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静心,先要看破外相

不被外境干扰,靠的是智慧

《金刚经》的开头部分是这样描写的: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此地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金刚经》第一品《法会因由分》)

我曾经听佛这样说过:那时候,佛陀带领着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一起修行,他们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这座园子是舍卫国的长老给孤独施舍给佛陀的。这一天,到了吃饭时间,佛陀穿上袈裟,端着饭钵,赤足走进舍卫城里去乞食。在乞食之后他回到住处,用餐完毕便收拾起袈裟,将饭钵洗净,再用清水清洗双足,然后安静坦然地坐下。

这幅画面平常又简单,这段文字平实又凝练,但它分明传达给我们这样一种感受:越是简单平常的生活,越是能让心灵祥和安宁、平静安适;越是以一颗简单平常的心面对生活,越是能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呈现出的平静安适。

也许你会惊叹:伟大如佛陀者,每天的日常生活也只是这样吗?那他和我们普通人的生活,看来似乎没有什么两样啊。

其实,佛陀也是从平常人一路修行而得到觉悟,在世间解脱的。最初,他与我们本没有两样,和我们一样有着各种烦恼。但是他比普通人更愿意思考,他从生老病死的现象中思考,虽贵为太子,却能摈弃常人难以舍弃的财富地位进而参悟到无上甚深的真理。因为悟到了这些真理,佛陀成为世间最有智慧、活得最为安适自在的人。

佛陀经过多年苦修,参悟到无上的真理。他认为人们的心灵本来是纯净而无瑕的,人们的生命也能达到一个相对来说圆满、自在、喜悦的状态。可为何世人还会觉得生命苦难重重,身心疲惫呢?佛陀说,那是因为人们的心被“无明”困扰,因无明又生出贪嗔痴三毒,搅扰得人们内心不安、日夜不宁。人们的那颗心,随着外境的变化而变化。当遇到顺境时,人们便欢喜这顺境,并产生执着之心;当人们遇到逆境时,便会对这逆境生出极大的嗔恨。这颗心就这样反复变化着,让自己永远活在疲累之中。

有时候,我们还会把自己焦躁不安的情绪传染给别人。佛陀告诉我们,不论外境如何变化,我们也根本没必要恐惧、焦虑,因为一切事物本身就是因缘和合而成,都在不停的变化之中,而你的心若能安定,便可轻松应对一切,根本无须恐惧。

若是真能把心静下来,归拢到一处,我们也可以像佛陀那样,即便吃着简单的食物,穿着粗糙的衣服,一样能自得安乐。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快乐,这种感受平静祥和,给人以温暖和慈悲的力量。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咐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咐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金刚经》第二品《善现启请分》)

在佛陀为数众多的弟子中有一位须菩提长老,他从座位上站起来,袒露着右肩,右膝跪地,双手合十,十分恭敬地对佛陀说:“难得啊,世尊!您一向以慈悲为怀,护持、惦念着各位菩萨,嘱咐各位菩萨。现在,如果有一心向善的世间男女,发愿追求无上正等正觉,追求成就最高的佛道,请问世尊,他们应该如何长久地保持这个发心,让这发心长驻不退呢?他们又该如何降伏心头的妄念呢?”

佛陀对须菩提说:“你的问题问得很好!须菩提,就如你所说的那样,如来总是护持、惦念各位菩萨,总是嘱咐各位菩萨。现在,你仔细听我来讲,我将告诉你,那些一心向善、发愿成就最高佛道的男子女人应该如何护持求道之心,又应该如何降伏心头的妄念。”

须菩提回答:“好的,世尊!您能做出教诲,我们心里很是欢喜,我们愿意聆听您的教诲!”

在这段简短的对话里,佛陀的慈悲平和、须菩提的恭敬精进,都跃然于我们眼前。我们读着这样的文字,心里也觉得舒坦起来,继而心量大开,顿感心头烦恼减少,这就是《金刚经》的神奇之处——仅仅是几句经文,也能让我们烦乱的心趋向宁静、安然。

在当前这个充满竞争的快节奏社会,人们的心头总是充满各种抱怨、焦虑和恐惧,而社会上也是戾气横行,难以让人安乐。人人都喊着“心里很累”,人人却又都在拼命地追求财富和地位。在传统观念里,人们都认为女性可以活得很轻松,但恰恰却是女性更累心、更烦躁、更不安。这个时代的女性普遍都追求经济上的独立,渴望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其实,这是一件好事。但我们追求成功、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与静心修心并不冲突。而且,在静心修心之后,反而对自己的生活和事业更有帮助,这种帮助也许并不是体现在让你年薪翻倍,让你获得异性更多的爱,而是体现在生命状态的整体提升上。

这也是为何在本章节一开篇,我便先描述出《金刚经》第一品中的场景。我想告诉广大女性朋友的就是:生活中发生的一切都是平常的,但这平常的生活也能给我们带来安乐。我们不要把生活中的琐碎太过当真,也不要因为生活中的琐事而自生烦恼。

也许你会觉得好笑:很多事情明明就发生在眼前,还有何真与不真的分别?

