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出口导向型增长方式的终结与我国的对策。闲话不多讲,直入正题。

一、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宿命

2008年时我在一场讲座中讲过,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是前苏联倒台,当时很少有人能接受。最近,美联储前任主席格林斯潘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跟我的观点一样。他认为,虽然美国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是次贷危机,但是根本原因就是冷战的结束。他进一步指出,冷战结束后,许多国家开始了转轨过程,在这种转轨过程中,几乎所有的转轨国家都采取了出口导向型战略,恰恰是这种战略最终导致了美国金融危机。我跟他的分析只是角度的不同。我认为美国经济危机在于科技进步率的下滑,而他没提到这一点,他看到了原计划经济国家转变成市场经济过程中采取的出口导向型增长方式留下美国危机的隐患。那么,出口导向型战略究竟有什么问题?

从近五六十年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来看,出口导向型经济的最终归宿是经济危机。经济繁荣到一定程度后以一场金融危机收尾,然后从金融危机中走出来,可能还会经历几年的回光返照,也就是经济增长率的暂时恢复,然后再下滑,从此就进入了一个低增长时期,再也没有了以前的经济增长势头。这种情况先发生在南美国家,然后是日、韩和其他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从几组关于外汇储备和经济增长率的数据上看,墨西哥、巴西、日本、韩国、中国香港随着开放程度的提高,经济不断增长,外汇储备不断增加且速度很快,经济增长率有些年份甚至达到百分之十几。然后突然来了一场金融危机,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它们的经济增长率就迅速下滑。随后这些国家的增长率又缓慢恢复,外汇储备接着迅速上升,好似回光返照,然后增长率再一次不断下滑,经济最终几乎达到停滞状态。

如果把全世界的出口导向型国家列在一起,大家可以发现惊人的相似之处:都是经济迅速发展,然后出现一场到两场的金融危机,增长率被打了下来。虽然之后还可以保持4%甚至5%的增长,当然这个数字比发达国家要高一点点,但与它们自己曾经的增长率比较,发展得已经相当迟缓了。而且往往危机过后,都有回光返照,之后增长率降得更低。这是为什么?我们不应只看到现象而更应该分析其原因,那么它背后的经济根源是什么?我认为,首先应该从金本位制讲起。

二、金本位制的崩溃

1973年前,世界货币制度基本为金本位制。二战以前,各国货币与黄金挂钩。1948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后,出现了所谓的美元本位制。美元本位制的意思就是美元跟黄金挂钩,世界其他货币统一与美元挂钩,它的本质是金本位制。这样的体制有什么好处呢?

由于每年的黄金量和黄金生产率有限,因而货币的存量有限。金本位制有一个自动调节功能:它可以自动调节各国的国际贸易使之平衡。举一个中美的例子:在金本位制下,如果中国对美国贸易存在巨大顺差,最终的结果就是大量黄金涌入中国,中国货币增加,美国货币减少,因而中国物价上涨,美国却相反。相比之下,中国商品变得贵了,贸易差额也就逐渐减少了。同理,金本位使多个国家之间的贸易趋于平衡,使国际贸易在一个良好的状态下运行。

然而,金本位制度却在上世纪70年代初崩溃了。为什么金本位会崩溃?因为近百年经济增长速度很快,产品产出不断增加,而黄金生产率有限。黄金存量增长率大大低于经济增长,对于全球来说就是不断的货币紧缩。如果还用金本位,一美元的含金量就应该越来越少,人们的选择就会是拿美元换黄金。上世纪70年代确实出现了这种状况,其他国家拿美元外汇换黄金,美国承受不住,因此金本位体系瓦解了。

金本位体系瓦解后,世界需要一种国际货币。由于美国的经济影响力,事实上的美元本位制就产生了。它诞生之后,确实为世界解决了货币紧缩的问题。只要开了印钞机,什么都可以解决。因此美元本位制迅速被世界接受。但美元本位的出现却留下另外一个隐患:你可以随便发行美元。而黄金不行。纸币本位制一方面解放了黄金和世界经济,另外一方面也解放了美联储。这也就是格林斯潘提出的经济危机的原因。冷战结束之前,出口导向型经济也不少,例如日本、亚洲四小龙,但是冷战后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取了出口导向型战略。那么为什么出口导向型战略一定会导致金融危机呢?

