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蕴儒学经典、历史著作、诸子百家等,形成了完整的文化思想脉络,将华夏文明的精华充分予以展示。近代以后,随着西学东渐,我们在呼吸外来新鲜空气的同时,也明确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流失。故而对东西方文化进行冷静思考,明确了传统文化不可动摇的根基地位。沿袭先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是可以弘扬中国民族特色文化,进而促进当下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的。

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之后,出世时,家道已衰落,是没落贵族的后裔。据说孟子的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他主要由母亲抚养成人。孟母很重视对孟子的教育,历史上广泛流传着“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的故事,足见其良苦用心。在母亲的精心教诲下,孟子度过了充实的少年时代。孟子长大成人后,曾“受业子思之门人”。子思是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孙子,是战国时期大名鼎鼎的儒学大师。因此,师从子思之门人,奠定了孟子对儒家学说的终身信仰。中年时期,孟子以儒学大师的身份游历各国达20年之久。他以推行王道政治为己任,曾到过齐、宋、滕、魏、鲁等多个国家。尽管孟子学派的影响很大,然而没人肯真正实行他的政治主张。晚年时期,孟子视“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自己的人生乐趣。

孔子曾经感叹没有人了解自己,实际上,孟子了解孔子并且“温故而知新”,把儒家思想发扬光大,从而成就一家之言。儒家总是教人直面对待人生,这不是天真的乐观主义,而是从“好学、深思、力行”中提炼出来的智者之言。孟子亦认为一切理想都是可以并且应该实现的。只有“真诚”了,你才能有力量。力量可以称为“向”,所指的正是“善”。善是人与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他期盼“平治天下”,并且自信地说:“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然而可惜的是,这种大智慧曾经受到各种曲解:第一,董仲舒向汉武帝献策,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第二,宋代学者一厢情愿地把孟子的“性善”说成“性本善”,使人性原本的活泼生机成为僵化而刻板的死水。

孟子被誉为亚圣是有一定道理的,他将孔子的思想发扬光大,构建了完整的体系,并有许多重要的思想创见。其著作《孟子》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也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许多激励人心、流传千古的至理名言亦源于《孟子》。古代学问大家韩愈有言:“求观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当代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也说:“三十岁后,我做人处世全靠孟子。”可见,不学习《孟子》将会蒙受无以弥补的损失。

但是,尽管历代注释孟子思想的著作数不胜数,然而真正适合当代人读的却少之又少。经过“文革”的“批林批孔”、“儒法斗争”各种理论的影响,当代人几乎对孟子的思想毫无所知。本书不像传统学者的传注那样过于重视训诂,而只是对广征博引地对孟子的思想进行阐述。意在为大家分享生机盎然的孟子大智慧,告诉在当下生活中,如何安定身心、面对困境,如何为人处事、奋发有为,做一个快乐而自信的人。但凡你有一点休闲的时间,又想真正认识孟子的思想,那么本书正好可以用得上。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编者水平所限,书稿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在此恳请各位同仁和读者批评指正,将不胜感激。

2011年8月

孟子全书 - 前言
目录

阅读本书,两步就够了......

第一步:下载掌阅iReader客户端

扫一扫

第二步:用掌阅客户端扫描二维码

扫一扫

不知道如何扫描?

×

正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