《金刚经》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正因为一切外相外境都是虚妄的,所以,无论是好境遇还是坏境遇,是顺境还是逆缘,终将有过去的时候,它们不会伴随我们一生。当我们身在顺境之中时无须得意,在面对逆缘时自然也不必惶恐。生活中的一切,都也只是暂时的存在,如此而已。有智慧的人不会轻易被外境干扰到自己,有智慧的女人,总能在纷扰变化的世间自在而无牵绊地生活着。

《金刚经》告诉女人的第一个静心智慧便是:外境随时变化,本来无须挂牵;若能安心一处,处处都得顺遂。

对于大多数女人们而言,她们天生缺乏安全感,所以也害怕生命中出现的各种变化,因为她们担心自己无力承担外境变化所带来的种种后果。《金刚经》告诉我们,这世间万物,哪里有永远不变化的呢?

相爱时,恋人说“我会爱你一万年”。相信多数女性都只会心生感动而不会太过当真——因为我们知道人的寿命也不过百年,爱情再坚牢,也不会有万年之久,即便爱情能有万年之久,可我们的身体早已腐朽。能这样去想,这就是一种智慧。但可惜的是,很多女人在这个问题上能看明白,但对生活中别的事情却看不明白,这种智慧却没能延伸到现实生活里其他的方方面面之中,着实很可惜!譬如有位女子与爱人正处于热恋状态,在她看来,这整个人生都将变得充满浪漫色彩。可是,这甜蜜的爱情生活没维持多久,她就遭到爱人背叛的惨况。在失恋之后她便顿觉人生中再无幸福可言,乃至天地之间都觉得充满痛苦,从此心头烦恼苦痛常相伴,没有一天心能安宁。所以说,我们还需要一种大智慧,能让我们把人生中的各种事相、各种境遇都看得通透。

爱情的变化还只是外境变化中的一种,而自己那快乐或痛苦的感受,实在与他人、与外境没有什么必然联系。你的悲喜情绪,也只是因为对外境的依赖和执着,不如就这样观察外境,告诉自己:既然一切人事物都有生灭变化,都在分秒之中变化无尽,那一切人事物自然是无法依靠的,既然无法依靠,又何必执着?

如此去观察我们周遭的一切,原本紧闭的心便豁然洞开,原本心头堆满的烦恼也会豁然释放。这个时候,你的心应该能静下来了。

能于日常生活中观察到万事万物的迁变易逝,这便是《金刚经》告诉我们的人生大智慧。女性们若是将此种智慧运用在工作、生活、爱情之中,还怕有什么会捆绑住自己那灵妙安适的心吗?因为你无所执着,所以你的心头也无所挂碍,你的心自然是平静安适的。

“静心禅语”

看得破,方能放得开;

看通透,才得真自在!

心上不执着,无所挂碍无恐惧;

保持随缘心,烦恼焦虑全放下。

生活中,处处是道场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金刚经》第三品《大乘正宗分》)

佛陀对须菩提说:“各位大菩萨,应当这样降伏迷妄之心:一切有生命的存在,不论是卵生的、胎生的,还是湿生的、化生的,也不论是有形质的还是没有形质的,有心识活动的还是没有心识活动的,以及既非有心识活动又非有心识活动的,这所有的生命体,我都要使他们达到寂静安乐的涅盘境界,让他们得到彻底的解脱。如此这般度脱了无量无数的众生,但实质上,又没有什么众生得到了度脱。为什么呢?须菩提,如果菩萨心中有了自我相状、他人相状、众生相状、生命存在的时间相状,那么就不能成为菩萨了。”

佛陀这就开始给须菩提和其他大比丘说法了。他们不是在庙宇,也不是在圣坛,而是在一处园子里。佛陀说法,没有固定的场所,也不是在多么特殊的建筑里,这也是在告诉我们,生活中的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可以成为我们修行、安心的道场。

我们活在世间,总得劳作奔忙来维持生活,即便身为女人,可以选择做家庭主妇,不必终日在外奔忙,可到底还是每天都为家庭、为亲人操劳。但是,如果以《金刚经》教授给我们女人的静心智慧来指导生活,那么即便身在劳作和忙碌之中,我们的内心也会时刻充满喜悦、自在,而绝不会是烦恼、焦虑和恐惧。内心的平静安乐反映到容貌上来,自然会给人一种难以言表的美感,这是任何化妆品和时髦服装都不能带来的效果。

有些女性朋友可能会觉得我这话有夸大的成分,因为她们觉得仅仅依靠这么一部经书就能解决掉生活中的各种问题,那简直是太难以置信了!

