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科技大学白屋顶诗社
成员 198 帖子 30 + 加入 退出
扫一扫

下载掌阅iReader客户端

天寒白屋贫

天寒白屋贫

LV3 2016-11-05

【樱花树下】

作者:天寒白屋贫

作品简介:78年,对树来说只是年轮的增加。对人,却是无情的雕琢。一张泛黄的照片,两个被战火分隔的人。故事从树下开始又在树下终止。

“等我回来”
我没有失约。

2 票
  • 天寒白屋贫

    天寒白屋贫

    楼主 LV3 2016-11-05
    樱花树下
    文/谷胖子
    A.她是我的信念
    7月底,爷爷病危入院,陷入昏迷。在重症监护室的病床上,他嘴里一直呼唤的是一个我们并不熟悉的名字——枝子。两天后,他的病情逐步稳定,慢慢苏醒过来.向我们陈述了一段不为人知的过往。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不到三个月,大日本帝国就将东北三省攻陷,并建立了满洲国,举国上下,一片沸腾。之后的每一天,广播里都是捷报连连。从前线源源不断运来的物资让这个刚刚经历了金融危机的国家重新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成千上万的有志男儿告别家人,奔赴战场,期盼战争能够换来大和民族永远的繁荣昌盛。
    我的爷爷当时就是这其中之一。1938年,他18岁,应征入伍,被分配到华北战场。
    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刚开始的确免不了新鲜和刺激,满腔热血只为报国。可真正经历了生死,才发现战争远没有想象中简单。
    他回忆起自己第一次杀人:“那天下着大雪,我和其他几个新兵都在城楼底下巡逻,迎面走过来四个中国人,背着柴火。排长在城楼上用日语喊,让我们抓其中一个人练练刺刀。”
    “我拿着刺刀从正面刺过去,第一次被他躲开了。在刺时,刀刃被他狠狠握住,血顺着他的手腕流下去,地在雪地上,是醒目的红色。他死盯着我的眼睛,就这样僵持着,我刺进去也不是,拔出来也不是。当时和我值班的另一个人趁隙绕到他身后,猛地一扎,他就在我面前重重地倒下了,没有半点挣扎,血直接溅到我脸上。”说这话的时候,他的眼睛紧闭着,瘦骨嶙峋的右手痛苦地捂住脸,青筋骤起,仿佛当年的温热感还在。
    “雪继续下着,不到一个小时就将所有的痕迹掩盖,好像那场杀戮从未发生。”
    他开始怀疑起这场战争的意义:“那个中国人明明什么也没做,为什么要杀害他?我们有什么权利将别人的生死当做儿戏?凭什么要以牺牲中国人的生活为代价来换取日本经济的发展?”
    但战争没能给他留下足够思考的时间,之后与八路军的多次交锋让噩梦进一步上演。他眼睁睁地看着前一天晚上还在规划战后美好蓝图的室友一脚踏进雷区,血肉横飞。明明上一秒还是那么鲜活的生命。一到夜里,那些伤兵隐忍的呻吟显得尤为清晰,不住地往他耳朵里钻,好像死亡的召唤。上级颁布的命令一次比一次强硬,形势也越来越紧迫。他知道自己正一步步走向战争的深渊,却无力挣脱这一切。
    无数个煎熬的日日夜夜,他就是靠着那一丝信念挺了过来:“我始终记得临行前枝子对我说的,‘小林君,务必平安回来!’”

    讲到这里,他挣扎着坐起身,从床头日记本的夹层里小心翼翼地抽出一张泛黄的老照片,整个儿的用塑胶膜严密无缝地保护着。照片上的女子约莫十六七岁的光景,一身素净的和服,站在茂盛的樱花树下,落英缤纷。
    他轻轻摩挲着照片:“我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只是希望自己还能在有生之年见她最后一面。”说完慎重地将照片交到我的手里。


