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翻译的基本知识篇

第一节翻译的类型

根据语言学家罗曼·雅可布逊(Roman Jakobson)(1959/1966:233)论述,翻译可以分成三种类型:

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an interpretation of verbal signs by means of other signs in the same language),是指同一语言中用一些语言符号解释另一些语言符号,如古文翻译成现代文。

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an interpretation of verbal signs by means of some other language),是指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即用另一种语言的语符来解释一种语言的语符,这就是人们通常所指的 “翻译” ,如英汉翻译。

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an interpretation of verbal signs by means of nonverbal sign system),是指通过非语言的符号系统解释语言符号,或用语言符号解释非语言符号,如把语言符号用图画、手势、数学、电影或音乐来表达。

罗曼·雅可布逊的这三种类型的划分具有重要的意义。他使我们认识了广义和狭义的翻译概念。雅可布逊首次提出了翻译中的对等概念。在语内翻译中,是用一个语符单位替代另一个语符单位,对一个词的翻译可以选用同义词或者迂回表达法。但同义词不可能是完全对等的词,而改换说法会使原意有增减。同样,在语际翻译中,符号与符号之间一般也没有完全的对等关系。人们通常不是用一种语言的语符替代另一种语言中的单个的符号,而是替代 “更大的单位” ,即 “信息” (message),是用信息替代信息。也就是说,在语际翻译中,我们所关注的不仅是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对应(即逐词对应),而且也关注符号和符号组合的对等。翻译所涉及的是两种不同语符的对等信息。但双语符之间不存在完全对等的关系,对等关系存在于符号所承载的信息。因此,语际翻译不是符号翻译,而是信息转换(李文革,2004)。符际翻译的内容更是广泛多样,把语言符号转换为其他形式,如图画、电影、电视或音乐,其改编的幅度可能更大,常会涉及情节、内容、人物等的较大更改。雅可布逊对翻译的三种分类,表明他对语言概念的观点,即语言概念是广泛的和无所不包的。这三种类型的翻译,几乎包括了一切语言(和非语言)的交际活动。

翻译的定义虽然广泛,但当我们说 “翻译” 时,自然是指 “语际翻译” 。而中文 “翻译” 一词词义丰富,基本可以涵盖英文的四种表达形式,表达四种不同的含义:

translating (翻译过程):进行翻译的过程,是活动而不是有形的物体;

a translation (译作):翻译过程的产品,即译语语篇;

translation (翻译):一个抽象概念,包括翻译过程和该过程的产品。

translator (译者):翻译过程的执行者,译作的制作者。

在用中文表达时,我们或许可以用 “翻译” 一言以蔽之,但在用英文表述时,就要注意使用不同的词语。

第二节东西方学者论翻译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具体说来,就是 “换易言语使相解也” ([唐]贾公彦《义疏》)。翻译的定义是开放性的,而不是排斥性的。其目的不是要给翻译套上 “紧箍咒” ,或给出一个十全十美的定义,而是通过各家对翻译概念的论述,来展现翻译的特性和本质。

一、西方翻译家、翻译理论家观点

语文学观点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 of the original work.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

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original composition. (Tytler,1790)

Translation should produce a version which may be read with as much pleasure as the original,and yet remain faithful to its spirit,sense and style. (Federov,1953)

Translation,the surmounting of the obstacles,is made possible by an equivalence of thought that lies behind its different verbal expressions. (Savory,1959)

Translation is a pane of glass through which we look at the work of art. (Mounin,1963)

语言学观点

Translation is “an interpretation of verbal signs by means of some other language” (Jakobson,1959).

Translation is “the replacement of textual material in one language (SL)by equivalent textual material in another language (TL)” (Catford,1965).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language message,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Nida,1969/1982)

Translation is the replacement of a representation of a text in one language by a representation of an equivalent text in a second language. (Meetham and Hudson,1972)

Translation is the expression in another language (or target language)of what has been expressed in another,source language,preserving semantic and stylistic equivalences. (Dubois,1973)

Translation is the “transfer of ‘meaning’ from one set of language signs to another set of language signs” (Lawendowski,1978).

功能理论观点

Translation is the production of a functional target text maintaining a relationship with a given source text that is specified according to the intended or demanded function of the target text. (Nord,1991)

Translation is a written communication in a second language having the same meaning as the written communication in a first language. (www. wordreference. com)

二、中国翻译家、翻译理论家学者观点

严复:信、达、雅

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易曰修辞立诚。子曰辞达而已。又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严复:《天演论》序言)(Translation has to do three difficult things:to be faithful,expressive,and elegant. It is difficult enough to be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and yet if a translation is not expressive,it is tantamount to having no translation. Hence expressiveness should be required too.