在这里,我要说明的是,《金刚经》虽然为我们指明了一条让心灵解脱、安适的道路,可我们到底还是要经由自己的实践才能得到内心的安然平静,不把修行落实在生活里,任凭是多么好的方法,也不会给我们的生命状态带来任何改观。

说到这里,我们便不得不提一句,若要真修行,若要真静心,那么便该明了,生活中处处是道场,时时都是修行时。我们不要妄想靠着一两部经书就一定能在短时间内释放掉内心的全部烦恼,因为释放烦恼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修行过程。不过,若是你压根儿就不读经书、不修行,那内心的烦恼绝对会愈加深重从而更加难以解脱、难以静心。

譬如我们都希望自己成为被人包容、受人喜欢的女性。有些女性认为,只要外貌美丽就好,有些女性觉得,内在品质更重要。其实,这涉及的是一个“自我改变”的过程。我们总是害怕出现“变化”,可如果这变化能让自己过得更幸福、更有意义,又何来害怕之说呢?虽然,外境的变化我们无法掌控,但我们内心的变化却是自己可以把握的啊。比如修行,这就是生命个体的自我内在变化。

“修行”二字听来似乎和我们的现实人生距离很远,但我们放眼看看自己的生活,再审视一下自己的生命便会发现,修行贯穿着我们生命的每一天。我们在单位里,在家庭里,和在道场上有什么不同呢?

在单位里,我们不明白如何抵挡外界的干扰,有时候因为工作压力大,我们不是怨天尤人,就是到处发脾气。在家庭里,我们因为生活琐事而与家人生气,闹不愉快。虽然《金刚经》不会告诉我们,如何处理好职场上的各种问题,如何处理好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但是,它却在当下提升了我们的生命境界,使我们的心不受外境的干扰和束缚。以一颗灵活的心、包容的心、随和的心去面对问题,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也许,在以往的人生中,你事业上取得了成功。但你却把“成功”当作了人生的全部,除此之外,你再看不到人生中的其他乐趣,再没有对其他事物的追求。于是,这“成功”便成为你心头的执着,它绑缚了你的心,而原本你的心应该是自由而自为的。尽管你在事业上很出色,令他人羡慕,但你还是对人生有一种无所适从感,而你的心也处在一种空虚、不满足的状态之中。

如果,你从前在事业上或家庭生活、情感生活等方面经受过挫折失败,现在你时刻都执迷着“失败”,你就和那执着“成功”的女性一样,感受不到生命的喜悦和自在。

既然生活中处处是道场,那么这“成功”和“失败”等种种感受自然也是我们修行的所在。若是从《金刚经》的角度来看,人生根本不存在得到与失去、成功或失败。因为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外相,把那变动不居的外相当作真实的存在,这可不是智慧的做法。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金刚经》第四品《妙行无住分》)

“须菩提,菩萨布施的时候,对于一切都应该没有执着。他不执着于形色而做布施,也不执着于声音、香气、味道、触觉、意识而布施。须菩提,菩萨就应该这样不执着于外相而做布施。为什么呢?因为菩萨如果不执着于各种相状而修行布施,那么他获得的福德就是不可思议和无法估量的。须菩提,你觉得如何?东方的空间是可以想象并度量的吗?”

“不是这样的,世尊!”

“须菩提,那么南方、西方、北方、东南、东北、西北以及上下方的空间,是可以想象并度量的吗?”

“不是这样的,世尊!”

“须菩提,菩萨不执着于外相而做布施的福德,和这十方虚空同样不可思议、无可度量。须菩提,菩萨就应该是这样不执着诸相,自然就不会生起妄念,真正安住在清静的菩提本心之中。”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金刚经》第五品《如理实见分》)

“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可以根据如来的身体相状来认识如来的真实本性吗?”

