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形成决策 第1章 决定建立环渤海经济区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环渤海地区的开发、开放,将这一地区列为全国开放开发的重点区域之一。

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发出呼吁:“必须尽快实质性地启动环渤海经济圈的协调发展机制”。

政协委员向两会提交集体提案呼吁,环渤海经济区应加强统筹协调,实行政策共享,促进环渤海地区整体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1984年3月26日至4月6日,根据邓小平提议,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沿海部分城市召开座谈会,并作出决定,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作为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一个新重要步骤。

1986年5月26日至29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被称为我国北方“金项链”的丹东、大连、营口、盘锦、锦州、秦皇岛、唐山、天津、沧州、惠民、东营、潍坊、烟台、青岛等14个环渤海的市、地区,在天津市举行市长联席会,确定建立环渤海经济区,开展多方面、多层次、多种形式的经济联合,促进经济发展和繁荣。

环渤海地区是指环绕着渤海全部及黄海的部分沿岸地区所组成的广大经济区域。位于中国沿太平洋西岸的北部,是中国北部沿海的黄金海岸,在中国对外开放的沿海发展战略中,占重要地位。

环渤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及辽宁、河北、山西、山东和内蒙古中部地区,共5省(区)、两市。全区陆域面积达1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6亿人。环渤海地区共有城市157个,约占全国城市的四分之一,其中城区人口超百万的城市有13个。

5月26日,通过市长、专员联席会协议书和章程,确定市长、专员联席会是按照自愿、平等、互利的原则建立起来的一个区域性、开放型、松散式、推动经济联合的一种组织形式。

大会决定,联席会的主要任务是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从实际出发,按照“扬长避短、形式多样、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发展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城乡的横向经济联合,促进环渤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会议认为,环渤海的城市和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运输发达,有辽阔的内陆腹地,丰富的资源条件,雄厚的科技实力和比较强大的工业基础。

渤海是中国的内海,海域7.7万平方公里,是中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进入太平洋,走向世界的最佳对外通道,是欧亚大陆桥主要起点。

这种特殊的地缘优势,为环渤海区域经济的发展,开展国内外多领域的经济合作,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成为海内外客商新的投资热点地区。

与会者表示,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发展联合,成立一个以沿海城市为主体,以辽宁、河北、山东、北京、天津等省、市为依托,以东北、西北、华北为腹地,以5个经济技术开发区为“窗口”的环渤海经济区,必将开创这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国家经委副主任赵维臣当天在联席会上,强调在发展企业横向经济联合的同时,也要注意积极发展区域性横向联合。

赵维臣总结了关于横向经济联合的10个有利方面:

弥补国家计划缺口,保证生产稳步增长和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推动社会技术进步。搞活企业;疏通商品渠道,繁荣市场,丰富人民生活;促进老、少、边、穷地区的经济发展;利用沿海开放城市,联合对外,生产出口创汇产品,扩大经济技术交流;打破条块分割,促进企业组织结构的合理化;不同所有制形式的相互渗透,带来了企业所有制形式的新变化;联合促进了政府管理机构和管理职能的转变,使之逐步由直接管理为主向间接管理为主转变;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促进城乡商品经济协调发展。

同年8月,环渤海经济区各个城市和地区,正式结成了技术市场协作网。

这些城市和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技术经济实力雄厚,有着众多的院校、科研机构以及实力雄厚的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队伍。

各市、地决定,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实行技术共享、信息共有、成果共用、人才互聘,共同攻克技术难题,开展人才、技术的交流协作,大力繁荣区域经济。

环渤海地区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密集区,有资源和市场的比较优势。要积极发展企业联合,不失时机地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开放的市场体系等主要环节上取得突破,求得经济发展的更高速度和更高效益。

环渤海地区是中国科技力量最强大的地区,仅京、津两大直辖市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员就占全国的四分之一。

经济要发展,就必须充分利用本地区高科技人员集中的优势,进一步发展跨区域、跨国际的科工贸、科工农等多种形式的联合体,促进科技经济一体化。

环渤海地区是中国对外开放口岸最集中的地区,是最大的粮食、煤炭、原油等进出口物资中转基地。

为了加快沿海经济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本地区港口群的优势,扩大国内外经济联系,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尽快实现与国际市场对接。

在跨世纪的经济发展中,环渤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要依托这个地区中心城市功能的提高和完善,形成合理分工、优势互补,联合发展,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