The Book of Changes says that the first requisite of rhetoric is truthfulness;Confucius says that expressiveness is all that matters in language. He adds that if one’ s language lacks grace,it won’ t go far. These three qualities then are the criterion of good writing and,I believe,of good translation too. Hence besides faithfulness and expressiveness I also aim at elegance. )鲁迅:信、顺

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则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原作的丰姿。(《翻译论集》)林语堂:忠实标准、通顺标准、美的标准

翻译是一种艺术。……翻译的艺术所依赖的:第一是译者对于原文文字上及内容上透彻的了解,第二是译者有相当的国文程度,能写清顺畅达的中文,第三是译事上的训练,译者对于翻译标准及手术的问题有相当的见解。(《翻译论集》)朱生豪论翻译

朱生豪在谈到翻译莎士比亚的宗旨时说: “第一,在求于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存原作之神韵;必不得已而求其次,亦必以明白晓畅之字句,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而于逐字逐句对照式之硬译,则未敢赞同。凡遇原文中与中国语法不合之处,往往再四咀嚼,不惜全部更易原文之结构,务使作者之命意豁然呈露,不为晦涩之字句所掩蔽。每译一段竟,必先自拟为读者,查阅译文中有无暧昧不明之处。又必自拟为舞台上之演员,审辨语调之是否顺口,音节之是否调和。一字一句之未惬,往往苦思累日。” (《翻译论集》)傅雷:重神似不重形似

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

任何作品,不精读四、五遍决不动笔,是为译事基本法门。第一要将原作(连同思想、感情、气氛、情调等等)化为我有,方能谈到迻译。(《论文学翻译书》)钱钟书:化境

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差距,译者的理解和文风跟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也不会没有距离……翻译总是以原作的那一国语文为出发点而以译成的这一国语文为到达点。从最初出发以至终竟到达,这是很艰辛的历程。一路上颠顿风尘,遭遇风险,不免有所遗失或受些损伤。因此译文总有失真和走样的地方,在意义或口吻上违背或不很贴合原文。

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是 “化” 。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 “化境” 。(《翻译论集》)

第三节翻译的方法论

一、直译与意译、异化与归化

翻译活动始终受到二分法的制约,这反映出了翻译的本质特征。它们体现在直译与意译、异化与归化等对子上。他们都是翻译的对立统一的方法论,对翻译实践有极大的指导意义。英国翻译理论家西奥多·塞弗瑞(1957:49)曾列举出著名的翻译六对原则:

1. A translation must give the words of the original.

译文必须保留原文的措辞。

A translation must give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译文必须传达原文的思想。

2. A translation should read like an original work.

译文读起来应该像原创作品。

A translation should read like a translation.

译文读起来应该像译文。

3. A translation should reflect the style of the original.

译文应该反映原文的风格。

A translation should possess the style of the translator.

译文应该具有译者的风格。

4. A translation should read as a contemporary of the original.

译文读起来应该像原文同时代的作品。

A translation should read as a contemporary of the translator.

译文读起来应该像译者同时代的作品。

5. A translation may add to or omit from the original.

译文可以对原文有所增减。

A translation may never add to or omit from the original.

译文不能对原文有所增减。

6. A translation of verse should be in prose.

诗歌应当译成散文。

A translation of verse should be in verse.

诗歌应当译成诗歌。

以上这六对原则基本可以延伸或归纳到直译与意译、异化与归化的对子里去,它们是对立统一的结合体。历来的翻译实践和论述基本离不开这一点,虽然各家对这些概念的定义会有不同,乃至发展创新,但基本大同小异。郭建中教授在总结了历来无数的定义和概念的争议后,重新作了非常全面而系统的界定(2004:211):

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译文的语言表达形式,在目的语规范容许的范围内,基本上遵循源语表达的形式,而又忠实于原文的意思。

意译(free translation):译文的语言表达形式,完全遵循目的语的规范而不考虑源语的表达形式,但又忠于原文的意思。

异化(foreignization):在译文中保留源语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特别是保留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

归化(domestication):在译文中把源语中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用目的语中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来替代,特别是把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用相应的目的语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来替代。