“不可以,世尊!不可以根据如来的身体相状去认识如来的真实本性。为什么呢?因为如来所说的具足相好的身体相状,并不是真实存在的相状。”

佛陀告诉须菩提:“一切的现象,都是虚妄的,不真实的,如果你能观照到世间诸相的这种虚妄不实性,那么你就能证见如来了。”

在这里,佛陀为我们开示了一个无上的真理:不执着于外相,就不会生起妄念,妄念不生,我们的心自然就不会生出焦虑、恐惧和担忧等种种烦恼。而且这个外相,本来就是随时变化着的,所以才说它是虚妄的、不真实的。

曾经有位女性朋友说她的心中总是充满了恐惧。她害怕失败、担心生病,只要一想到工作上和情感上的变化,她的内心就充满了焦虑和恐惧。她说自己无法保持一种清醒的觉知,而且很容易在生活中迷失自己。

很多女人都缺乏一种对人生真相的洞察力。这种洞察力其实人人皆可具备。如何具备?那便是将自己放在生活中修行。与爱人的争吵、与同事的矛盾,诸如许多这种琐事,都可以成为我们修行的机缘——别看不起生活中的小事儿,对于女人来说,能让我们烦恼的是小事儿,能让我们觉悟顿生、保持一种洞察力的也正是这些小事儿。正所谓“修行事中无大小”,说的便是这个道理。

当我们奔走于职场上时,当我们忙着家务劳动时,如果我们的内心生起了一丝烦乱,那么我们就该先停下手里的那些事,问问自己,是什么让自己心烦、心乱?是什么让自己焦虑不安?你觉得是外部环境不好,比如某个效率低下的同事拖了你的后腿,或者是家人不注意,把你刚刚拖干净的地板又给踩脏。但是《金刚经》告诉你,让你不高兴、焦虑、恐惧、不安的真正原因是你,而不是别人。

就拿刚才提到过的那位特别惧怕发生变化的女士来说吧,她在读了《金刚经》之后,生起了无上的信心,她坚信《金刚经》的智慧能够帮助她静心,于是就开始这样对治自己的恐惧情绪。

每当她身边出现各种突发情况、让她烦乱不安时,她就告诉自己,现在的这些变化都有着各自的内因外缘,仅仅是自己恐惧就能阻止变化吗?不能!那还恐惧什么,焦虑什么?当然,这是她做出心理调适的第一步。下面,她就会想到《金刚经》里佛陀说的那句话“是实相者,即是非相”。这便说的是“空性”的道理啊!万物皆变,所以才说是万法是“空”。既然是空,我们又何必与那本属空无的人事物较劲儿呢?

如此去想,那颗原本被焦虑不安缠裹的心便豁然开朗起来!这位朋友说她刚开始还心存疑惑,因为她并不觉得这个办法能对治自己的焦虑和恐惧。但是,她把自己的对治方法落实到现实生活中之后,再过了一段时间才猛然发觉,自己的内心果然要比以前更安宁了!以往的她,每每遇到生活中、工作中的一些变动马上就会坐立不安,甚至吃不下、睡不安。可这么一颗烦乱的心,最终还是被《金刚经》中所阐述的空性智慧给医治好了。她说现在她不觉得人生中的变化有什么可怕的,从另一个角度去想,变化即是新生啊!没有变化,那我们的人生岂不是死水一潭了?

我们应该用一种智慧的眼光去看待自己身边的变化。因为就连我们自己的心,我们都把握不住,又何必想要掌控外境的变化呢?既然我们无力把握,倒不如淡然一些,随变化去吧,这样反而能让自心的烦恼减少。

当然,有了这种正向的心念还不够,我们还要将它们落实到实际生活中。工作的压力算什么?生活上的繁忙算什么?佛陀的修行还不也是在现实人生之中嘛。我们看看那些佛教故事里的描述,便可知道佛陀每天的日常生活与我们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差异。他也要吃饭,也要找地方住,当他困倦时,也会倒下休息。

可是,佛陀的日常生活和我们又有着极大的不同。他的心,安放在一个纯净安宁的状态之中。外境的变化丝毫干扰不到他,他本然而自在地活着,比我们大多数人要快乐得多。

再转而看看我们大多数人,我们完全沦为了生存的奴隶,我们在生存,而不是在“生活”。生活其实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如果,我们能像佛陀那样知足淡然,保持着清醒和警觉,保持着对所有一切众生的终极关怀,保持着对人生最高解脱境界的追求,那么我们的生活才能真正发生变化,有所起色。安住于这个生活状态下的女人才算是最有智慧、最有魅力的!

