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科学决策 第1章 中国科学家分析月岩

朱镕基以他惯有的务实精神,批示道:“要抓紧探月工程的论证工作,力争赶在印度前面探月。”

温家宝总理批示道:“建议纳入国家科技长远规划编制工作中充分论证。”

科学家朱毅麟说:“这个印记是一张中国的地图,当时的意思是,谁想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月亮都不答应。”

1978年5月28日,在中美建交前夕,美国派遣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访问中国。布热津斯基受到了当时中国最高领导人华国锋的接见。

在这次会谈中,布热津斯基带来了美国总统卡特送给中国的一份珍贵礼物作为见面礼。礼品共有两件,一块重量仅仅一克的石头,一面美国航天员带上月球的中国国旗。

这块从月球上带来的石头,有指尖般大小,铸在一个类似于凸透镜的有机玻璃盒内。

这当然是美国对中国的友好表示,但同时,它也是一种对中国月球研究的挑战。因为美国没有给中国提供任何有关这块月岩的信息。

其实,我国的月球研究在很早就开始了。我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曾回忆说:

从1962年起,我国就开始对美苏两国发射的各种月球探测器进行了跟踪研究。

这可以说是我国探月历程的最初始工作。

尽管20世纪60年代中国学者对月球的探索只是刚起步,但已经比较系统,并且一直都在努力与世界保持着同步。

科学家们当时对月球的空间环境、月形月貌、矿物类型、月层划分、火山与岩浆活动、构造、撞击坑的分布与年龄,以及月球与地月系统的起源与演化历史,都进行了系统地综合分析研究。科学家们还一直跟踪国际月球探测的研究进展,编写了《月质学研究进展》、《天体化学》等专著。

1969年7月20日,美国“阿波罗十一号”宇宙飞船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小心翼翼地走下“鹰”号登月舱的扶梯。他先用左脚轻轻地试探了一下布满细细粉状沙砾的月球,当确认不会下陷时,才把右脚放到了月面上。

从此,月面上留下了一个长32.5厘米、宽15厘米的人类第一足迹。19分钟后,宇航员奥尔德林也踏上了月球。这两位美国航天员以大无畏地勇敢和献身精神获得了全世界的尊敬,成为了全人类的骄傲。

这两位捷足先登的美国男士,不仅在月球插上了美国国旗,还挖回了一包又一包的“月宫”之土。这实在让世界为之震惊。

“阿波罗”登月航天员带回月球实物样品后,美国曾邀请了20几个国家的700多名科学家开展了样品分析和研究实验,并对首度揭开的奥秘进行理论总结。那几年里,这些科学家每年都在约翰逊航天中心举办一次会议,交流各自的新发现。

后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应邀访问中国。在一次访谈中,阿姆斯特朗开玩笑说:

第一个住进月宫的是一位中国的美女,叫嫦娥;而第一个踏上月球的却是一个美国男人,那就是我。

阿姆斯特朗对“嫦娥”的发音有些搞不准,但他知道,在古老的东方国度里,嫦娥的地位如同西方人尊崇的月神阿尔忒斯,她是世界上最早住进月宫里的仙女。他的话也许没有更多的意味,但却激发了中国人早日踏上月球的决心。

当时,美国航天员已经到月球上去过6次了,“阿波罗”11号、12号、14号、15号、16号、17号都去过,连同苏联月球探测器带回地球的月岩和月壤,一共有382千克的。

那么,布热津斯基于1978年5月28日带来了的这一小块月岩,是哪一次采集的?又采自月球的什么地点呢?美国人没有提供任何有关它的资料。

中国人对卡特总统送来的这块月岩的身世来历一无所知。这好像是美国故意给中国出了一个谜。

外交无小事,尽管只是一件小小的礼品,中国领导接到手里时还是感到了它的沉重。为此,中央领导就这个问题专门询问了中国科学院。

20世纪70年代,国内有些单位曾提出过要不要搞月球探测,要不要搞载人航天。当时,政府考虑到中国是一个经济还不富裕的发展中国家,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花费巨资到月球上去,最重要的还是解决目前老百姓的生计问题,发展航天高技术造福人民,应当是很长一段时间里的发展宗旨。周恩来当时提出,头脑不要发热,“先把地球上的事办好”。