本着把事情简单化的思想,我以为,这两对方法是有重叠和互补的地方。首先,直译包含意译,直译是原文形式和内容兼具,而意译则一般顾及内容。直译和异化一致,直译既然遵循源语表达的形式,而又忠实于原文的意思,不就把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传递过去了吗?倒是意译和归化不能混为一谈:意译是只传其意,而归化则是把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用相应的目的语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来替代。例如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译成 “一石二鸟” 是直译、异化;译成 “一箭双雕” 是归化,而不只是意译;译成 “一举两得” 或 “一下做成两件事” 才是意译。可以说异化、归化也是从形式上看文化,看翻译。如果把这两个对子整合,可以称之为异化、归化和意化,或直译、归译(换译)和意译。再者,采用异化、归化和意化,或直译、归译(换译)和意译,必须根据翻译的目的、译者的方式取向、译文语言的容许度和读者的接受能力来决定的,否则同样的原文可以衍生出各种不同译法的译文。

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 (归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直译:同毛鸟,飞一道。)

Laugh off one’ s head. (归译:笑掉大牙;捧腹大笑。)

(直译:笑掉脑袋。)

At sixes and sevens. (归译:颠三倒四;乱七八糟。)

(直译:颠六倒七;六七相杂。)

Neither fish nor fowls. (归译:不伦不类;不三不四;非驴非马。)

(直译:既非鱼,又非禽;非鱼非禽。)

按照辜正坤(2003:371)的论述,上面的译文都各具千秋。成语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道出了这条成语的核心思想或称深层结构,对不懂外语者和一般娱乐性读者层来说,无疑是较受欢迎的,符合一般读者的习惯性审美趣味,且形式简洁,成语味浓,但直译 “同毛鸟,飞一道” 的好处在于译文 “鸟” 、 “道” 在押韵修辞这一层次上和原文的修辞结构 “feather” 、 “together” 功能对等。其二,从译文文字上可以明显地看出其内涵义。其三,它输入了外国人特有的表现法:我们以 “物” “人” 作喻,而他们却用 “鸟” 来作喻,这就增加了本国语言文化的表达方式。

二、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

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的语义与交际翻译则是从现代语言学的角度来论述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他把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定义为在目的语的语义和句法结构尽可能容许的情况下,译出原文确切的上下文意义(1981:47)。它用于翻译所有那些原创的语篇,诸如文学、哲学、宗教、政治或人类学的语篇。这种表达性语篇的形式和内容一样重要,或者形式和内容密切结合因而无法分离。语义翻译试图再现原作精确的风格和格调:词语中的思维过程(表达形式)和交际翻译中词语后面的意图同样重要。语义翻译是以作者为中心的,为了保留作者的个性语言,译者不仅需要特别关注语篇的每一个词语,而且关注组合这些词语的句法,关注语篇特有的强调和节奏。对译者来说,他无权改进或更正源语篇。原来的词汇或语篇结构、句子长度、词位置等应尽量保留。下面这个法、英、中对照翻译典型地体现了语义翻译的特征:

Car la France n’ est pas seule!Elle n’ est pas seule!Elle n’ est pas seule!(法)

For France is not alone!She is not alone!She is not alone!(英)

因为法国并不孤单!她不孤单!她不孤单!(中)

在这里,三个不同语种的语句序列、结构、语气基本相同。如果英译文写成: “For remember this,France does not stand alone!She is not isolated.” ,或中译文写成: “因为法国并不孤单!她有国际支持,她并不孤立。” 表达虽然丰富了,但原句的结构模式变化了,原文的气势也就走样了。概而言之,语义翻译要求译文尽可能在词法、句法及至语气上都逼似原作,求得语义结构的对等或贴切。很明显,语义翻译是纽马克翻译理论的基础,它集中反映了纽马克对翻译中准确的重要性的关注。

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是试图使读者阅读译文所得到的效果尽可能接近原文读者阅读原文得到的效果(1981:39)。

交际翻译应用于所有那些内容或信息比形式更重要的语篇。这就是那些所谓 “普通的” 语篇,他们构成译者日常工作的大部分。与语义翻译不同,交际翻译只面对译文读者,它关注作者意图,而不是作者的思维过程,它试图更能适应读者,使原作文化内容更能让读者接受。这不意味着译者非得忽略源语语篇的形式,相反,源语仍然是译者工作的基础。

如果在语义翻译中不准确总是错的话,那么,在交际翻译中,译者某种程度的干预总会出现。为了使信息内容尽可能为读者接受,呼唤效果尽可能强,纽马克认为:译者有权去改正或改进文章的逻辑,用优美的或至少是功能良好的、符合句法的结构去取代笨拙的结构;删除晦涩的字句;消除重复和赘述;排除某个模棱两可的词句中不太可能的释义;修改并澄清难懂的行话(将松散的类属词削减至比较具体的成分),并将个人习语中的怪异词句,即语言的任意运用给予规范化。进一步说,译者有权改正论据错误和疏忽,一般是在脚注里加以说明。所有这些更正和改进在语义翻译中通常是不可接受的(1981:42)。交际翻译出来的语篇比较易读、清楚、简洁和自然,使读者感觉它正是为他们而写。比起语义翻译出来的语篇更为地道。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的基本区别在下面例子中一目了然,在翻译这些语句上,交际翻译远远胜过语义翻译。