我们以中国经济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看看中国的历史,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现在,贸易顺差不断扩大,外国资本不断流入中国,结果外汇储备规模不断扩大到2.4万亿美元,大约占中国2009年GDP的一半。而创汇企业不能在国内用美元交易,必须换成人民币才能在国内流通。央行因此不断发行人民币。这样的结果是流通的人民币越来越多,货币供给量迅速扩大。这种情况跟其他所有出口导向型经济类似。随着货币规模的扩大,资产的泡沫就大了。大家要问,为什么人们不拿增加的收入消费而用于投资品的购买?这个问题暂时没人能回答,因此不做讨论。事实就是,随着经济的增长,这些经济的储蓄率一直比较高。理论上的物价上涨却主要体现在资产价格上。

在20世纪80年代初,泰国和日本两国几乎同时发生经济危机。日本企业就开始在泰国投资,泰国经济得以迅速复苏,但房价、股市涨幅都在400%以上,结果引发了1997年危机的到来,房价楼价暴跌。而资产泡沫又跟金融危机有什么关系呢?大家都知道股票价格上涨的同时,随着出口的扩大,国内企业的产出也扩大,技术不断进步。结果是产品供给大幅度增加,单位产品的价格趋于下降。而同时收入不断增加,百姓的生活水平上升,这意味着劳动力成本增加,因此企业利润空间越来越少。终于有一天,人们发现留着股票的收益也许不如购买债券或者存入银行,因此大量抛售股票,造成经济危机。这种出口导向型最大的特点是往往通货紧缩和资产泡沫并存。宏观经济学区分两个市场,一是商品市场,二是资产市场。通货紧缩指商品市场这一年新生产的产品价格下跌,资产泡沫指股票等资产的价格上涨。随着外汇的增加,这两个市场呈现不同的态势,结果就是经济危机。

三、我国的应对措施

鉴于以上历史经验,中国出口导向型战略就已经走到了尽头。如果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中国自己也将面临一场金融危机。中央认为必须解决这个战略问题,我认为非常中肯,因为出口导向型战略不可持续。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美国出口占GDP的10%,而我国这个比例则达到35%到40%以上。为什么要做这个比较?因为两国都是大的经济体,按理说对外贸依赖不会太高。但中国目前的外贸依存度非常高。虽然说对于香港这些小经济来说,这个数超过100%都不奇怪,但对于大陆来说这个数字太高了。而且我们同时需要面对人民币升值的巨大压力。外汇储备的增加导致国内对人民币需求的增加,人民币必然面临巨大的升值压力。最近我国正进行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测试,结果不容乐观。也许我国不会屈服于美国施加的压力,但最终会屈从经济规律本身。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我想恐怕运用传统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效果有限。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从以往世界其他国家的经验来看,传统的经济手段对于消除这种金融危机的影响效果有限,几乎没有成功的先例。可以看看日本在经济危机后的经济走势,很多年它的增长率一直维持在0到2%的低水平。再来看中国,假如说中国真的改变了出口导向型的模式,35%到40%的出口比重降到20%左右,这个值我认为比较合适,也就是说降低15个百分点,那就得相应提高15个百分点的内需,这需要多大的政策力度才能够达到?扩大内需不应该依赖投资。因为一方面现在的投资已经过快过热,另一方面投资在扩大需求的同时,也扩大了生产能力,最终会造成更多的产能过剩。

对中国来说,目前最关键的是扩大消费。扩大消费很早就提出来了,但是效果不佳。中国目前的私人消费从13年前的50%左右降到了40%左右,因此扩大消费成为中国最大的问题。很多人都在想办法,比如提出鼓励自主创新。创新能够开发新产品,开发出新的消费热点,进而扩大消费。从目前的中国经济状况来看,虽然中国的出口规模很大,但中国净出口其实不多,也就是说我们消费了很多的进口品。如果能够把进口品的消费转化成内需,那么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就可以得到解决。但问题是怎样能让百姓更喜欢国货?也就是说必须生产出跟外国货质量和科技含量差不多的商品。这就必须通过创新。这个可能性当然有,但是扩大消费的速度太慢,远水解不了近渴。

