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疑”的力量

孙郁

记不得是什么时候,曾读到一位友人谈及海德格尔与鲁迅的文章,惊喜了多日。后来一位卡夫卡研究者也论及了鲁迅与这位天才作家的相似性,精神为之一振。浏览这类文章,我曾感到一种刺激,那原因是我们从旧的中国作家那里的确难以找到鲁迅的对应者。鲁迅是个异类,昨天是,现在是,明天大概也是。这异不仅在于其目光剥脱了对象世界,重要的是也剥脱了他自己。我们从传统中国文化的因子里不易看清他,他具有的现代意味与反现代意味,使我们的研究者面临的是思维方式的挑战。

大凡从颠覆世俗思维开始的研究,和鲁迅都有种亲密的感觉。刘春勇正是在这样一种视角下,进入了鲁迅世界。

每一个进入鲁迅思想的人,对其看法总有些差异,即便是看法一致者,体验也多少有别的。刘春勇博士论文写的是鲁迅的“多疑”问题。几年前,我参加了他的论文答辩会,印象很深。他看到了鲁迅思想的一个深切的难题,并且在此深挖下去,玄学的与迷离的精神之光一直在闪烁着。

怀疑主义者很少怀疑自己,除了那些有现代感的思想者之外。我们的文明出现问题的时候,往往是一切概念出现了问题,表象已不再体现本真,而本真又非存活于词语里。多疑者鲁迅,挣脱了一切外在的语言之网,从多维的视角进入对世界的认识。

刘春勇意识到了问题的复杂性,他十分敏感地捕捉到了鲁迅的荒原体验与回旋的内心之苦,“多疑与主体生成关系”涉及许多难点,鲁迅在自我的挣扎里,呈现出现代哲学才碰到的话题。不仅颠覆了世界,而且也颠覆了自己,原来自己也是一个有着罪愆的人。有了此种心意的鲁迅,其实就和古中国人拉开了距离,也与同代人拉开了距离,解释鲁迅,以往的理论模式几乎都不适用于他。

从来如此便对么?鲁迅经常发出类似的感叹,他对历史,对文化,对熟悉与不熟悉的文人,都不愿用一种伦理的尺度量之,因为伦理化的目光,有时是远离本原的,与真的生命体验殊远。刘春勇发现,鲁迅的多疑相当于竹内好所说的象征鲁迅“回心”的那种东西,这是含混与超出常理的。研究鲁迅,不能不注意到此中玄机。

这一本书是对作者的一种智力检验,我们在此也见识了作者的心灵冒险。鲁迅的丰富性与复杂性给他带来的是一种哲学的惊喜。在与海德格尔、竹内好的交织里,在与黑格尔、笛卡尔的对应中,鲁迅的哲学似乎一点不显得生硬,反而有着更为迷离不清而又深远的价值。在现代文化演进过程里,诸多中国文人的世界是被单一性纠缠的,他们相信世界的唯一性原理,比如进化论,比如安那其主义。较之这些单色调的文本,鲁迅却是介于明暗之间的忽隐忽现的存在,他的文字是生命内在的真的流动,那种具有体温感的篇什,把理性图像撕碎了。鲁迅在不确切性里把握着确切性,相反,也在明晰中对应着神秘的混沌。刘春勇从鲁迅的精神背景、内心生活、家庭环境、人文网络几个方面回溯鲁迅的精神结构,应当说选择了“多疑”,就选择了困惑,对一种非逻辑的理解结构进行打量,以往的逻辑语言是有问题的。作者一直注意对近代哲学资源的借用,警惕进入僵硬的语言秩序。他的兴趣广泛,许多视角纠缠着尼采、海德格尔式的寓言。这样的拷问有精神的力度,和那些平庸的、八股式的著作比,刘春勇有着属于自己温度的东西,我在阅读此书时,感到了他的紧张背后的快慰。

在鲁迅的时代,“信”与“疑”一直纠葛着知识界,鲁迅是从旧营垒过来的人,内心一直缠绕着虚无之气,也就是他所说的鬼气。鬼气的产生乃历史的原因,在对旧文明的阅读中,给他光明的因子真的不多,而他又希望摆脱这些。问题在于,他的时代能体现的光明殊少,许多学者的伪态,在他看来只能使人陷入更大的灰暗里。所以先生看重的倒是“中间物”式的价值,看重的是执拗于“现在”的“韧”的精神,更看重的是抵抗黑暗时的自我消失,这个消失是承担后的消失,是“多疑”背后的确切性的进化。“疑”之后乃大洒脱,将人间苦涩集于一身,将恶名集于一身,将“疑”的晦气集于一身,最后剩下来的却是清洁的精神,他的无伪之朗照,精神之明澈,世人何人及之?鲁迅的“疑”其实一直逼近人的一种“致人性于全”的渴望,他没有得到这些,但却呈现了这些。

看我们的历史,有怀疑精神的人很多。王充《论衡》里的诘问之语,与尼采比毫不逊色。李贽对孔夫子的反问,也是颇有骨气的。其实明清以来,狂狷之士多有“疑神疑鬼”之态,徐渭的诗与画好,大抵和非循规蹈矩有关。鲁迅意识里自然有这些鬼气,可是他背后的现代主义式的荒谬、无常、绝望,将精神由士大夫的豪放引向了形而上之域。那是只有神学家与形而上学论者才关注的内容。但这一切在他那里又非玄而又玄、虚无缥缈之所。鲁迅的特点是一直站立在人间,与活的人生在一起。人们曾称之为现实主义,那也没错。可是这现实主义是黑暗里觅路的现实。他的一切回旋精妙之思,隐曲迷茫之语,都来自民间之内,而非庙堂书斋。于是近神学而非神学,似玄语而实人语,在人性与神性之间,鲁迅属于前者。

理解这样的存在我们要耗费心血。刘春勇把自己青春的大多时光献给了鲁迅。我知道这是唯有经历过困境的人才有的情思。他随着鲁迅一同远走,一路了望到无数迷人之景,且一一记录下来。不仅在挑战别人,更主要是在挑战自己。这样的书我写不出来,看着更年轻的友人跋涉在这条路上,除了高兴,还有祝福。于是想起这样的结论:随鲁迅一同“疑”世者,苦自然有,在思想之路上确是有福的。

2009年7月7日于北戴河

多疑鲁迅:鲁迅世界中主体生成困境之研究 - 序一“疑”的力量
目录

阅读本书,两步就够了......

第一步:下载掌阅iReader客户端

扫一扫

第二步:用掌阅客户端扫描二维码

扫一扫

不知道如何扫描?

×

正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