正确使用交际翻译的例句:

(a)Defense de marcher sur le gazon(法)

交际翻译:Keep off the grass(英)

勿踏草坪(中)

语义翻译:Walking on the turf is forbidden. (英)

或It is forbidden to walk on the turf (英)

在草坪上走是禁止的(中)

(b)Frisch angerstrichen!(德)

交际翻译:Wet paint!(英)

油漆未干,请勿触摸!(中)

语义翻译:Recently painted!(英)

刚刷了油漆!(中)

从以上例句看出,在具有交流、警示意义的祈使句中,使用交际翻译的效果更佳。它其实就是寻找出译入语中的相应习惯语对译,而不是如语义翻译那样,如实地译出原文的内容乃至词、句子的语义结构。

第四节翻译的过程

翻译的过程,最通俗地讲,是一个从理解到表达的过程。从翻译的语言学角度上讲,翻译的过程是一个解码和重编码的过程。其模式如下:

根据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的论述(1969:484),翻译需要经过三个步骤:(1)分析,就是从语法和语义两个方面对原文的表层结构、原文的信息进行分析;(2)传译,就是译者在脑子里把经过分析的信息从源语传译成目的语;(3)重构,就是把传递过来的信息重新加以组织,最后形成译文。

英国翻译理论家罗杰·贝尔则描述了一个全面而略显复杂的翻译过程图(1991:21):

这一模式表明,源语文本向目的语文本的转化是通过发生在记忆中的几个过程来实现的:(1)把源语文本分析成普遍的(不依赖任何特定语言)的语义表征(semantic representation);然后(2)将该语义表征合成,构建目的语文本。在分析阶段,它包含句法分析、语义分析和语用分析。在合成阶段,它包含语用合成、语义合成和句法合成。句法分析就是语篇解读。语义分析是识别出施动者、过程、目标。语用分析是对语义所承担的交际功能进行分析,包括主述结构和语域分析。语义表征是一个抽象、普遍的概念和关系集,代表所译小句的全部思想。它包含句法、语义和语用信息。语义表征是对原文句子进行三向分析的结果,也是我们翻译时对一个新句子进行三向合成的基础。翻译不是把语言A的句子译成语言B中的句子。而是把语言A小句拆解成它的语义表征,以此为基础,在另一种语言里建立另一个可替换它的小句。在语用合成阶段,它要考虑如何处理原文的目的,如何处理原文本的主述结构,如何处理原文的风格。在语义合成阶段,创造出一些结构来承载命题内容并提出一个令人满意的命题,在此基础上进入句法合成,构成目的语语篇的符号串。总结起来可以为三大步骤:(1)对源语语篇的分析;(2)解读语篇时读者所能累积的全部认识;(3)新目的语语篇的合成。

另一位英国翻译理论家巴希·海提姆则把译者在翻译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种基本问题按翻译过程归纳为以下几条(1991:20):

1. 对源语语篇的理解

(a)从语法上分析语篇(语法和词汇)

(b)能理解专业知识

(c)能理解意想意义

2. 意义的迁移

(a)传递词汇意义

(b)传递语法意义

(c)传递修辞意义,包括为潜在的读者提供隐含意义或可推导的意义

3. 对目标语语篇的评价

(a)可读性

(b)遵循目标语通用的话语规范

(c)判断为达到具体目的的翻译的充分性

这告诉我们,译者应具备原语和目标语两种语言能力,深刻理解原文,以意义为中心进行转换翻译。在翻译的过程中,既要注意到读者,也要考虑到具体语篇和翻译目的。翻译过程虽然各家论述皆有不同,但总结起来,还是不外乎是 “一个从理解到表达的过程” 。

郭建中. 科普与科幻翻译[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罗新璋. 翻译论集[C].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Bell,R.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Theory and Practice [M]. London:Longman,1991.

Newmark,P.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M]. Oxford:Pergamon,1981.

英汉翻译教程(第2版) (21世纪英语专业系列教材) - 第一章翻译的基本知识篇
目录

阅读本书,两步就够了......

第一步:下载掌阅iReader客户端

扫一扫

第二步:用掌阅客户端扫描二维码

扫一扫

不知道如何扫描?

×

正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