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花
极花书圈
成员 12262 帖子 1281 + 加入 退出
扫一扫

下载掌阅iReader客户端

沧浪之水濯吾缨

沧浪之水濯吾缨

LV6 2016-07-04
这本小说像极了之前看过的一部电影,那就是《盲山》,不同的是小说从被拐卖者视角叙述了这一切。主人公胡蝶,这个被拐卖的妇女,在与生活抗争,却又怀孕生子,在社会流言中被裹挟,像“极花”,这种冬虫夏草的植物一样,在自然万物、枝枝蔓蔓中生存,本应该平静的生老病死,却因为农村光棍性的需要、子孙繁衍的需要被被拐卖、被毁灭,这种毁灭不仅仅是肉体上,还有精神上的摧残,这样的故事,在中国的农村,过去在上演,现在仍在一些地方上演,甚至出现了被买了的“越南妹”骗走辛辛苦苦积攒起来的钱财之事。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源在哪里?中国农村改革、城镇化建设、共同奔小康的道路怎样走?值得深思。
“极花”胡蝶,慢慢地被社会绑架了。我们呢?不愿晕晕碌碌,反抗生存尴尬,是要毁灭还是要重生?
  • 沧浪之水濯吾缨

    沧浪之水濯吾缨

    楼主 LV6 2016-07-04
    小说毕竟是小说,仅仅从道德层面来结构;不是法律,铁面无私,毫不讲人情。小说需要充满人性的东西。胡蝶的拐卖,还有麻子婶、訾米以及黑亮、老老爷、村长等人物的呈现,让我们看到了现在真实的乡村,虽然是个案典型,但也带有普遍性。对“极花”贪婪的采挖,对“血葱”疗效的夸大,都是一种病态的掠夺,是乡村的悲剧。过去千百年来建立起来的乡村宗族、道德秩序在市场大潮中正一步步坍塌;在一些农村,依然可以看到千疮百孔,老弱病残,荒地野草。
    和以往的小说不同,在《极花》中,少了意象、少了荒诞、少了神秘,故事性也得到了强化,主人公形象也很丰满,结构也很紧凑,少了散文化的松散。贾老师除了对胡蝶被拐卖后的心理细节描述,我还读到了陕北乡村的风俗民情,世事纷繁,使得小说耐人阅读。他所展现的生活画卷,是“水墨画”的,重重浅浅,留有飞白,模糊而又意境。我对书画不懂,但是从中可以读出来,小说是自然呈现,少有作者的观点和议论。很多人因此批判作者,但贾平凹只是淡淡地在叙述,能因此引起社会的关注与讨论本身就说明了它的现世价值,作者是心系社会的,况且,作者并没有很明显的倾向性。
    回复

圈内热读榜

放大

确定删除该条回复么?

取消 删除

获取掌阅iReader

京ICP备11008516号(署)网出证(京)字第143号京ICP证090653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452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掌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良信息举报:jubao@zhangyue.com 举报电话:010-59845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