    B.我从未忘记我曾欠她一个承诺
    经过多方打听,我根据知情人士提供的信息找到了爷爷口中那位“枝子”的住所。驱车前往,到达目的地时已经是晚上八点多了。按下门铃,开门的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就着门口微弱的灯光,眉眼间依稀可见当年清秀的模样。
    没等她发问,我将照片递了过去。
    她接过照片,从上衣口袋里掏出眼镜仔细端详了一会儿,才缓缓地抬起头,淡青色的眼睛里是难掩的欣喜:“这是?”
    我补充道:“小林泽明是我的爷爷,他让我来找您。”
    随后我了解到,1942年她从【朝日新闻】上得知我爷爷所属部队被调往太平洋战场,在与美军的一次正面冲突中全军覆没。
    “一开始我说什么也不肯相信,侥幸地以为他可能被当地的人救了下来也说不定,只是因为某些原因没能跟其他部队联系上罢了。偷偷瞒着家里人报名参加了前线的医疗救助队,随军辗转到太平洋战场,想着慢慢找总会有他的消息。可眼看着一个月过去了,两个月过去了……我找了他整整两年,才终于接受了他不会再回来的这一事实。”
    1942年?那时候爷爷在哪?
    我翻开了爷爷交给我的行军笔录,临行前他对我说:“还有什么不明白的,上面应该都有答案。”
    找到了!在这里。

    1940年秋,他在一场游击战中受伤被俘。刚进入战俘区的那段时间,他对一切事物都抱有很强的抵触心理,拒绝进食,拒绝与外界交流,一次来维护“一个大日本帝国武士最起码的尊严”。

    听到这里,她笑了笑:“他就是这样一个骄傲的人。”

    可在进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后,他的观念发生了改变。
    “他们好像并没有什么恶意。”1940年11月8日,他在笔录中这样写道。字迹很淡,而前面大部分内容都被重重划掉,看不清原来的样子。显然他当时经历了一番心理斗争,但最终还是摒弃偏见,写下了这一相对客观的评价。
    他开始收拢身上的刺,慢慢融入周围环境,跟着其他战俘一起接受知识改造,学习中文,汉字。渐渐地,他还反过来教中国军人唱日本歌曲,介绍日本的文化习俗,甚至在两军交战前充当翻译。
    “我并不觉得我所做的有什么不妥,我只知道我很快乐。”
    1941年春天,日军在华北战场发起了一次有组织的大扫荡,就算发现的只是疑似八路军行踪,也是紧揪着不放。当时所有的战俘和老百姓一起,在八路军的掩护下撤离。在撤离途中,他亲眼目睹了几个被自己的同胞烧毁的村子的惨象。
    “整个天空都是昏沉沉的,不断地有黑色絮状物扬下来,飘得到处都是,整个空气让人感到窒息。不远处堆积的灰烬上还冒着余烟,散发的热量将眼前的影像扭曲。四周是一片死寂,唯一的活物就只有村口那棵烧焦的老槐树上停靠的乌鸦——它们循着死亡的味道来到这里。”
    “他们也都是有血有肉的人哪!他们在国内也有自己的父母,妻儿。都是战争让他们变得那么麻木不仁。”
    扫荡结束后,经过担保人的引荐和申请,他正式成为了一名日籍八路军战士,每天负责到日军驻扎地用日语喊话,以此涣散军心,打击士气。临走时还不忘留下一点东西,有时是苹果鸭梨,有时是玉米馍馍,用一个绣着阖家团圆图案的小袋装着。日军的心理防线进一步瓦解,对上级下达的命令也渐渐惫怠。当地一度出现了中日双方和平共处的状况。
    “我很高兴我能为此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落款是1942年5月7日。

    “他做出了他身处的那个时代最明智的抉择,我替他感到骄傲。”
    “这样看来,1942年他应该还在华北战场,阴差阳错地逃过了一劫。”

    记录一直持续到1945年8月15日:“长达八年的中日战争结束,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
    同年十月,他返回了日本。

    “那他为什么没来找我?”她的情绪突然激动了起来,声音也尖锐了许多。
    这个问题我也问过爷爷:“那您当时为什么不去找她?”
    “她当时已经结婚了,我不想因为我的出现而打乱她原本平静的生活,知道她过得很好,我已经满足了。”
    “对哦,我当时已经结婚了。”她颓然地坐下,陷入了回忆里:“1944年,日军在太平洋战场节节败退。在一次撤退中,一颗手榴弹恰好滚落到我脚边。我当时吓懵了,甚至忘记了逃跑,直盯着它冒烟。是我们的主队医生发现并及时推开了我,但他自己却因此被炸伤,高位截肢。战争结束后,他向我求婚,我答应了他。”
    看到我环顾四周,她猜到了我要问的问题:“五年后,他因为术后并发症走了。他是个很好的人,待我也很好。他给了我他的一切,可我能回报的却只有感激。”
    “进入我心里的那个人,早在我十六岁那年离开,从此杳无音信。”