第二个办法是调节收入分配,这也是这次两会重点讨论的问题。温总理也指出要调节收入分配,依据是什么呢?依据就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穷人边际消费倾向较高,而富人较低。穷人的愿望和需要没有得到完全满足,因此得到收入就会去购买,而富人基本满足了需求,额外的收入对于他们只会变成储蓄。但是近期能够做到吗?调节收入都有什么方法?首先咱们说转移支付。转移支付给多少?给谁?怎么给?转移支付的力度实际上不会很大。再比如税收,提高到什么程度?得到的收入怎么转移支付呢?如果转移支付和税收双高,很有可能就出现劳动者的懒惰和社会生产的萎缩,以及国家巨大的财政压力,就像20世纪80年代西欧一些国家出现的状况。而且通过这种方式扩大内需,遇到的各方面的阻力会很大。所以说调节收入分配在短期效果也有限。

第三个方法就是城镇化,我几年前提到过,但是它是长期的解决方案。首先,城镇化意味市场的集中。分散的村子里你是没法开小饭馆的,但如果在一个万人的小镇,你就可以把饭馆开下去。市场规模的扩大就促使一些企业和产业产生和壮大,尤其是服务业的扩大。其次,城镇化后,人口集中了,信息交流会很便捷,一些类型的消费比如攀比性消费也会被刺激。第三,消费实际上也有成本。假如你在山村,你需要自己运回买来的电视机,而城镇里就有送货上门。但这同样是长期的事,因为城镇化需要工业化或非农业化的配合,否则就会导致失业,但实际上就农村的发展目前来看跟不上。

第四个方法就是健全社会保障体制。现在的储蓄率过高主要是预防性储蓄过高。老百姓需要预防生活可能遭遇的意外损失,所以消费就下降了。而好的社保体制可以扩大人们的消费,但是这个体制短期内也建立不了。健全的社保需要多大的财力呢?咱们看看美国的医疗改革,全民医保。这个事美国人讨论了很久,很多人反对,因为成本巨大。全民医保的费用最终将趋于无限大,什么意思呢?因为给人治病治到什么程度,尤其是将死的人,费用是极其高的。所以美国人担心这个改革会把美国财政拖垮。这个跟教育不同,受教育者的数量在任何国家都是一定的,教育标准也是确定的,所以成本就是个有限的数,不管这个数多大,因此各国都推进教育。但是医疗技术的进步,也带动了费用的提升,治疗程度和时间均扩大,成本跟着就会无限上升。所以虽然说起来容易,但是想要短期健全社保制度,很难。

那么,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在短期内扩大消费呢?我认为可以抑制房价。房价对消费影响太大了。对中国人来说,住房需求弹性很小,所谓的安家立业,结果就是为了买房不顾一切。房价的上涨就极大抑制了人们对其他商品的消费。此外,消费也是需要空间的。比如你买电视机你必须有地方看,有一定的距离。房价高的话没房子,你就不会买电视。因此,抑制房价短期就能扩大消费。但想抑制房价,阻力还是很大。一是地方政府的财源很大程度依赖房地产,二是相关政策的完善还需要时间。

最后一个方法,我认为是放松人口政策。这个想法我提过好多次了。我认为只有这一个政策才有足够的力度去解决上述问题。

从1978年到现在,计划生育政策已经被执行了30多年,计划生育已经深入人心。所以一提到放弃人口政策,大家觉得很奇怪,潜意识里就会抵触。不过我们要看看计划生育的依据是什么呢?在中国是马尔萨斯和马寅初的人口论。马寅初认为建国以后,人口太多了,消费太多了,因此积累太少,影响经济增长,不利于我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因此要控制人口。但我们目前面临的形势跟当时完全相反,消费过少,投资过多。但是好多人的思想还停留在马寅初那个年代。

再看看马尔萨斯,他的理论的两个前提假设是人口按几何级数增长,而粮食则是算术级数增长。所谓按几何级数增长,意思是增长率恒定,随着基数越来越大,每一期的增长幅度也越来越大;算术级数是增长幅度给定,增长率随着基数增加越来越小。先考虑目前世界的人口形势。看看现在的世界发达国家和中国的大城市,人口自然增长几乎为零甚至为负数。对于发达国家来说,人口是在按几何级数下降!再谈粮食,最近一两百年,粮食是按几何级数还是算术级数增长?中国目前的粮食增长率甚至比一百年以前还高。所以现在的形势跟两位经济学家那个时代已经大不一样了。

