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赵佶

赵佶(1082—1135),即宋徽宗。公元1100—1125年在位。靖康二年(1127),被金人俘虏北去,死于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他政治上昏庸无能,生活上穷奢极侈,艺术上却多才多艺,书、画、词皆善。

宴山亭

北行见杏花

裁剪冰绡①,轻叠数重,淡著燕脂匀注②。新样靓妆③,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④。易得凋零⑤,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凭寄离恨重重⑥,者双燕何曾⑦,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⑧,和梦也新来不做⑨。

“注释”①冰绡:绡,生丝织成的薄绸。冰绡,洁白的生丝绸。唐王勃《七夕赋》:“引鸳杼兮割冰绡。”②著(zhuo灼):“着”的本字。附着、涂上的意思。燕脂:即“胭脂”。③靓(jing静)妆:以脂粉妆饰。④蕊珠宫:装饰有花蕊珠玉的宫殿,指仙境。⑤易得:容易。⑥凭寄:寄托。⑦者:即指示代词“这”。⑧无据:不足依凭;无所依据。⑨新来:近来。

“译文”仿佛是能工巧匠的杰作,用洁白透明的素丝裁剪而成。那轻盈的重重叠叠的花瓣,如同淡淡的胭脂色晕染均匀。新的式样,美的妆束,艳色灼灼,香气融融。蕊珠宫中的仙女,见到她也会羞愧得无地自容。可是那娇艳的花朵最容易凋落飘零,又有那么多凄风苦雨,无意的无情。这情景实在令人愁苦,不知经过几番暮春,院落中只剩下一片凄清。我被拘押着北行,凭谁来寄托这离恨重重?这双燕子,又怎能理解人的语言和心情?天遥地远,已走过了万水千山,又哪里知道故宫此时的情形?怎么能不思量,但也只有在梦里才能相逢。可又不知什么原因,近几天来连梦也不曾做了。

“赏析”此词为北宋徽宗皇帝在1127年覆国被掳往北方五国城,北行途中见杏花而托物兴感之作。

全词所写即李煜《虞美人》词:“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故国不堪回首”之意。上片摹写杏花以寄意。“裁剪”三句写杏花之花质冰洁如白绸剪裁,花瓣簇绽轻柔重叠,花色淡雅似胭脂匀染。“新样”三句则以拟人化手法将杏花比喻为“靓妆”新颖,艳香流融的美女,直令天界蕊珠宫仙女为之羞惭汗颜。这两层文辞传写出杏花的形俊神逸,淡雅而香艳之美。“易得”五句感叹杏花命运之凄凉:一叹杏花易开放亦易凋零;二叹暮春时无情风雨之摧残;三叹落花风雨弄得院落一片凄凉;四叹杏花之未来还将经受“几番春暮”之凄凉。四层转进,愈转愈深,愈深愈痛,而以“愁苦”二字深致哀感,以“杏花”意象隐喻词人自身命运,于惜花怜花之中寄托自惜自怜情意。下片写怀思故宫之离恨,亦是四层转进。一是欲借双燕寄托离恨,然而“双燕”不会人的言语,亦属徒然。二是身为敌囚,天遥地远,欲见故宫而不可得。三是思念故宫繁华,却只能在梦里归返故宫,虚幻无凭。四是新近竟连虚无凭据的梦也做不成。层层撇弃,层层落空,感叹伤怀,泣诉难堪,写出词人故国覆亡的幻灭与绝望。

全词托物咏怀,抒写故国沦亡之悲慨,幽咽委曲,伤感无奈,对故国沦亡无一句悔恨与反思,又显见其情虽真而骨力乏弱。

唐诗宋词元曲(第五卷)-李楠主编 - 第一章赵佶
目录

阅读本书,两步就够了......

第一步:下载掌阅iReader客户端

扫一扫

第二步:用掌阅客户端扫描二维码

扫一扫

不知道如何扫描?

×

正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