级政府积极推广家庭寄养,改建或新建收养性服务机构。

民政部等15个部委和单位还出台了专项规定,为艾滋孤儿提供生活、教育、住房、就业等9个方面的优惠政策。

儿童艾滋病患者的治疗工作进展也比较顺利。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郝阳介绍说:

中国对每一个儿童艾滋病患者都免费实施抗病毒治疗。截至2007年5月底,儿童抗病毒治疗已经覆盖21个省区市108个县,累计治疗698名儿童,其中520名儿童服用儿童剂型药物。

中国从2002年开始进行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试点工作。截至2006年底,全国有260多万名孕产妇接受孕产期保健服务,其中约78%接受了艾滋病相关咨询,约74%的孕产妇接受了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部分地区的科研结果显示,母婴传播率减少了近60%。

据不完全统计,仅在2006年就有1.4万多名青少年投入艾滋病宣传教育中,面对面交流的青少年达20万人,320万名青少年通过网络覆盖。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办公室主任魏英瑛评价说:

中国在保护、救助受艾滋病影响儿童方面的工作富有成效。联合国儿基会与中国民政部开展了数十个项目的合作。河南等地方建立的长效机制是富有创造性的,希望这能成为其他国家制定政策框架的有益借鉴。

红色丝带:全国防治艾滋病工作全面启动 - 一 防治政策
目录

阅读本书,两步就够了......

第一步:下载掌阅iReader客户端

扫一扫

第二步:用掌阅客户端扫描二维码

扫一扫

不知道如何扫描?

×

正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