从这一宗旨出发,中国根据自己的国情,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难点、热点问题,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了通信卫星、气象卫星等应用卫星的研制和发射上,以加快振兴经济、造福人民的步伐。

另外,当时的中国与国外交流少之又少,中国科学家更没有多少机会对外交流,当然他们也无缘参与美国搞的月岩研究这项世界性科研课题。

尽管如此,作为站在中国科学前沿的中国科学家们并没有闲下来,探月的技术论证工作也一直在进行之中。当时,全国搞天体岩石的研究人员确实很少,但还是有人在搞。

所以,当中央领导问谁在研究月球时,中国科学院立即作了回答。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所的科学家欧阳自远在做这方面的研究,不过他在贵阳。

样品很快从北京安全地送到了贵阳。

拿到样品,欧阳自远请来了全国大约近百名各方面研究专家,并制定了详细地研究计划。欧阳自远当然猜得到美国送中国这块礼物还有别的用意,他说:

美国人赠送月岩样品,其实也是在探测我们的测试能力和研究水平,虽然这话没有明说,但我们的研究结果还是让美国人很信服。

1克样品尽管很少,但对于做研究来说已经足够。欧阳自远想得很周到:来自月球的石头,应该让公众亲眼看到。于是,他只取了一半的石头,拿来研究,另一半,他送到北京天文馆,让大家观赏。

北京天文馆把剩下的半克月岩镶嵌在透明的有机玻璃里,珍藏起来。

欧阳自远列出了详细的分析鉴定清单,征集全国的研究力量,谁有本事做哪项工作就做哪项工作。当时有十几家研究所、100多名专家参加了这项研究。

科学家们对月岩作了分阶段研究。首先对月岩做的是非破坏性测试与研究,然后才做破坏性的测试与研究。

科学家们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只要当时能做的测试,他们都努力做了。研究的内容涉及岩石学、矿物学、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碳14中子活化分析、放射化学中子活化分析、质子激发X射线分析、火花源质谱、电子探针及电子能谱测试等。

最终,科学家们对这块月岩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化学成分、微量元素、物理性质、产出环境都有了具体明确的结论。

经过证实,这块月岩属美国“阿波罗17号”飞船登月时采集的高钛月海玄武岩样品,其主要矿物含量为:辉石55%、斜长石25.7%、钛铁矿24%。

科学家还同时指出了美国专家对它的具体编号,并确认了这块石头所在的地方是不是有阳光的照射。在此后两年的时间里,中国科学家为此发表了12篇论文,详细的分析结果得到了美国专家学者的确认和钦佩。

虽然当时中国的研究只是建立在一小块美国提供的月岩上,但也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科学家探索月球的兴趣,也为中国未来的月球探索提供了初步的经验。

1979年,邓小平访问美国。

访美期间,邓小平参观了美国华盛顿航空航天博物馆。在博物馆入口处的大厅内,有一块月岩切片安放在玻璃下面,旁边的一块牌子上写着:

请摸一摸月亮!

邓小平看到这块石头,十分好奇地摸了一下。这个博物馆的馆长幽默地说:

先生,您摸到月球了!

这只是当年邓小平访美期间的一个小插曲,但仍然能够向我们展示一些东西。

1979年12月,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太空委员会起草了一份《月球协议》,“协议”共21条,确定了月球探测和开发的三项基本原则:

禁止把月球作为军用;自由探索;月球及其资源为人类共同的继承财产。

1984年7月,这项协议经联合国批准生效。然而,它却遭到了世界的冷遇,后来只有智利、墨西哥、摩洛哥、澳大利亚、奥地利、荷兰、菲律宾、乌拉圭和巴基斯坦9个国家在协议上签了字。

面对这样的国际环境,中国的科技必须更加快速发展,才能在未来世界中赢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也只有这样,中国才能更快地走向太空,实现中国人几千年的飞月梦想。

嫦娥奔月:中国“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成功 - 第一卷 科学决策 第1章 中国科学家分析月岩
目录

阅读本书,两步就够了......

第一步:下载掌阅iReader客户端

扫一扫

第二步:用掌阅客户端扫描二维码

扫一扫

不知道如何扫描?

×

正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