可能有人还会说,中国人口太多。那么中国最适度的人口规模是多少?没人能给个确定的答案。马寅初指出当时的6亿已经过多,但看看现在,我国有13亿人口,但生活应该比当时好得多。最优人口规模取决于技术进步、外贸等很多因素。有专家估计,我国粮食单产还有很大的提升潜力。好多人研究最优人口规模,但是对同一国家的最优规模都有分歧,因为它的决定因素太多了。比如中央集权抑制最优人口规模,而技术进步则扩大了最优人口规模。

很多人说人口过多,会导致贫困化和经济增长的停滞。在我看来,它们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看看韩国、日本、我国台湾和香港,它们的人口规模都比中国大陆高得多,但经济很发达。如果大家觉得这几个经济没有可比性,那我们就和自己本身比。1958到1978年中国经济崩溃,1978年至今却不断发展:人口少却穷,人口多反而发展。如果人口增长2%,但是经济增长6%,那么人均收入水平还可以保持4%的增长。而现在的事实却是人们不想生孩子,即使农村也是如此。所以我还担心即使放开人口政策,效果也可能有限。放松人口政策能在多大程度上扩大消费,还是未知数。

在我看来中国下一步可能面临人口危机。我给大家一个可以准确估计人口规模的数据,就是小学招生人数,这个数字在1978年是3300万,但在2005年,只有差不多1700万。一代人的时间人口少了一半,这个势头如果继续下去,后果不堪设想!当时设计政策的时候没有考虑到任何经济都有自动调节人口的功能,因此我认为当时的政策太急太过了,没有必要突然全部执行一胎政策。现在每两个孩子要负担四个老人,再加上他们的孩子,他们的负担太重了。所以中国人口问题很严重了,而这也是一个影响内需的重要因素。

有人可能担心,人口放开会不会导致20年后的劳动力过多?大家现在的最大误区是只关注那些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报道。2010年总共630万毕业生,假设极端情况下全部失业,也就使失业率提高0.8%,这个影响有多少呢?事实上随着经济发展,对于劳动力的需求也会增加。奥肯法则说,经济增长1%,则失业降低0.2%到0.3%。如果看看中国的情况,那么从1978年起,剔除当时的富余劳动力,劳动力应该增长3倍多,跟现在实际的劳动力数量相等,接近8亿。也就是说,现在劳动力市场已经均衡了。而出现的问题大多数是结构性的问题。拿630万的毕业生和现在南方千万民工荒相比,咱们的劳动力是多了还是少了呢?如果经济继续发展,那么20年以后我们会面临劳动力短缺。

我再举个实例,我回到农村,看到的现实是农村没有富余劳动力,村里人很少,想要雇工干农活需要给很高的价钱。去年暑假我带队去黑龙江调研,看到了一个标语,“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刚开始我还觉得好笑,“文革”期间的口号现在还在那儿。后来我问镇领导,镇领导说,这是实话!现在农村已经没有劳动力了,不靠机械化农业生产就完蛋了。再可以看看农民工工资的走势。按照发展经济学的原理,一个发展中经济一旦过了所谓刘易斯拐点,农民工的工资就会涨。事实是我国农民工工资近年来迅速上涨。因此,我们已经处于农民工短缺的状态。大学生之所以就业困难,就在于我国的产业结构还是低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结构,还没调整过来。结果就是一方面农民工短缺,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只要产业结构没有调整到位,结构性的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过剩就不可避免。

现在还有一个可笑的观点,就是宏观经济学一直认为人是负担。我认为人不是负担,而是社会没有足够的培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活动领域的扩大,有无数的领域需要劳动者,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一定会不断扩大,因此我认为,人不是压力,只是培训不够。

总之,我认为中国扩大内需,乃至解决今后一系列社会问题,放松人口政策势在必行。

以上就是我对于出口导向型经济的理解和针对中国当前的问题提出的一些解决办法。希望大家有所收获,谢谢大家!

(2009年11月5日)

北大微讲堂:出口导向型增长方式的终结与我国的对策 - 正文
目录

阅读本书,两步就够了......

第一步:下载掌阅iReader客户端

扫一扫

第二步:用掌阅客户端扫描二维码

扫一扫

不知道如何扫描?

×

正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