“静心禅语”

真正的自由,来自于心灵的觉醒;

真正的幸福,源自于不执和慈悲。

正向的心念,能带给女人心上的安宁;

淡然且淡泊,此心不为名利物欲牵绊。

所谓修行:专心做好眼前的事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金刚经》第六品《正信希有分》)

须菩提对佛陀说:“世尊!世间那许多众生,听到您的这些教诲,能够生起坚定无比的信心吗?”

佛陀告诉须菩提:“千万不要这样说!在如来灭度之后的第五个五百年,会出现持守戒律、修福积德之人,能从我所讲的这些章句中生起真实坚定的信心。像这样的人,不只曾经在一佛、二佛、三佛、四佛、五佛那里种下了善根,而且在遥远的过去,在无量千万佛的所在处种下了深厚的善根。所以,一旦闻听我所讲的这些章句,就会在一念之间生起坚定不退的信心。须菩提,我完全能知道,也完全能看到,这些众生将得到无边无量的福德。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善根众生,不再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者相的分别妄执,同时也没有了法相和非法相的分别妄执着。这是什么缘故呢?如果这些善根众生在心念上还是执取于各种相状,那么依然会执着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者相的分别,如果这些善根众生对于存在的相状做出‘有’的判断,那么也会执着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者相了。但是,如果他们对存在的相状做出‘无’的判断,那也会执着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者相。所以说,不要执着于存在的相状,也不要执着于空无这样的念头。正因为如此,我才经常告诫众位比丘,如来所说的法,就好比我用那船筏渡你们一样,渡过了河,到了彼岸,那么船筏就应该舍弃。连佛法都要舍弃掉,更何况是那些迷妄颠倒的念头呢?”

从这里开始,佛陀为我们演说修行的最高境界“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实在有些“无为而为”的意味。

“修行”二字说来容易做来难,不论如何给它下定义,说到底,修行就是专心做好我们眼前的事。之前发生的种种都已经过去,不论你是怨恨还是追悔,都已经没有任何意义;未来的事,极少有人能预料得到,我们更无须为此而烦恼。所以,安住在当下,收拾好自己的心,专心做好眼前的事,这便是让自己不散乱、不焦躁、不生恐惧的最好办法,这也是最实在的修行。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将心安静下来,也不是所有的女性都能“专心”去忙当下的事情。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女性,她们每天都在忙,处理着各种事务,但却能忙而不乱,始终保持着喜悦的心情,自己的生命活力也丝毫没有受到琐碎事务的影响。而有些女性,她们即便不忙于处理事情,什么都不做,依然是一副焦虑不宁、惴惴不安的样子。若问起她们担忧的是什么,答案还真是五花八门,有人担心爱人出轨,有人担心升职加薪的问题,甚至有些女性仅仅是因为某件得不到的物品而不开心、不欢喜。她们不仅为当下的、眼前的事情而焦虑、担忧,还要为以后的甚至不存在的事情焦虑担忧。如此一来,她们的内心又如何能保持一个安宁平静的状态呢?心一乱,烦恼生;烦恼生,人生境遇便有了大不同。

一切让你心生烦恼的念头皆是妄想杂念,修行便是打掉这些妄想杂念,打掉这些烦恼。对于一个沉浸在当下时刻、沉浸在当下事件之中的女人来说,她不会分心去想自己的爱人是否出轨,自己升职加薪是否有望,甚至也不去想那些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她们呈现出的那种安详宁静,正是因为她们的心思很单纯。这样的女人,她们自心之中就很难生出妄想杂念来,她们也极少会受到烦恼的搅扰。

烦恼都是自找的,此话极恰!作为一名女性,当你眼中心里只有当下这个时刻的时候,你会顿觉世间真的没有任何事情可以让自己恐惧或忧虑。这样的定力不是别人“赐予”你的,而是你自己觉悟的结果。而觉悟的缘起,则是《金刚经》中所说的“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

人的心灵,本应该是活泼的,富于创造力的。特别是女性,女人的心更应该是灵明的,而做一个无所拘牵、心灵自由的女子,这是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

《金刚经》里的那句经文分明就是在告诉我们,想做一个心灵活泼、无所拘牵的女子吗?那就不要把自己原本自由活泼的心滞留在任何物质之上,不要让它滞留于声音、气味、味道、感触和任何存在或道理上,也不要让它滞留在某一种情感或感觉上。菩萨为何能自在自为?佛陀的心为何能圆融无碍?就因为他们有一颗对一切都不执着的心。这颗活泼自在的心,既不滞留在好的事物上,也不滞留在坏的事物上。在这颗心上,从无好坏的分别,自然也不会有悲喜烦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金刚经》第七品《无得无说分》)

“须菩提,你意下如何?如来已经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了吗?如来真的说过什么教法吗?”

