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
西游记书圈
成员 28597 帖子 11w+ + 加入 退出
扫一扫

下载掌阅iReader客户端

天人学友

天人学友

LV13 2022-09-26
《西游记》采取儒家积极入世之精神,借助道家生命修炼之手段,达到佛家四大皆空
之境界,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包括儒、释、道、易、医、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生
命学、意识学、金丹学等,从而成为中华文明的自觉载体。
共17条回复
  • 天人学友

    天人学友

    楼主 LV13 2022-09-27
    《西游释厄记》是本书的全名,“释”是解脱、除去的意思;“厄”是灾难,“释厄”即是解脱灾难。人的灾难苦厄,无非是生老病死、烦恼、忧煎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玄奘译本即谓“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释厄”就是“度一切苦厄”;佛教的目的就是要寻求解脱,得大自在。而要得自在,就必须逆修而进入“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混沌境界,这就是“会元”。如何能“释厄”、“会元”,其手段便是本书所写的“西游”二字。
    回复
  • 天人学友

    天人学友

    楼主 LV13 2022-09-28
    《西游记》的故事主要发生在万物已经形成的时候,所以其笔墨主要在于“会元”上。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讲的是认源流并且修道会元。 要会元,就要看“西游释厄”的故事。可见“会元”的目的是“释厄”,手段是“西游”。西方在卦象为《坤》,为阴极,为虚空。佛教认为一切的源头是真空虚无,所以西游就是会元、还源。
    回复
  • 天人学友

    天人学友

    楼主 LV13 2022-09-28
    《西游记》开篇的七言律中说到:“欲知造化会元功,需看西游释厄传。”这是开宗明义,此乃《西游记》一书之大意。“造化”即创造化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生万物的过程就是造化; “元”是元始、根本、主宰、元神。“会元”就是“还源”。就是会合元神,返还元始,万物返三,三返二,二返一,一返道。 “造化”是顺行,成凡生人;“会元”是逆行,成仙作佛。“功”是功能之意,也是功夫。通过心性修持,历经磨难,可以掌握这门功夫,参赞化育,造化会元,从而自然任用,与道合真。
    回复
  • 天人学友

    天人学友

    楼主 LV13 2022-09-29
    什么是“如意金箍棒”?为什么有一万三千五百斤?为什么孙悟空能拿来当除魔利器? 《难经》曰“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诸圣圣胎神用诀·海蟾真人胎息诀》:“凡一昼一夜,一万三千五百息,常常口鼻中泄了真气”。可知这重量代表的是人身的元气。 人在胎儿时,不以口鼻呼吸,而靠“胎息”,元气流行而不外泄。一旦出生,落入后天,口鼻呼吸,元气亦随之而出。待的元气泄尽,呼吸即刻停止,性命亦即结束。因而圣人要得长生久视,就要久练胎息,使元气与心神相凝和,片刻不离,即“心与神气相合”,就可“与道同真”了。所以,这根代表元气的铁棒,必须两头用金箍包裹,以免泄露。而且当它遇到代表心神的悟空时,就像是见到了真主人一般“霞光艳艳,瑞气腾腾”。 意为神之用,金箍棒又是元气,而“意指气使”,这如意金箍棒的“如意”二字便有了解释。在心意的指挥下,元气上通三十三天,下达十八层地狱,无所不至! 丹道学里有“炼气化神”的说法,即把“气”进行浓缩和提炼,使之成为神魂的一部分。这13500斤的元气经过一练(炼),就成了1350,这正是孙悟空的魂号。
    回复
  • i45****3453

    i45****3453

    LV1 2023-02-13
    这是你悟的?
    回复
  • 天人学友

    天人学友

    楼主 LV13 2023-03-08
    《大日经·住心品》指出人之“心相”共有“六十”种,而第六十相便是“猿猴心”。谓此心如猿猴一般,躁动散乱而不能专注于一事。因此,佛门一直把“心猿意马”视作修成大道的最大障碍,必须先加制服。《西游记》的作者正是借用了这个佛教的“心相”说法,把孙悟空塑造成了人心的代表,并且让他具有七十二般变化。可见,这七十二般变化乃是人心的心理活动和各种变相,自然是孙悟空这个心猿自性中本有,所以他“一窍通时百窍通,当时习了口诀,自修自炼,将七十二般变化都学成了。”
    回复
  • 天人学友

    天人学友

    楼主 LV13 2023-03-08
    “变化”之道,有“天罡数”,为“三十六”;有“地煞数”,为“七十二”。 “天罡”与“地煞”俱是星命家的术语,后来却借为内丹家所用。“金丹大道”之核心便是铅、汞化合,铅为金、为火,汞为木、为水,因此孙悟空被称作“金公”、“金虎”,而猪八戒却被唤为“木母”、“木龙”等。整个一部《西游记》,尤其是唐僧取经一段,完全是孙悟空与猪八戒的铅、汞化合过程,是道家全真道金丹大道的形象体现。 天为《乾》(☰),落入后天而为《离》(☲),《离》内有“真汞”(真阴);地为《坤》(☷),落入后天而为《坎》(☵),《坎》内有“真铅”(真阳)。所以,“真汞”、“天罡数”归了后来的猪八戒,而“真铅”、“地煞数”却给了孙悟空。
    回复
  • 天人学友