    爷爷回国后,因为在华经历被视为异类,受尽风言风语,后来背井离乡,渐渐失去了她的消息。
    他终生未娶,四十岁那年收养了一个小男孩,也就是我的父亲。
    出发的时候我问他,为什么遗忘了那么多年,现在又想见她最后一面。
    父亲记起一件小事。我出生时他让爷爷给我起个名字,爷爷沉思片刻后说:“那就叫你‘樱’吧!”
    我在他怀里笑了,他却扭过头,抹去了眼角的泪水。
    当时他怎么也想不明白。

    “我从未忘记我曾欠她一个承诺。”

    C.枝子,我回来了
    隔天清晨醒来,我走进前院,才发现院子里有一棵樱花树。茂盛,参天蔽日。日光从枝桠树叶的缝隙中漏下,是一地斑驳的光影。
    “这树?”
    她闭着眼睛,头微微仰起:“这就是我们当年约定的地方。”
    微风吹过,叶片发出窸窣的声音。
    门铃响起,她小步走去开门。
    “枝子,我回来了。

    联系方式:18711411342
    回复

热门参赛作品

  • 1
    太多太少

    舒璃莫言丶珊

    我们之所以会心累,就是常常徘徊在坚持和放弃之间,举棋不定;我们之所以会烦恼,就是记性太好,该记的,不该记的,都会留在记忆里;我们之所以会痛苦,就是追求的太多;我们之所以不快乐,就是奢望的太多。不是我们拥有的太少,而是我们计较的太多。但作者还是要更新哟!!^o^

  • 2
    净土

    第陆天

    短篇小说,乡土气息,感谢各位的支持!

  • 3
    盖茨比与黛西

    常态

    用了三个晚上读了这本书。也许只有在夜深才有心无杂念的时候,才能舍弃那些让时间美妙流去而后慨叹良久的娱乐,而后禁得住思想的拷问。 小说其反映社会为根本是我一直都无法反驳的言论,就想是现实中的道理让你憋在心里,说出来多此一举。然而我们始终在剖彻社会,却忘了人性左右着社会,而社会创造且发展着人性。说这句话并不是为了兜圈子,而是让我们明白人性的重要。我们看书是是让我们暂且隔离此刻的社会,在以往的被岁月尘封的社会中寻找或迷失或消却的东西,在书中那一个个鲜明各异的人物中以旁观者的清醒审视那些已忘乎自己的丑态,进行不屑的嗤鼻的批判,而后与自己对话,仿佛在警告自己千万不要如此糊涂。如此,我们寻到了那或迷失或消却的东西。 一个故事的精彩不是那绚丽的文字,而是不参杂任何一点虚幻的东西硬塞到里面,显示出它的尴尬。真实的故事,真实的人物,真实的无奈与愤怒,真实人性是发展的。 黛西是书中最聪明的人也是最悲哀的人。她的聪明在于她始终看得清自己的利益,永远向着自己有利的一方前行。让我们从头说起,盖茨比早期与她确实是相爱的,然而这中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她认为盖茨比是个富豪的认识上;认识了汤姆,两人都不幸福,这一部分情节很有趣,他们尽力摆出一副仿佛让人看出他们很辛福的样子,达成一种微妙的平衡,即使在她知道汤姆另有女人之后,她都不想让这种平衡打破,以维护她最大的利益;与盖茨比再次相遇,了解到盖茨比是个极度富裕的人 表现出很大欢喜,于是下了决心翻脸,但是后来汤姆讲到盖茨比不过是个走私贩酒贩子,心有动摇,途中遇险,与汤姆合好;盖茨比死后,再无去信。她是聪明的,然而她的聪明造就她的悲哀,她失去了一个人最基本的原则与坚持,于是她失去了快乐。 她总是想要得到圆满,得到利益最大化,殊不知,有时失去是为了更长远的获得,是为了保存一个人身上本该体现的完整。有些东西不能失去,有些东西是为了让不能失去的而失去别的,这是一个选择,这个选择在黛西身上没有失去了价值,而那失去的是人性。

放大

确定删除该条回复么?

取消 删除

获取掌阅iReader

京ICP备11008516号(署)网出证(京)字第143号京ICP证090653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452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掌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良信息举报:jubao@zhangyue.com 举报电话:010-59845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