1987年7月20日,在青岛举行的第二联席会上,进一步明确了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方向、经济联合的方针和工作重点。把“联合起来,振兴渤海、服务全国、走向世界”,作为环渤海地区经济联合的方针。

1988年10月20日,第三次联席会在大连举行,决定组建几个有竞争力的、较大的环渤海地区外向型企业集团;在环渤海地区港航运输协作网的基础上,组织联合客货运输船队,建立港航联合开发公司;积极与国家有关部门合作,联合集资或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建立环渤海地区盐业开发综合利用联合体。

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环渤海地区的开发、开放,将这一地区列为全国开放开发的重点区域之一。国家有关部门也正式确立了“环渤海经济区”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单独的区域规划。区域间的经济合作,横向联合,优势互补为环渤海地区开拓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1992年9月24日,联席会在秦皇岛通过了新的协议书和章程;通过了关于以市长、专员联席会的名义牵头开展对外环保合作的议案。

1993年10月13日,在东营举行的第五次联席会决定,围绕党的“十四大”提出的加速环渤海湾地区开放开发的战略,总结交流各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经验,探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区域联合协作的思路,进一步推动环渤海地区的区域合作和经济发展。

1994年11月23日,联席会在烟台围绕第五次联席会纪要执行情况总结一年来的工作;审议和听取了组建环发公司进展情况的汇报;通过申请参加联席会区域合作组织的新成员市;着重研究了下一届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

1995年8月27日,在太原的第七次联席大会一致通过关于设立环渤海人寿保险公司、环渤海企业合作促进会和联合组团到境外举办经贸洽谈与招商活动3个工作议案。

1997年11月6日,联席大会在天津修订了联席会协议书和联合办事处章程;通过了联合举办环渤海科技博览会、环渤海建材交易会和共同推进环渤海发展中心大厦建设招商的3个议案。

在世纪之交,国内外普遍看好环渤海地区。从总的发展趋势来看:世界经济发展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为环渤海地区更多地吸引资金和技术提供了机遇。

20世纪80年代,以深圳经济特区为龙头带动了珠江三角洲的崛起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一极。

20世纪90年代,以上海浦东新区为龙头带动了长江三角洲的蓬勃发展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二极。

进入21世纪,以天津滨海新区为龙头将带动整个环渤海区域的经济发展,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第三极。

一幅铺满整面大墙的电子地图显示整个渤海湾地区:

左面,是一片被海河、黄河等一条条母亲河蜿蜒引领着的辽阔大地,大地上都市和村庄不断变幻着色彩。右面,是蔚蓝色的大海和以一条条连续的圆弧勾勒出的渤海湾美丽线条。大海如一位站在春天里满面桃花、窈窕婀娜的神女,大地与河流则如被神女引领着的急欲腾飞的巨龙,面向海洋,面向未来……

2000年6月5日,联席大会在承德召开第九次会议,会议修订了联席会协议书和章程。通过了举办人才智力洽谈会、重视渤海环保,逐步实施禁磷工作、办好“环渤海区域经济信息网站”的工作议案。

2002年10月17日,联席大会在济南召开,大会通过了举办《碧海行动·环保论坛》、开展边境贸易合作,联手开拓国际市场、组建环渤海地区医院管理联席会的3个工作议案。

2004年9月1日,第十一次联席大会在丹东通过召开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研讨会、举办2005年环渤海科技博览会、成立环渤海地区旅游联合体的3项工作议案。

2006年4月17日,联席大会在天津召开,大会通过举办环渤海科技博览会、建立环渤海报业媒体合作组织、组建环渤海地区金融担保网络的3项重点工作议案。

2008年9月20日,在天津举行联席大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了成立环渤海区域环保合作、口岸合作、人才协作等3个合作组织、协作联盟的议案。

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的珠三角地区的城市群,9个城市经济总量占到了全国的9.9%;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城市群16个城市,它的生产总值已经占到全国的18.6%;以京津冀都市圈为中心的环渤海都市群10个城市,生产总值已经占到全国的10.3%。

三大经济区,三大城市群,南北呼应,多极发展,构成了中国经济活力充沛、面向世界的崭新格局。

渤海崛起:中国环渤海经济区建立 - 第一卷 形成决策 第1章 决定建立环渤海经济区
目录

阅读本书,两步就够了......

第一步:下载掌阅iReader客户端

扫一扫

第二步:用掌阅客户端扫描二维码

扫一扫

不知道如何扫描?

×

正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