须菩提说:“如果按照我理解的佛所说的道理,并没有什么固定的法可以叫做无上正等正觉,也没有什么固定的法是如来所宣讲的。为何这样说呢?因为如来所说的法,都是不可执取的,也是不可言说的,这些既不能说是法,也不能说不是法。为什么呢?因为一切得到觉悟的圣贤,他们所证悟的都是无有生灭的境界,只是证悟的程度有或深或浅的差别而已。”

对一切都不生起执着和贪爱,将身心全然地安住于当下,这需要我们时刻保持着一种心灵的觉醒和洞察力——一切无有定法。随时随地保持着内心警醒的女性,无论在什么时候,她都能从容应对生活中的各种事务,因为她清楚地知道,唯有眼下的事情才最真实,所以才能心无旁骛地处理事情,不会对与当下无关的任何事、任何人费心思。所以说,这样的女性也是智慧的,她们更容易安住于平和宁静的心理状态之中。

也许你要问:“如何做才算是不生起执着和贪爱?那些修行者、开悟者是如何做到的?”我想,我们可以从一则禅宗故事里一窥究竟。

古时候有个叫庞蕴的人,他年轻时看到身边的人都在追名逐利,觉得这些人活得这么疲惫,真是想不开。于是他就来到石头禅师那里,问道:“禅师啊,哪种人不会被世间万法束缚自心呢?这种人真的存在吗?”

石头禅师只是微微笑着,什么都不说。

庞蕴虽然觉得石头禅师的举动颇有深意,但他还是想不明白这其中的道理。所以过了不久又去找道一禅师请教了同样的问题。

道一禅师和石头禅师一样,都是一言不发,脸上挂着微笑,静默地看着庞蕴。

庞蕴此时倒是似乎领悟到了两位禅师的苦心。他还写了一首禅偈:“十方同豪会,个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

心空即是法空。若是心在万物万法之中都不做滞碍,万物万法又怎么能干扰到空无状态中的心呢?

用这种无挂碍、无牵绊的心去处理眼前的事,这是一种修行;把全部心思都放在眼下的事物上,不去琢磨那过去的念头、过去的事,也不琢磨未来的事,这也是一种修行。

修行的方式和途径有很多种,而修行的目的都只有一个,那便是让自己随时随地能保持内心的清明、安宁,保持生命的觉醒状态。这种状态下,世间便没有什么能够成为我们的障碍,因为我们体悟到了空性智慧,任何人、事、物在我们看来都具有这种“空”的属性,在空性智慧的觉照下,我们内心的恐惧、担忧、焦虑等烦恼便一起瓦解掉了。

也许,觉悟这个空性智慧需要花上我们很长一段时间,甚至是一生的时间。但是,我们可以先把未来的事情放一放,而关注眼下的修行——做好当下的事,让自己的身心全然地处在当下。我们不要总想着晚上约会时穿什么、吃什么,也不要去想明天的工作报表如何填写,下班时如果正赶上交通拥堵该怎么办,等等。这些问题,并不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什么新的起色,反而会让我们越来越烦乱。我们在自己臆想出的各种场景里忽而欢喜忽而悲伤,甚至不能安心做好眼下的事情。

身边有不少女性朋友就是这样——当然,以前的我也是这样。我们很难把自己的心念安放在当下。我们期待着遇到一个十分理想的异性朋友,我们期待赶快领薪水然后去买最时髦的衣服,因为我们穿着这些衣服时会觉得自己能成为全世界的焦点,我们期待着浪漫甜蜜的约会,在与对方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时,我们也许还会皱起眉头,很矫情地说:“我现在还不想结婚,我不喜欢婚后那种捆绑式的生活。”虽然嘴上这样说,但我们心里充满了各种矛盾,既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好而失去一个可心的伴侣,也担心以后的日子里对方会不会一如既往地对自己那么好。

我们先是对未来的生活设定了各种期待,你期待能收获美满的爱情、你期待能得到上司的垂青,这些期待不能说都是错误的,但心上一生起执着,便生出了绑缚自己的绳索。在期待落空之后,我们的心也渐渐地沉重起来。于是曾经的期待变成了当下的煎熬,在期待中,还伴随着烦恼。未来是个什么模样我们谁也说不好,但我们在最为真实的当下里却品尝到了不安和焦虑的苦头。