    天人学友

    楼主 LV13 2023-03-08
    经过三年修炼,悟空尽管学道初成,但却不会变化,没有通神,还是逃不脱“三灾”,躲不过“八难”。祖师说要避“三灾八难”,也不是没有办法,“只是你比他人不同,故传不得。”“你虽然像人,却比人少腮。”悟空却笑道:“我虽少腮,却比人多个嗉袋,亦可准折过也。” 小说在这里又用了“谐音术”,通过谐音来揭示其中所蕴涵的深刻含义。“腮”字谐“思”,悟空是心猿,猴腮即“心思”;“嗉”字谐“术”,即“心术”。 心的功用便是想、思、念、虑,心念一动,即有无穷思虑,瞬息万变。悟空此时尚属先天之心,还未堕人机诈多端的后天人心,所以祖师不允他学“变化”。但悟空也是绝顶聪明,即使没有“心思”,但却已具“心术”。“心术”即是运用其心思的方法,人们常说“某某心术正还是不正”,就是这个意思。说明他的心思已经开了窍,故说“亦可准折过也”。所以祖师答允了他,
    回复
  • 天人学友

    天人学友

    楼主 LV13 2023-03-08
    至于“筋斗”,便是“思绪翻腾”的形象说法。百姓常说“心里格登一下”的“格登”,谐音作“跟头”、“斤斗”,又叫做“筋斗”、“觔斗”,都只是“念头”的不同说法而已。 “十万八千里”是个约数,与唐僧到西天的路相等。六祖慧能在《坛经》中说: “ 心中但无不净,西方去此不远;心起不净之心,念佛往生难到。除十恶即行十万,去八邪即过八千。但行直心,到如弹指。” 可见,慧能认为此岸到彼岸也只有“十万八千里”,而这十万八千里正是“十恶八邪”的象征。心行邪恶,即在十万八千里之外;心若正直,弹指之间便可到达彼岸,甚至我们本身就在彼岸。也就是说,人心一念善便在佛国,一念邪便落秽土。又何必似唐僧那般懵懵懂懂,辛苦跋涉十数年呢?正因为这是人心的功用,所以“这一夜,悟空即运神炼法,会了筋斗云”。
    回复
  • 天人学友

    天人学友

    楼主 LV13 2023-03-09
    水帘洞的构造就是个心字,古人的文字有象形会意等种类,在象形文字里,倾注了许多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铁板桥是“心”字中的捺笔,桥下之水冲击石窍倒挂流出,正是捺笔头上的倒虿钩,和“心”字中的三点水。所以“水帘洞”应是心之洞,由心猿来居心洞,自然是“有缘”,是个“安身处”,难怪里面是个天造地设的家当。
    回复
  • 天人学友

    天人学友

    楼主 LV13 2023-03-09
    “菩提”是梵文(Buddhi)的音译,意译为“觉”、“觉悟”,旧译为“道”、“通达”。释迦牟尼佛祖就是禅定于菩提树下,才获得正等正觉而成就佛果,因此“菩提”的意思便代表着觉悟和了道。 须菩提是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梵语义为“善现”、“善见”、“空生”等,以论证“诸法性空”闻名,辩才无碍。《金刚经》等般若性空理论,都是他与佛陀问答论辩而成。只有离开一切执著,才能见到空理;离开一切名相,才能见到人生。他在开悟之后,便被尊为“解空第一”。他为猴王取名“悟空”。因为解空就是悟空。 “悟”字拆开为“吾心”,“悟空”就是“吾心空”,而佛门中“悟空”第一的又是“须菩提”,所以“孙悟空”就是“须菩提”。 须菩提在书中更多代表的是“菩提心”,乃是修道的根本。修道之人首先得发菩提心,猴王修心即是以自心中菩提心为师。而他所学本领又都是自心的功用,所以祖师才强逼着他说出“自家会”三个字。
    回复
  • i44****5281

    i44****5281

    LV1 2023-03-18
    你好
    回复
  • 18******

    18******

    LV1 2023-08-30
    见解精妙深刻,可有更多关于西游文化的大作供我等拜读?
    回复
  • 云深隐者

    云深隐者

    LV14 2023-09-17
    不过拾前人牙慧罢了

    189******00:见解精妙深刻,可有更多关于西游文化的大作供我等拜读?

    回复
  • 包包

    包包

    LV11 2023-09-26
    说得太好了!
    回复
  • 蓝天白云

    蓝天白云

    LV9 VIP 2023-10-20
    多大了,佩服呀
    回复
  • i42****7511

    i42****7511

    LV1 18天前
    👿👿👿👿👿👿👿👿👿👿👿👿👿👿👿👿👿👿👿
    回复

圈内热读榜

放大

确定删除该条回复么?

取消 删除

获取掌阅iReader

京ICP备11008516号(署)网出证(京)字第143号京ICP证090653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452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掌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良信息举报:jubao@zhangyue.com 举报电话:010-59845699