其实,我们倒也不必像庞蕴那样体悟到“空无”状态中的心灵是个什么样子。因为这个过程对于现代人来说显得太过耗时——当然,如果有谁真能体悟到心灵的空无状态,并领会那“空”的智慧,一定能将自己的生命状态提升到另一个新的层面。有了这样的提升,不仅整个人生与以往的那种混乱彻底说再见,而且以后的人生更是会过得精彩异常。

我们需要的是一种让自己于忙碌杂乱中也能安定心灵的方法。我们诵读《金刚经》,并把《金刚经》中所蕴涵的佛法智慧应用在世间生活里,也是为了宁心静心。世人都说“女子心量小”,可佛陀却告诉我们,一旦心量打开,在心上生起觉悟,一切众生皆可自我解脱。

在解脱之前要做的功课,便是先“空掉自己”:过去的一切经验,空掉;过去的所有经历,空掉;世俗的善恶评判,空掉;心头的好恶分别,空掉。

以一颗空掉的心,去应对那眼下的事、当前的事,这时的你必然是满心欢喜地置身在工作中,却不会在心上充满压力和烦恼。

“静心禅语”

无生无灭的境界,源自于无我之心;

自在自为的生活,是因为心无挂碍。

一旦心量洞开,人生中无处不精彩;

心灵上的缠缚,要靠般若智慧解开。

断妄想、破妄相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我们这今生今世百十年也只不过是一个很短的片段,短到只是那么一瞬间而已。但是,这百十年的人生对我们而言却是意义重大。在我们看来,这一生一世才是最真实、最确定的,纵然有前生后世,可到底今生今世才是我们更应该把握住的。

其实,我们不妨就把那前生后世当作是存在的吧,因为这样去想的话,我们就可以把心胸放开,放长远地去看,不论是前生还是今世,它们都是平等的。我们如今所做的事业是暂时的,我们爱的那个人也是如此。不论今生是贫富还是贵贱,一样都是暂时性的存在。如此去想,你还会对物质产生执着吗?你不执着,当下一刻心灵便从以往的桎梏中解脱出来。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金刚经》第八品《依法出生分》)

“须菩提,在你看来,如果有人用能够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种珍宝,全部都用来布施,你觉得这个人因此获得的福德多不多呢?”

须菩提回答:“很多,世尊!为何这么说呢?因为这种世俗层面所说的福德,其实它们并非是根本上的福德,在世俗意义上,如来才说这福德很多。”

“如果有人,能够信守这部经书,哪怕只是奉持其中的四句佛偈,并向他人宣说,那么这个人所得的福德果报,就比之前的那位要多得多。为什么呢?须菩提,因为所有的佛以及他们所具有的无上正等正觉法,都是从这部经书中发源。须菩提,所谓的佛法不过是一种方便法门,从根本上来说,其实并不存在绝对的佛法。”

《金刚经》五千余言,其实所讲的道理无非是让我们识破世间万事万物的“相”,打破心头妄念,熄灭心中烦恼。要想生活得自在安乐,不仅要从外部破除那个“相”,而且更要把内心的“妄念”给断除掉。如此,才能真正达至一种静心的状态,我们的生活才能真正地有所改变。

那么,《金刚经》是如何教给女性“破相”(破除外相,斩断烦恼)的智慧呢?

在《金刚经》里佛陀告诉须菩提,发无上正等正觉菩提心的人,要想降伏自己的妄心,就要先从破除“四相”开始,在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过多次了,因为破除对外相的执迷,这对我们来说真的很重要,这不仅需要对空性智慧有所领悟,而且还要有持之以恒、磨炼心性的意志。

这四相便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菩萨在度化众生的时候,内心没有对这四种相状的执着念头,他们的心头自然也不会有什么烦恼生起。执着了“我相”,便生出对自己的执着,认为世上一切都该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唯有自己才是那真正度众生的人;执着了“人相”,便有了对“自己”与“他人”的分别,因为这样的分别,就会减少了那份慈悲和宽容;执着了“众生相”,就会在内心生起对众生贵贱高低的分别,这样就会产生傲慢的心理;执着了“寿者相”,就会产生希望通过救度众生而延长自身寿命、增加福德的想法,这其实是把原本无限的生命力和创造力降低到一个有限的程度。

所以,佛陀才一再告诉须菩提,要破除掉这四相,才算是真正地证悟到无上正等正觉。

有些女人,她们心头的妄想实在很多,因此控制欲也很强,烦恼随之增多,便难以静心安心地生活。她们恨不得天天都让爱人在她们的视线范围内活动,如果爱人一旦走出她们的视线,她们便会认为对方做了什么对不起自己的事情;她们也见不得有人背着她们交谈,她们总觉得那些人做出如此行为,一定对自己心怀不满,于是她看到那些人总是要摆出一副脸色来。

其实这些事情都是这些女人自己臆想出来的。这些臆想出来的画面却比现实生活更使她们身心烦乱。看看这多可笑啊!明明是不存在的事情,明明是自己想象出的画面,竟然能把自己搞得如此这般的心烦意乱。末了,为了安抚焦灼不安的心灵,还要到处找大师求教“安顿心灵的法则”。这难道不是一种颠倒的生活吗?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金刚经》第九品《一相无相分》)

“须菩提,你意下如何?你认为证得须陀洹果位的修行者,是否可以自认为已经证得须陀洹果位?”

须菩提说:“不可以,世尊!为什么呢?须陀洹的意思是入流,但实际上却没有什么可入的,不执着于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法界,因此才可以称作是须陀洹。”

“须菩提,你意下如何?你认为证得斯陀含果位的修行者,是否可以自认为已经证得了斯陀含果位?”

须菩提说:“不可以,世尊!为什么呢?斯陀含的意思是一往来,但实际上又是无所往来的。心中没有了往来与否的分别,所以才能叫做斯陀含。”

“须菩提,你意下如何?你认为证得阿那含果位的修行者,是否可以自认为已经证得了阿那含果位?”

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以,世尊!为什么呢?阿那含的意思是不来,但实际上又是无所不来的,心中没有来与不来的分别,所以才能叫做阿那含。”

佛陀继续问:“须菩提,你意下如何?你认为证得阿罗汉果位的修行者,是否可以自认为已经证得了阿罗汉的果位?”

须菩提说:“不可以,世尊!为什么呢?因为实际上没有什么法叫做阿罗汉。如果阿罗汉产生‘我已经证得阿罗汉果位’的想法,那么就会黏着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者相这些外相了。世尊,佛说我已经达到了寂然平等的无诤三昧境界,是修行最高的人,是彻底断绝了欲念的阿罗汉。但我自己不会认为自己已经证得了这样的境界,如果我自认为证得了阿罗汉果位,世尊就不会说我是处于寂静、乐于清静修行的阿罗汉了。正是因为须菩提已经彻底舍弃了分别执着的种种念头,也不执着于自己的一切功德,所以才把须菩提称作是乐于在寂静处的修行者。”

我们天天都在向别人求教“安心的法则”,但我们却忘记了自己脑中的妄念才是制造出混乱人生的“罪魁祸首”。我们始终达不到须菩提长老那样的修行境界——已经证得了阿罗汉果位,依然还能不执着于这个果位。可是,须菩提的这个果位也是他自己安心修行才证得的啊,而不是别的什么神灵“赐予”他的。

写到这里,我忽而想起一则禅宗故事,想必许多朋友也曾读过它吧。

在古时候,有位年轻僧人名叫慧可,他为了能得到菩提达摩的真传而在雪地里站立了好几天。这位僧人为了证明自己求道的决心,还挥刀砍断了一条手臂。菩提达摩终于被其感动,便问他有哪些困惑要解除。

慧可便说:“弟子我内心着实烦乱,日夜不宁,希望您能慈悲我,帮弟子安定这颗心。”

“哦?那你就把这不安的心拿出来给我,我现在就让它变得安稳。”菩提达摩如是说道。

慧可当时是怎么想的,我们现代人实在难以想象出来,但我们可以猜想一下:他一定是满脸惊诧,然后小心翼翼地说:“我的心?我找不到它啊!”

那么菩提达摩又是如何回答的呢?根据历史上的记载,菩提达摩很平静地告诉慧可:“你看,我帮你把这颗心安好了。”

“自心自度,不假外缘”便是由这里来的。有些女性其实本来是冰雪聪明之人,这个道理自然一点就通,当然,如果只是在道理上明白也算不错了,若能在现实生活中也能随处安稳自心,那更了不得啊!不过,我们只有先接受这个道理,想明白、想通透,才能在心上破除那些妄念,屏蔽一切妄想。心若一变,人生境界、生活境遇便有了极大的不同。

“静心禅语”

自心上的烦恼,只有自己解得开;

不对外界攀缘,心上自然无牵绊。

妄想颠倒的生活,无非是我们自作缠缚;

超越生死的束缚,彻悟世间的一切真相。

不焦虑的女人:女人唯有放下,才能得到静心-静柏心然 - 第一课静心,先要看破外相
目录

阅读本书,两步就够了......

第一步:下载掌阅iReader客户端

扫一扫

第二步:用掌阅客户端扫描二维码

扫一扫

不知道如何扫描?

×

正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